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问近思:朱子编撰《通解》的学术根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7254
颗粒名称: 二、切问近思:朱子编撰《通解》的学术根源
分类号: B244.7-55
页数: 6
页码: 051-056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熹治学思想中的“下学上达”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切问近思”的治学方法实现这一理念。朱熹认为“下学”应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为基础,尤其强调“切问近思”的重要性。在朱熹的学术体系中,“小学”阶段应教授礼仪等具体事物,而“大学”阶段则应探究其内在之理。由于宋代教育失去了传统小学内容,朱熹提出了以庄敬诚实为替代方法,强调学者要从涵养庄敬之心着手开始修养进程。
关键词: 编撰缘由 下学上达 切问近思

内容

下学上达是朱子编撰礼书的根本动力,那么如何贯彻下学上达工夫,经过朱子长期思考之后,最终形成以切问近思为实现“下学”工夫的思维方式。“切问近思”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其言曰: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何晏《集解》曰:“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而未悟之事也。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也。况问所未学达,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于所思者不解之。”这个理念经由二程而进入朱子学术体系。《二程遗书》有多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言论如下:
  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朱子早年编撰《二程遗书》时,保留了很多有关切问近思的内容,但上引文献则是唯一被朱子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选录,我们虽难以断定这是朱子还是吕祖谦的意见,但是朱子亦赞同上引文献在二程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则毋庸置疑。而《近思录》在朱子治学方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如陈淳所载:
  《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又李闳祖载:
  修身大法,《小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
  陈淳是庚戌或者己未(1190或1199)所闻,朱子时年61岁或70岁,而李闳祖则是戊申以后所闻录(1188),即朱子时年59岁,两者均属朱子晚年的观点,更值得深入考察的是李闳祖的观点被《朱子语类》置于朱子讨论《近思录》相关语录内容的首条,显示了上引内容的重要性,又据《朱子语类》成书的过程,可知上文观点当属朱子学派的共识,因此上引语录的观点当可代表朱子平生学术观点。与小学相对应的是大学,大学所学的应该是提炼小学所学修身之法的义理,而《近思录》则是详尽大学之道,可见《近思录》在朱子学术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切问近思的治学方法亦成为朱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虽然前文朱子有言《小学》具有“修身大法”的地位,但是在《朱子语类》中,朱子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作为小学之事或者修身的具体行为代名词。《朱子语类》载:
  古人初学,只是教他“洒扫、应对、进退”而已,未便说到天理处。
  这亦是陈淳己未(1199)所闻。初学即是小学阶段,洒扫应对便成为小学的代名词。为此,我们可以知道朱子对小学阶段极其重视,兹引如下:
  “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如今全失了小学工夫,只得教人且把敬为主,收敛身心,却方可下工夫。”又曰:“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闲汩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
  此条语录完整呈现了朱子晚年对“小学”制度遗失的遗憾之情,而其原因是朱子对小学的功效期望甚高,即通过小学工夫可以达到“圣贤坯模”,且可以“养心”并能够“通达事物”。那么朱子对“小学教之以事”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一些呢?《朱子语类》载: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此条为杨骧己酉、甲寅(1189或1194)所闻。朱子对小学所学之事有一个明确的见解,那就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而大学所学的内容则是上述小学之事的内在之理。但是我们看到朱子所言小学制度永远和一个词相对,即“古者”,其言外之意是宋代教育已经失去了传统小学内容,由此造成了社会教育不再重视礼仪的具体内容的情形。朱子对上述情形进行深刻总结后,提出了以庄敬诚实为替代方法。他说:
  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及至长大,也更不大段学,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今则无所用乎御。如礼乐射书数,也是合当理会底,皆是切用。但不先切身处理会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礼文制度,又于自家身己甚事。
  本条语录回顾了朱子讲学顺序先从抽象的大学之道开始讲起,教人立庄敬诚实之本,再通过致知格物来理会道理,达到正心诚意的修身效果,最后才是礼文制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朱子这样的教学次序实际上是出于无奈,因为在朱子时代,小学制度已经缺失了,难以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入手教育学生了,而只能从《大学》出发立庄敬诚实之本。
  正是在小学制度已经崩溃的时代,朱子强调学者要从涵养庄敬之心着手开始修养进程,而涵养庄敬之心的根本是在行礼过程中,其思想根源正是上文所言切问近思的治学方式。朱子说:
  “切问近思”,本只是讲学,不是求仁底事,然做得精,则仁在其中。此皆是教人只从这一路做去,且莫管那一边。然做得这一边,则那一边自在其中也。
  这是吕焘己未(1199)所闻录,他在文中注释“做得精则仁在其中”说:“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皆是切己去做,方是求仁底事。”此处点明了朱子求仁的条件是“切己”。叶采在注《近思录》时对切问近思有精到的注解:“鞭辟入里著己者,切己之谓也。切问近思而不泛远则心德存矣。”并指出其在学者修身中的地位:
  切问近思者,致知之事也;言忠信笃敬者,力行之事也。说并见《论语》。
  切问近思固然是致知之事,但是忠信笃敬本身并不是力行之事,而是力行之事背后之理。但这并不影响切问近思对朱子学术思想的贡献,因为强调切问近思,朱子才发现小学的重要性,也正是小学工夫到了,才能够实现忠信笃敬。
  由上所述,我们知道切问近思的致知方式经由二程而进入朱子的思想体系。与此同时,朱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的重要性,痛心小学制度的遗失,由此使用涵养庄敬之心的方法来弥补小学制度缺失后的弊端。但是涵养庄敬之心是义理范畴,仍旧缺少小学的功效。对此问题,朱子有着清醒的认识。《朱子语类》载:
  问:“先生旧解以三者为‘修身之验,为政之本,非其平日庄敬诚实存省之功积之有素,则不能也’。专是做效验说。如此,则‘动’‘正’‘出’三字只是闲字。后来改本以‘验’为‘要’,‘非其’以下改为‘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顷刻之违者也’。如此,则工夫却在‘动’‘正’‘出’三字上,如上蔡之说而不可以效验言矣。某疑‘动’‘正’‘出’三字,不可以为做工夫字。尚可说‘动’字、‘出’字岂可以为工夫耶?”曰:“这三字虽不是做工夫底字,然便是做工夫处。正如着衣吃饭,其着其吃,虽不是做工夫,然便是做工夫处。此意所争,只是丝发之间,要人自认得。旧来解以为效验,语似有病,故改从今说。盖若专以为平日庄敬持养方能如此,则不成未庄敬持养底人,便不要‘远暴慢’‘近信’‘远鄙倍’!便是旧说‘效验’字太深,有病。”
  此段为沈僩戊午(1198)以后所闻,虽非专门讲庄敬诚实之事,但是我们从此处看到庄敬诚实和做工夫两者之间的关系。朱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庄敬持养”之法进入教育实践,实属是一个不得已的替代方法。正是从义理入手进行教育本身存在着内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难以完全实现其内在实效。
  正因“庄敬持养”替代小学工夫难以真正达到小学的实效,使得朱子在切问近思的治学方法的指导之下,重新寻找实现小学工夫之效的方法,而《通解》以整理古代礼仪为主体内容,礼仪与礼义并举的编撰方法,转变了单纯注重义理的学术偏好,正是朱子切问近思治学方法在礼仪方面的实际运用成果。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哲学体系建构的方法学》《朱熹婚丧礼制的推行》《朱熹理学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徽州日常生活的影响》《戴震与朱熹关系平议》《陈北溪论“命”》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