三、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功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61
颗粒名称: 三、朱子学在台湾传播的功效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287-2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文章阐述了朱子学对台湾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以及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台湾与大陆的血缘关系和文化传承,以及朱子学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最后,文章总结了朱子学在台湾的影响和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建议。
关键词: 朱子学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一)崇尚礼仪,风移俗易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以朱子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家极力推崇的诚、正、修、齐、治、平的那一套道德理想,对振纪纲,正士风,易民俗,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台湾归顺清朝后,当局即大兴教化,提倡“礼治”,先后颁布了多种条例规约,分别对民风士风官风进行整治。康熙九年,朝廷就依据程朱理学的伦理思想,制定了《上谕乡约十六条》,其内容包括: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一和乡党以息争论,一重农桑以足衣食,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一训子弟以禁非为,一息诬告以全善良,一诫匿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一联保甲以弭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蓝鼎元向当局建议,将此《十六条》“令各乡村义学于每月朔望宣读,多方开导,家喻户晓”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台湾县新建明伦堂落成时,县令陈宾就召集生员训诲说:“五经贤传,千条万绪,皆所以启钥性灵,开拓原本,为纲纪人伦之具”;希望诸生“忠君、孝亲、信友;友义、妇听、兄友、弟恭,为端人,为正士”。②所有这些,其目的都在于端正士风、学风,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为做人之根本。朱子思想的启迪、教化、浸润,有效提高了台湾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台湾各族人民的文化思想素质。这一历史进程,在台湾的一些方志中有所描绘:“台湾自入版图,垂今六十余年,卉服文身之域,茹毛饮血之涛,咸袭冠带,安耕凿,俗移风易,骏骏乎有中土之习。”①台厦道王之麟称:“迨我朝开辟之后,置郡县,立学宫。凡取士之典皆与内地同,始彬彬然称治如海邦邹鲁矣。”②又《台海采风图》载:“台番涵濡德化,亦有礼让之风,卑幼遇尊长却步道傍,背面而立,俟其过始随行,若驾车则远引以避;如遇同辈,亦停车通问,相让而行。”③这些资料充分说明,朱子学入台后,与原住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融合,使台湾全岛的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文脉相承,血缘相亲
  台湾自古与大陆一衣带水、血肉相连。从三国孙吴时起,大陆汉族人民就陆续移居台湾、澎湖,与当地土著一起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宝岛。据连横《台湾通史》引述《隋书·陈稜传》所记:“大业三年,(稜)拜虎贲中郎将,后三岁,与朝靖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台湾),月余而归。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贸易。”④这是大陆政府计划将台湾划入疆域的首次军事行动。此前几年,陈稜曾带人到过澎湖。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批官吏、军人、商贾的入台,特别是朱子学的传播,促进了台湾各族同胞的民族团结和融合,增强了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的血缘联系。台湾各族同胞与大陆同胞在民族意识、语言文字、文化心理,风俗习惯以至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趋于一致,从而极大地加强了与大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由于大陆先进文化的启迪和汉族同胞的帮助,台湾原住民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文明程度亦有了较大提升,从而加速了汉化过程,纷纷归化内附。康熙末期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上疏称:凤山县熟番力力等12社,诸罗县熟番肖垅等34社“数十余年仰邀圣泽,俱各民安物阜,俗易风移”。其余南北二路生番,“见内附熟番赋薄徭轻,饱食暖衣,耕凿自安……亦莫不欢欣鼓舞,顾附编氓”。①各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也都杂居共处,建立了比较和谐的关系。
  (三)戮力同心,抵御外侮
  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激励了千千万万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外敌入侵的仁人志士,确保宝岛台湾永远与祖国大陆融为一体。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在给荷酋揆一的照会中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②郑氏政权始终尊奉明朝正朔。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军台湾,直接目的是消灭郑氏政权,完成统一大业;但同时也从巩固东南边防的需要着眼,指出:“台湾有地数千里,人民十万,弃之必为外国所踞。”③蓝鼎元也指出:“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台湾一去,漳泉先为糜烂,而闽浙江广四省俱各寝食不宁,江左辽阳皆有边患……此土万万不可委去。”④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屡犯台湾,台湾各族人民组织义勇队进行英勇反击。淡水贡生林占海捐番银一万元助修炮台。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台湾举人群起反对,上书力争,年逾七旬的高山族举人胡盛兴,毅然投笔从戎,回台组织高山族义军,奋起抗战。并慷慨赋诗:“抗日援台莫笑狂,万言万里两非常,下书投笔从戎起,不入考场入战场。”时任兵部主事的台湾苗栗县人丘逢甲,为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在台湾组织义军拼死抵抗。《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时,他义愤填膺,赋《春愁》一首:“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⑤从1895年至1945年日寇霸占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反抗侵略、要求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光荣传统气贯长虹,令敌寇畏惧,令国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之一。
  总之,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是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是台湾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台湾民众提高伦理教化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需要。其所以能在台湾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主要得益于当时执政者的倡导有力,推动有方,践行有序,措施有效。当然,归根结底,是朱子学的精华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