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学入台的背景与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559
颗粒名称: 一、朱子学入台的背景与条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281-284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尽管台湾曾长期是福建的一个府,但由于孤悬于大海之中,与大陆相望,一度为西班牙、荷兰殖民者所盘踞,因此朱子学向台湾的传播只有在台湾回归祖国后才有可能。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朱子学入台创造了条件,而康熙推崇理学则是朱子学入台的强大动力。此外,朱子学入台也是台湾归化的政治需要,因为加强与大陆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生产力等要求与朱子所倡导的思想相一致。因此,当时台湾各级地方官员都极力主张把朱子学为主体的“圣学”作为经略、治理、开发台湾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朱子学 儒家文化 朱熹

内容

众所周知,朱子学形成于福建,故又称“闽学”。而台湾曾长期是福建的一个府,直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才成为一个行省。那么,按理说,朱子学传入台湾的途径应该比较近便。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台湾岛孤悬于茫茫大海之中,与大陆隔海峡相望,且一度为西班牙、荷兰殖民者所盘踞,故朱子学向台湾的传播,只有在台湾回归祖国以后,才有可能。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朱子学入台创造了条件
  南明永历十四年(1661年),被封为延平郡王的郑成功一举收复了祖国宝岛台湾。郑成功虽出生于日本,但归国后,15岁进南安县学为廪生,21岁以福建省乡试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曾受教于虞山名儒钱谦益,研修儒学修齐治平之道。他收复台湾前,有意吸纳了一批程朱理学饱学之士,旨在为以后治理台湾储备人才。连横《台湾通史·诸老列传序》称:“当是时,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开府思明,礼待朝士,缙绅耆德避地者皆归之。”其中重要人物有徐孚远、张煌言、沈全期、曹从龙、陈士京、陈永华等,“而(徐)孚远领袖其间,军国大事,时咨问焉”。①入台时,“士大夫东渡者盖八百余人”,②这些人都是郑氏政权传播大陆文化,倡扬以朱子学治台的中坚力量。由于这些人的倡导,朱子学与大陆其他先进文化得以在台湾迅速传布。
  (二)康熙推崇理学是朱子学入台的强大动力
  清朝政权入关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努力强化思想统治。清朝最高统治者下令将《四书》《五经》《性理精义》诸书定为士子必读之书和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康熙极力推崇朱熹,自谓他8岁就开始攻治朱熹所注《大学》《中庸》,并说“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所作何事”③,认为朱子“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④并下旨将朱熹列为孔庙大成殿配享的十哲之一。同时还任用李光地等一批信奉朱子学的“理学名臣”,使之编纂《朱子大全》和其他理学典籍,其目的显然是想要用朱子学一统国人思想。中国社会一直就有唯官、唯上的价值取向,最高统治者对朱熹的推崇,为朱子学在全国广泛深入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
  (三)朱子学入台是台湾归化的政治需要
  据江日升《台湾外纪》①载,1665年,台湾明郑政权初定后,针对“台湾为海上新服,躬耕之士,多属遗民,麦秀禾油。眷怀故国,故多不乐仕进”②的现实,陈永华献策于郑经:“今既足食,则当教之……须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③在陈永华的反复劝导下,郑经颁令动工兴建圣庙。翌年正月,孔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命陈永华为主持人,以鸿儒徐孚远的弟子礼官叶享为国子助教。接着“又令各社设学校,延师令弟子读书”,“自此台人始知学”。④
  当台湾回归大清版图后,开启民智,提高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加强与大陆根脉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生产力,自然成为岛内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而这些要求与朱子所倡导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因此,当时台湾各级地方官员都极力主张把朱子学为主体的“圣学”作为经略、治理、开发台湾的指导思想。
  康熙二十五年(1682年),首任台厦道周昌在给福建巡抚金铥的呈文中强调:“台湾既入版图,若不讲诗书,明礼义,何以正人心而善风俗?”“建学校、行考校、诚审乎教养之根本,为海天第一要务也。”⑤康熙六十一年,著名理学家黄道周的弟子蓝鼎元更明确地指出:“闽学追邹鲁,东宁(指台湾)昧为障。当为延名儒,来兹开绛帐。俾知道在迩,尊君与亲上。子孝及父慈,友恭更谦让。从兹果力行,诱掖端趋向。”①
  这就是说,朱子学在台湾像在大陆一样成为统治思想,乃时也,势也。它既是清统治者治理台湾的政治方略,也是中华一统旗帜下台湾归化的需要。

知识出处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十年录》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2008-2018年公开发表的朱子学研究论文37篇,按文章内容分成了朱子与理学、朱子与社会、朱子与教育、朱子与当代、朱子与东亚、朱子与闽台等几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