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叙事中的师道与治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875
颗粒名称: 理学叙事中的师道与治道
其他题名: 从韩愈到朱熹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本文在唐宋师道重建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具有理学性格思想家对师道和治道的理解进行探索。研究对象涵盖了韩愈、胡瑗、孙复、石介、周敦颐、程颐和朱熹等关键人物。文章从师道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师道、师道与治道的关联以及治道的义理问题。通过分析各位思想家的观点,文章揭示了师道重建对于培养士大夫和实现理想政治的重要性。
关键词: 师道 治道 博士论文

内容

论文是在唐宋师道重建这一历史背景中,探索具有理学性格的思想家对师道的理解,并从师道的角度切入到对治道的理解,主要涉及师道、师道与治道关联、治道三个方面的义理探讨。以朱子学的理学史观为据,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从理学兴起,到确立以至于完善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包括韩愈、宋初三先生、周敦颐、二程、朱子。韩愈《师说》一文重提传道之师,而有别于当时的文儒。“传道”之目的在于复性,而复性是效法与创造的统一。韩愈论性主张“五性说”和“三品说”,而“五性说”源于孟子之性善论。此外,《师说》与其《原道》篇相通,通过《原道》能见出师道的政教意义。“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以德教为本,论性强调天地之性,其论说具有超越之维度。他基于对颜子的理解而倡导复性之学。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中有“中国叙事”的线索,石介通过三才之道理解“中国”。二人强调士大夫之政治主体地位,希望通过师道之重建而培养士大夫,从而回向三代之理想政治。二先生关于治道的理解也为后世理学家提供了政治批判的视野。周敦颐《通书》中关于师道的涵义,可以从师道问题发生、师道确立、师道典范三个方面见出,其论性的思想属于古典教化传统,由教化才能培养德行;师道确立过程中,“耻”对于学者意义重大。《蒙卦》与“主静”思想相关,体现了“智包四德”之意。颜子发圣人之蕴,因此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圣徒”。《师》中周敦颐强调师与天下治的关联,师以复性之学教人,士大夫从学于师而渐具伊尹之志与中正、明达、果断的司法素养。其德化政治的根源在天地之心,并非是“道德吞没政治”。程颐正视性与气的距离而强调师道尊严,程颢珍视“继之者善”而善于接引学者。二程倡导“圣人可学而至”的学问宗旨:就“可至”而言,程颐的才性论包括形质论和性善论两种意义的才,成圣只是尽其才;就“可学”而言,“圣人无迹”而“颜子微有迹”,学为圣人关键在于学颜子之所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注重以四书学为根本的经典教育。《论语》“克己复礼”章体现了朱子对颜子之学的理解,其指出“克己复礼”之“己”包括克己、由己、仁三个方面的涵义。此外,朱熹以正君心为治道之根本,究其缘由,是君主作为政教元首具有的独特意义。君心正否可由此区分王霸,“势”与“观感”是君心为天下大本的关键机制。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1

《朱子学年鉴.2021》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共9部分: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收录《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元理》《明清朱子学将是宋明理学研究的新增长点》《2021年度中国台湾朱子学研究成果简介》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亚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