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的“道统”论与余英时的理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6690
颗粒名称: 三、朱熹的“道统”论与余英时的理解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5-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道统”论,包括其出处、含义、与其他学者的区别以及朱熹的贡献和影响。同时,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朱熹 道统 道学

内容

对于朱熹的“道统”论,往往有学者视其为核心之论说。最著名的出处为《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①
  整篇《序》中三次出现“道统”一词,而朱熹每次用“道统之传”一词,可见他把注意力放在儒道之“传”上面,与韩愈相同。更重要的是,朱熹揭开所传的东西的秘密,孟子云“之”,韩愈云“道”,朱熹说明得更清楚,曰“允执厥中”(语见《尚书·大禹谟》),似乎得《论语·尧曰》首章“尧曰:‘咨!尔舜!……允执厥中。……’”的启发。
  孟子、韩愈皆叹道统失传,朱熹对此却相当乐观,强调孔子有办法“继往圣、开来学”,而其孙子子思为了保护“道学之传”写出《中庸》一篇。朱熹在这里所提出的师系为:尧→舜→禹→成汤→文王→武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朱熹与孟子、韩愈大有不同,绝不认为今世道统失传,倡导宋初道统复兴之说,谓二程兄弟接续孟子之传,没有说二程之后再失传。可见朱熹很确定他自己是继承人。
  朱熹最出名的贡献,就是他把儒家传统叫作“道统”。“道统”一词究竟重不重要,这是待讨论的问题。确实,因为《中庸章句》被当作科举考试的范本,“道统”一词变得很流行,为后世所重视。
  近来诸君子谈论朱熹“道统”说,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余先生在此书中提醒学者,谈道学家思想时不但要分析较为抽象的哲学理论,且要注意到他们的“外王”工夫——从事现实的政治活动,而朱熹道统说刚好可以看到这样综合性的理论。
  一般学者是综合谈“道学”与“道统”,认为“道统”只是道学家的思想系谱而已,但余先生谓“道学”“道统”“道体”有很清楚的界线。
  余先生以为,著名的《中庸章句序》刚好是“正式界定‘道统’”之文,①可以证明,朱熹之所谓“道统”不但是学术传统,而且是一个深厚的政治概念。②儒家学统在朱熹笔下有一些基本的认定:“道统”与“道学”的差别,恰在于“外王”与“内圣”之分辨,而这样的区分,程颐已看出其前景,③不过朱熹之论说更为完善。朱熹言“道统”,是指伏羲经尧、舜、禹到周初上古圣贤相传之正道,那期间圣人是兼具“外王”与“内圣”的君主,而“统”就是“统治”之意。到了后来,君主背离正道,孔子虽受尧、舜、禹、周公等人正传,但是没有得到君位,因此开未来“道学”之传。是故朱熹言孔子“开来学”,而不再言“道统”。反观《中庸章句序》出现“学”一字之处,都是指孔子或子思而言,非上古圣贤。
  另外,余先生又论及“道体”,认为“道体”就是自尧而后相传的基本精神,④《尚书》称之为“允执厥中”等,而《中庸》一篇尤是详论“道体”之奥秘,是故朱熹将“道统”“道学”的论述置于《中庸章句》之前。
  诸儒论朱熹的道统思想,常指出其一生所演变。余氏亦然,言朱熹用“道统”一词的例句,用法有改变。如:1181年《书濂溪光风霁月亭》一文中(这就是余氏认为朱熹最早用“道统”一词的例子),朱熹谓周濂溪先生“承天畀,系道统,所以建端垂绪启佑于我后之人者”。据余先生的说法,朱熹的意思还不明确,把周敦颐归入道统,就是因为道统观念还没有定下来。1183年《韶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却云“有濂溪先生者作,然后天理明而道学之传复续”,已可知其谓周敦颐代表“道学”,而非“道统”。《中庸章句序》为朱熹于淳熙己酉(1189)所写,跳过周敦颐而让二程复得自孟子失传之绪乃为朱熹产生定论之表现。而1194年的《沧洲精舍告先圣文》云:“恭惟道统,远自羲、轩。……维颜、曾氏,传得其宗。……千有余年,乃曰有继。周、程授受,万理一原。”伏羲、轩辕氏(即黄帝)曰“统”,而颜子之后曰“宗”,不叫作“统”,周敦颐与二程并承道学之传,就是证明朱熹之看法已见定局。①
  余先生认为,朱熹这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是有具体目标的。一方面,“朱熹建立尧、舜、三代的‘道统’是针对着陈亮为后世(包括宋代)‘骄君’助威的议论而来”;另一方面,朱熹要证明孔子“开来学”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将来儒者有方法可以治国平天下。②换言之,孔子虽然没有亲自经历圣王时代,仅属于后代的“内圣”学者,但是与外王的功用并没有分离。朱熹希望当代的君主必须用符合“道”的标准来治理天下,才可以说是存有“道统”。③
  余先生将朱熹的“道统”“道学”分开论述为“内圣外王兼得”与“内圣独存”,是颇有条理的,其言甚为详尽。虽然朱熹把儒家传统很清楚地分为此两项,然“道统”一词恐怕并未有很清楚的定义。
  首先,朱熹很重视儒家圣贤传道的概念,所以他一去世,门徒亦开始纷纷将朱熹纳入儒道传承体系内。朱熹的高徒黄榦常言“道统”,多做详细论说,却用“道统”一词来概括从尧到朱熹的学统,④与余先生叙述朱熹之道统说相异。当然,黄榦的立场未必与朱熹全然相同,只是黄榦师事朱熹多年,“道统”一词若是甚为朱熹所重视,黄榦必定非常熟悉,不会随意擅改。黄榦希望提高他先师朱熹之地位,将朱熹称为孔子“道学”最重要的继承人,确实可算为足够的推崇。
  更重要的是,朱熹全文有不少例子可以看出他把“道统”一词用在孔子没后贤人的身上。如淳熙六年(1179)朱熹撰写《知南康牒》云:“濂溪先生虞部周公,心传道统,为世先觉。”①此可证明朱熹运用“道统”一词比余先生所提出的1181年的例子早两年,而且他还将周敦颐纳入“道统”内。这个例句或许可以说与1181年《书濂溪光风霁月亭》相同,是朱熹的早期之论,与1189年的《中庸章句序》不一致。但是朱熹又曰:“颜、曾所以独得圣学之传,正为其博文约礼,足目俱到,亦不是只如此空疎杜撰也。子贡虽未得承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②此封书信为1189年春所写③,言“子贡未得承道统”,但又云“颜、曾独得圣学之传”,意义必为孔子、颜子、曾子承续“道统”之传。④1194年的《沧洲精舍告先圣文》,我窃以为,羲、轩言“统”,颜、曾言“宗”,恐怕是因为朱熹不想重复运用同一个字当作押韵,未必有更深入的意思。再者,《中庸章句序》言孟子“承先圣之统”,在此“统”不可能是余英时所提出的“治统”之意。另外,《中庸章句序》末句言“熹……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⑤,必是以“道统”概括儒家传道全部的系统(从尧到宋代)。一般来讲,朱熹论学术问题的词汇用得一清二楚。余英时发掘“治统”与“学统”的界线,一定是朱熹的核心思想,但他不一定用“道统”“道学”两个词来划分。
  朱熹论孟子没后儒道传承的圣贤,亦有不同版本。有学者认为,朱熹把二程兄弟视为道统的直接继承人,⑥此见解主要有鉴于《中庸章句序》。但是朱熹上述引文多言周敦颐系“道统”、传“道学”,把周敦颐纳入道统。而在1193年《邵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中,朱熹仍然曰周敦颐“实得孔、孟不传之绪”①,因此我们不能说二程接续孟子不传之绪为朱熹的定论。仔细观之,实际上朱熹的说法因文体而异:言周敦颐者,皆为学堂记或周敦颐祠记,而《中庸章句》主要描述《中庸》的传统,故曰孟子“推明是书”(指《中庸》)来继承“先圣之统”,而程子才能因子思之“语”来“得其心”。②周敦颐虽然曾曰“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③,引申《中庸》首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④一语,但朱熹评周敦颐此说为“与《中庸》不合”⑤。与之相反,二程有关《中庸》传承的记载最为明确,把《中庸》当作“孔门传授心法”⑥,又谓“《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渐失,故著此一卷书”⑦。朱熹将二程此类语编成小文章,置于《中庸章句》之首,提为“子程子曰”。⑧这样来看,二程在朱子中庸学的体系中当然为最杰出的人物,因此他在《中庸章句序》中给二程留有特别重要的位子。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朱子学与朱子后学》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知名朱子学者近作14篇,内容涉及朱子的道统论、礼学、气论、诗论、格物致知论、人心道心、家国天下等问题,时间上从南宋跨越到现代,空间上从中国走向东亚世界,以点带面,简单勾勒了朱子思想的多元面向,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理念、政治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