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胡宏心性思想比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890
颗粒名称: 朱熹与胡宏心性思想比较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心性之学是儒家的核心部分,胡宏和朱熹都认为性是万物存在的依据,但有不同的阐述。他们都认为心有知觉思虑的作用,并提出了“心宰万物”。在心性关系方面,胡宏认为性和心是体与用的关系,而朱熹则认为心是性的主宰。他们也提出了不同的修养方法。
关键词: 心性之学 朱熹 硕士论文

内容

心性之学是儒家的“内圣”之学,是以“人学”为内容的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对性的阐述方面,胡宏和朱熹都把性作为万物存在的依据,但是胡宏更进一步把性作为最高的宇宙本体,而朱熹认为天理才是万物的本原,性是从属于理的。此外,胡宏认为人与物之间的不同在于人性得天地之全,而物性不得;朱熹则认为人与物之间的差别在于禀气清浊的不同。在性之善恶方面,胡宏认为性作为最高本体是无法用世俗之善恶来规定的,但也肯定人性中有“良知良能”的存在;朱熹则认为,性即是天理,天理是纯善无恶的,推导出了人性本善。在心的论述方面,胡宏和朱熹都肯定了心有知觉思虑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心宰万物”。他们都认为心有道心和人心之别,这是因知觉所主不同而产生的两种倾向,非有两心存在。在心性关系方面,胡宏和朱熹都认为心性虽不可分离,然“实是二物”,不能混为一谈。胡宏认为性和心是体与用的关系,心是性的表现;朱熹认为心性不可对言,因此提出心和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心统领性,心是性的主宰。在对已发未发和心性的阐述中,胡宏认为已发、未发和心、性是相对应的,性是未发之“中”,心是已发之“寂然感通”。但是朱熹提出已发未发是心的两种状态,未发之时可见性之体但不能直接说未发即是性,心贯通动静,故亦不能直指已发就是心。同时朱熹认为,“寂然感通”并非如胡宏所说全是就已发之心而言,而应该是“寂然不动”为性之体,“感而遂通”为情之用,心之体是“中”。关于心性修养,胡宏和朱熹都不否认察识和涵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修养方法上有所不同。胡宏上承程颢、谢良佐,提出要在利欲之间把握良心之苗裔,用涵养工夫将其扩充以体认至善本体;朱熹则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应该先涵养本心,通过格物穷理的积累达到对本然之性的认识。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朱子学年鉴.2021》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9部分: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收录《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元理》《明清朱子学将是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增长点》《2021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简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亚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