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544
颗粒名称: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章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10
页码:
832-6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子贡问仁,孔子就功用笼罩而言,认为“博施济众”是仁的表现,但并未达到仁的最高境界。真正的仁是心存善念,无私欲,能够近取譬,推己及人。而圣则是行仁到极致的表现,是地位上的称呼。仁通乎上下,圣也并非离仁而为圣。
关键词:
仁
圣
博施济众
内容
子贡问仁,是就功用笼罩说,孔子是就心上答。可学。
“博施济众”,便唤做仁,未得。仁自是心。端蒙。
“何事于仁”,犹言何待于仁。“必也圣乎”连下句读。谦之录云:“便见得意思出。”虽尧、舜之圣,犹病其难遍。德明。
“何事于仁”,犹言那里更做那仁了。僩。
问:“‘何事于仁’,先生以为恰似今日说‘何消得恁地’一般。”曰:“‘博施济众’,何消得更说仁。”节。
问:“‘何事于仁’作‘何止于仁’,是如何?”曰:“只得作‘何止于仁’。今人文字如此使者甚多。何事,亦如何为之意。被子贡说得‘博施济众’高似于仁了,故孔子言:‘何为于仁!必也圣人乎!尧、舜其犹病诸!’是子贡问得不亲切。若如子贡之说,则天下之为仁者少矣。一介之士,无复有为仁之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立是存立处,达则发用处。于此纯是天理,更无些子私意,便是仁之体。若‘能近取譬’,则私欲日消,天理日见,此为仁之方也。”南升。
“‘何事于仁’,只作岂但于仁。”㽦谓:“‘必也圣乎’,圣如尧、舜,其尚有不足于此。”曰:“薛士龙《论语》解此亦是如此,只是渠遣得辞涩。盖仁以道理言,圣以地位言,自是不同。如‘博施济众’为仁,而利物爱人小小者亦谓之仁。仁是直看,直上直下只一个道理。‘圣’字便横看,有众人,有贤人,有圣人,便有节次,只岂但于仁。盖‘博施济众’,虽圣如尧、舜,犹以为病耳。”㽦。
问:“子贡问‘博施济众’,恐仁之极处,与圣之功用本不可分大小。今言‘何止于仁’,则仁、圣若有大小之分。”曰:“此处不恁地读。‘必也圣乎’,语意未是杀处,当急连下文读去。仁以理言,圣以事业言。子贡所问‘博施济众’,必有圣人之德,有天子之位,而后可以当此,尧、舜恁地尚以为病。仁本切己事,大小都用得。他问得空浪广不切己了,却成疏阔。似此看‘仁’字,如何用得?如何下得工夫?中间看得一句,常人固是做不得,虽圣人尚以此为病。此须活看。”㽦。
周兄问“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曰:“‘必也圣乎’是属下文。仁通乎上下。圣是行仁极致之地。言‘博施济众’之事,何止于仁!必是行仁极致之人,亦有不能尽,如尧、舜犹病诸,是也。‘必也圣乎’,盖以起下。”铢。
问“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曰:“此两句当连看。盖云,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得处。且如尧、舜,虽曰‘比屋可封’,然在朝亦有四凶之恶。又如孔子设教,从游者甚众,孔子岂不欲人人至于圣贤之极!而人人亦各自皆有病痛。”焘。
亚夫问此章。曰:“‘博施济众’,是无尽底地头,尧、舜也做不了。盖仁者之心虽无穷,而仁者之事则有限,自是无可了之理。若欲就事上说,便尽无下手处。”时举。
敬之问:“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苟有此心,便有‘博施济众’底功用。”曰:“‘博施济众’,是无了期底事,故曰:‘尧、舜其犹病诸!’然若得果无私意,已有此心。仁则自心中流出来,随其所施之大小自可见矣。”时举。
众朋友说“博施济众”章。先生曰:“‘仁以理言’,是个彻头彻尾物事,如一元之气。‘圣以地言’,也不是离了仁而为圣,圣只是行仁到那极处。仁便是这理,圣便是充这理到极处,不是仁上面更有个圣。而今有三等:有圣人,有贤人,有众人。仁是通上下而言,有圣人之仁,有贤人之仁,有众人之仁,所以言‘通乎上下’。‘仁’字直,‘圣’字横。‘博施济众’,是做到极处,功用如此。”义刚言:“此章也是三节:前面说仁
之功用,中间说仁之体,后面说仁之方。”曰:“是如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之存心常如此,便未‘博施济众’时,这物事也自在里面。”叔器问:“此两句也是带下面说否?”曰:“此是两截。如黄毅然适间说是三节,极是。‘夫仁者’,分明是唤起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者能如此。若是能近取譬,则可以为仁之方。子贡也是意思高远,见得恁地,却不知刬地寻不着。”义刚。
仁就心上说,如一事仁也是仁,如一理仁也是仁,无一事不仁也是仁。圣是就地位上说。圣却是积累得到这田地,索性圣了。佐。
“子贡问博施济众”章,先生以“何事于仁”为一节,以“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为一节。其说以谓:“‘博施济众’,此固是仁,然不是人人皆能做底事。若必以圣人为能之,则尧、舜亦尝以此为病。此非是言尧舜不能尽仁道,盖势有所不能尔。人之所能者,下二节事是也:己欲立,便立人;己欲达,便达人。此仁者之事也。‘能近取譬’,此为仁之方也。今人便以‘己欲立,己欲达’为‘能近取譬’,则误矣。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不待施诸己而后加诸人也。‘能近取譬’,却是施诸己之意。故上二句直指仁者而言,而下一句则止以为‘仁之方’。”谟。
“博施济众”,这个是尽人之道,极仁之功,非圣人不能。然圣人亦有所不足在。仁固能博施济众,然必得时得位,方做得这事。然尧、舜虽得时得位,亦有所不足。己欲立,便立人;己欲达,便达人,此仁者之心自然如此不待安排,不待勉强。“能近取譬”,则以己之欲立,譬人之欲立;以己之欲达,譬人之欲达,然后推己所欲以及于人,使皆得其立,皆得其达,这便是为仁之术。立是立得住,达是行得去。此是三节,须逐节详味,看教分明。
林问:“‘己欲立而立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位如何?”曰:“且看道理,理会地位作甚么!他高者自高,低者自低,何须去比并。”问“博施济众”。曰:“此是仁者事。若把此为仁,则是‘中天下而立’者方能如此,便都无人做得仁了。所以言‘己欲立而立人’,使人人皆可尽得道理。‘必也圣乎’,当连下句说,意在‘犹病’上。盖此何但是仁,除是圣人方做得。然尧、舜犹病,尚自做不彻。”㝢。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分明唤起“仁者”字,自是仁者之事。若下面“能近取譬”,方是由此而推将去,故曰“仁之方”。“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不是圣大似仁。仁只是一条正路,圣是行到尽处。欲立欲达,是仁者之心如此;“能近取譬”,是学做仁底如此,深浅不同。仁通上下,但克去己私,复得天理,便是仁,何必博施而后为仁。若必待如此,则有终身不得仁者矣!孔、颜不得位,不成做不得!山林之士,更无缘得仁也。欲立欲达,即絜矩之义。子贡凡三问仁,圣人三告之以推己度物。想得子贡高明,于推己处有所未尽。仁者欲立,自然立人;欲达,自然达人,如“无加诸人”,更不待譬。下截方言求仁之方,盖近取诸身以为譬。明作。
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二字,以事推之如何?”曰:“二者皆兼内外而言。且如修德,欲德有所成立;做一件事,亦欲成立。如读书,要理会得透彻;做事,亦要做得行。”又曰:“立是安存底意思,达是发用底意思。”植。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一般,学者须是强恕而行。焘。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以己及人,仁之体也。“能近取譬”,是推己及人,仁之方也。德明。
致道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才要立,便立别人;己才要达,便达别人,这更无甚着力。下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这又是一意,煞着比方安排,与仁者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一般,都是以己及物事。‘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都是推己及物事。”曰:“然。”贺孙。
凡己之欲,即以及人,不待譬彼而后推之者,仁也。以我之不欲譬之,而知其亦不欲者,恕也。端蒙。
问:“只仁之方,亦可谓之仁否?”曰:“看得透时,便是仁。若循循做去,到得至处。回头看前日所为,亦唤做仁。”人杰。
或问:“‘博施济众’一章,言子贡驰鹜高远,不从低处做起,故孔子教之从恕上求仁之方。”曰:“理亦是如此,但语意有病。且试说子贡何故拣这个来问?”或云:“恐是子贡见孔子说仁多端,又不曾许一个人是仁,故拣个大底来说否?”曰:“然。然而夫子答子贡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答颜子,则曰:‘克己复礼为仁。’分明一个仁,说两般。诸公试说,这两般说是如何?”或曰:“恐‘克己复礼’占得地位广否?”曰:“固是包得尽,须知与那个分别,方得。”或曰:“一为心之德,一为爱之理。”曰:“是如此。但只是一个物事,有时说这一面,又有时说那一面。人但要认得是一个物事。枅录云:“孔子说仁,亦多有不同处。向颜子说,则以克己为仁。此处又以立人达人为仁。一自己上说,一自人上说。须于这里看得一般,方可。”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有那‘克己复礼’底意思;‘克己复礼’,便包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底意思。只要人自分别而已。然此亦是因子贡所问而说。”又问“立”字、“达”字之义。曰:“此是兼粗细说。立是自家有可立,达是推将去。圣人所谓‘立之斯立,绥之斯来,动之斯和’,亦是这个意也。凡事,不出立与达而已。谓如在此住得稳,便是立;如行便要到,便是达。如身要成立,亦是立;学要通达,亦是达。事事皆然。”又问:“‘博施、济众’如何分别?”曰:“‘博施’,是施之多,施之厚;‘济众’,是及之广。”焘。
问“仁以理言,通乎上下”。曰:“一事之仁也是仁,全体之仁也是仁,仁及一家也是仁,仁及一国也是仁,仁及天下也是仁。只是仁及一家者是仁之小者,仁及天下者是仁之大者。如孔子称管仲之仁,亦是仁,只是仁之功。”复问:“上是大,下是小?”曰:“只是高低。”又曰:“这个是兼爱而言,如‘博施济众’,及后面说手足贯通处。”复问贯通处。曰:“才被私意截了,仁之理便不行。”节。《集注》。
问仁通上下而言。曰:“有圣人之仁,有贤人之仁。仁如酒好,圣如酒熟。”问:“仁是全体,如‘日月至焉’乃是偏。”曰:“当其至时,亦备。”问:“孟武伯问三子,却说其才,何意?”曰:“只为未仁。”问:“管仲仁之功如何?”曰:“匡天下亦仁者之事。如赵韩王一言,至今天下安。谓韩王为仁则不可,然其所作乃仁者之功。”可学。
子上问:“仁通上下,如何?”曰:“仁就处心处说。一事上处心如此,亦是仁。商三仁未必到圣人处,然就这处亦谓之仁。‘博施济众’,何止于仁!必圣人能之,然尧、舜尚自有限量,做不得。仁者诚是不解做得此处,病在求之太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教他从近处做。”淳。
问:“仁通上下,如何?”曰:“圣是地位,仁是德。”问:“如此,则一事上仁,亦可谓之仁,此之谓‘通上下’。其与全体之仁,无乃不相似?”曰:“此一事纯于仁,故可谓之仁。殷有三仁,亦未见其全体。只是于去就之际,纯乎天理,故夫子许之。”可学。
问:“仁通上下而言,圣造其极而言否?”曰:“仁或是一事仁,或是一处仁。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圣便是大海水。”僩。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一章,某当初也只做一统看。后来看上面说‘夫仁者’,下面说‘可谓仁之方’,却相反,方分作两段说。焘。
或问:“‘博施济众’一段,程子作一统说,先生作二段,如何?”曰:“某之说,非异于程子,盖程子之说足以包某之说。程子之说如大屋一般,某之说如在大屋之下,分别厅堂房室一般,初无异也。公且道子贡所问,是大小大气象!圣人却只如此说了。如是为仁必须‘博施济众’,便使‘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如尧、舜,也做不得,何况荜门圭窦之士!圣人所以提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指仁之本体。盖己欲立,则思处置他人也立;己欲达,则思处置他人也达。放开眼目,推广心胸,此是甚气象!如此,安得不谓仁之本体!若‘能近取譬’者以我之欲立,而知人之亦欲立;以己之欲达,而知人之亦欲达,如此,则止谓之仁之方而已。此为仁则同,但‘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是已到底;能取譬,是未到底,其次第如此。彼子贡所问,是就事上说,却不就心上说。龟山云:‘虽“博施济众”,也须自此始。’某甚善其说。”先生曰:“又某所说过底,要诸公有所省发,则不枉了。若只恁地听过,则无益也。”朋录云:“说许多话,晓得底自晓得。不晓得底,是某自说话了。”久之,云:“如释氏说如标月指,月虽不在指上,亦欲随指见月,须恁地始得。”久之,云:“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又云:“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久之,又曰:“昔有人问话于一僧,僧指面前花示之,曰:‘是甚么?’其人云:‘花也。’僧云:‘吾无隐乎尔。’此不是他无见处,但见说得来粗了。孔子所谓‘吾无隐乎尔’者,居乡党,便恂恂;在宗庙朝廷,便便便唯谨;与上大夫言,便誾誾;与下大夫言,便侃侃,自有许多实事可见。”又曰:“程子说:‘庄子说道体,尽有妙处,如云“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不是他无见处,只是说得来作怪。’大抵庄老见得些影,便将来作弄矜诧。”又曰:“‘黄帝问于广成子’云云,‘吾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东坡注云云。是则是有此理,如何便到这田地!”久之,又云:“昔在一山上坐看潮来,凡溪涧小港中水,皆如生蛇走入,无不通透,甚好看!识得时,便是一贯底道理。”又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如日月,虽些小孔窍,无不照见。此好识取。”祖道。赐录云:“问:‘博施济众,程子全做仁之体,先生却就上面分别个体用,便有用力处。’曰:‘某说非破程子之说,程子之说却兼得某说。程说似浑沦一个屋子,某说如屋下分间架尔。仁之方,不是仁之体,还是什么物事!今且看子贡之言,与夫子之言如何地。’”余同而略。
林闻一问“博施济众”章。曰:“‘博施济众’,无下手处,夫子故与之言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能以己之所欲立者而立他人,以己之所欲达者而达他人,其所为出于自然,此乃是仁之体。‘能近取譬’者,近取诸身,知己之欲立欲达,则亦当知人之欲立欲达,是乃求仁之方也。伊川全举此四句而结之曰:‘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亦可以如此说,与某之说初不相碍。譬之于水,江海是水,一勺亦是水。程先生之说譬之一片大屋,某却是就下面分出厅堂房室,其实一也。”又云:“子贡所问,以事功而言,于本体初无干涉,故圣人举此心之全体大用以告之。以己之欲立者立人,以己之欲达者达人,以己及物,无些私意。如尧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以至于‘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道理都拥出来。”又曰:“如《周礼》一书,周公所以立下许多条贯,皆是广大心中流出。某自十五六时,闻人说这道理,知道如此好,但今日方识得。如前日见人说盐咸。今日食之,方知是咸;说糖甜,今日食之,方知是甜。”人杰。
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以己及人’;‘能近取譬’,‘近取诸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推己及人’,如何?”曰:“夫子分明说‘夫仁者’,则是言仁之道如此;‘可谓仁之方也已’,则是言求仁当如此。若以为滚说,则既曰‘夫仁者’矣,不当以‘可谓仁之方’结之也。”又问:“程子说:‘仁至难言’,至‘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一段,却是滚说。”曰:“程子虽不曾分说,然其意亦无害。大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自然工夫。至于‘能近取譬’,则是着力处,所以不同。”人杰。
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云:‘于此可以得仁之体。’是此处见得人与己相关甚切,便是生意相贯处否?”曰:“亦是。只无私意,理便流通。然此处也是己对人说,便恁地。若只就自己说,此又使不得,盖此是仁之发出处。若未发之前,只一念之私,便不是仁。”淳。
问:“《遗书》中取医家言仁。又一段云:‘医家以不识痛痒为不仁。’又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又却从知觉上说。”曰:“觉是觉于理。”问:“与上蔡说同异?”曰:“异。上蔡说觉,才见此心耳。”问:“南轩云:‘上蔡说觉,与佛家不同。’如何?”曰:“上蔡云:‘自此心中流出。’与佛亦不大段异。今说知痛痒,能知觉,皆好。只是说得第二节,说得用。须当看,如何识痛痒?血脉从何而出?知觉从何而至?”某云:“若不究见原本,却是不见理,只说得气。”曰:“然。伊川言谷种之性一段,最好。”可学。
“明道云:‘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认得个什么?夫仁者,己欲立,便立人;己欲达,便达人,此即仁之体也。‘能近取譬’,则是推己之恕,故曰‘可谓仁之方’。‘夫仁者’与‘可谓仁之方’正相对说。”明道云:“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先生再三举似,曰:“这处极好看仁。”又曰:“‘博施济众’,固仁之极功,譬如东大洋海同是水。但不必以东大洋海之水方为水,只瓶中倾出来底,亦便是水。‘博施济众’固是仁,但那见孺子将入井时有休惕恻隐之心,亦便是仁。此处最好看。”道夫。
林安卿问:“‘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即人物初生时验之可见。人物均受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同一体,如人兄弟异形而皆出父母胞胎,所以皆当爱。故推老老之心,则及人之老;推幼幼之心,则及人之幼。惟仁者其心公溥,实见此理,故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否?”曰:“不须问他从初时,只今便是一体。若必用从初说起,则煞费思量矣。犹之水然,江河池沼沟渠,皆是此水。如以两碗盛得水来,不必教去寻讨这一碗是那里酌来,那一碗是那里酌来。既都是水,便是同体,更何待寻问所从来。如昨夜庄仲说人与万物均受此气,均得此理,所以皆当爱,便是不如此。‘爱’字不在同体上说,自不属同体事。他那物事自是爱。这个是说那无所不爱了,方能得同体。若爱,则是自然爱,不是同体了方爱。惟其同体,所以无所不爱。所以爱者,以其有此心也;所以无所不爱者,以其同体也。”僩。
问:“明道曰‘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云云,‘可以得仁之体’。又曰:‘“能近取譬”,反身之谓也。’又曰:‘“博施济众”,非圣人不能,何干仁事!故特曰夫仁者立人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使人求之自反,便见得也。虽然,圣人岂不尽仁?然教人不得如此指杀。’或问‘尧、舜其犹病诸’。伊川曰:‘圣人之心,何时而已?’又曰:‘圣乃仁之成德。谓仁为圣,譬如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事。举仁而言之,则“能近取譬”是也。’谢氏曰:‘“博施济众”,亦仁之功用。然仁之名,不于此得也。子贡直以圣为仁,则非特不识仁,并与圣而不识。故夫子语之曰:“必也圣乎!”又举仁之方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非仁也,仁之方所而已。知方所,斯可以知仁。犹观“天地变化,草木蕃”,斯可以知天地之心矣。’第二十九章凡八说,明道五说。伊川十七说。今从明道、伊川。谢氏之说大意与第一说同,故不录。明道第五说与伊川第二第十三说,皆以恕为仁之方,大意皆正,但非解本文,故不录。伊川第一说曰:‘惟圣人能尽仁道,然仁可通上下而言。故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又第五说曰:‘圣则无小大,至于仁则兼上下小大而言之。’又第八说曰:‘孔子见子贡问得来事大,故曰何止于仁!必也圣乎!盖仁可以通上下言之,圣则其极也。’又第十二说曰:‘博施而能济众,固仁也,而仁不足以尽之,故曰必也圣乎!’又第十四说曰:‘仁在事,不可以为圣。’此五说,皆以‘何事于仁’作‘何止于仁’,故以仁为有小大上下。若既是有小大上下,则以此章为子贡指其大与上者问之,亦可也,又何以答之曰‘何事于仁’乎?若圣人以仁为未足以尽‘博施济众’,则下又当别有说。今乃论为仁之方,恐上下意不贯。伊川五说,只说得到‘其犹病诸’处住,则下文论仁之方不相接,不如木龙之说,却与明道之意合。明道以‘何事于仁’只作‘何干仁事’,则下文仁之方自相贯,又‘功用’字分明。伊川第三说、第四说、第五、第六说、第十五说,皆推说‘博施济众犹病’,即圣人之心何时而已之意,故不录。伊川第九、第十一说,皆论仁之方,与谢氏方所之说相类。此章,圣人恐子贡便指作仁看,故但以为若能由此而求之,乃可以知仁,故曰‘仁之方’。伊川第十七说乃统说‘仁’字大意,与明道第一说同,故不录。横渠曰:‘必圣人之才能弘其道。’恐本文无能弘其道之意。范氏曰:‘以大为小。’是以仁为小,圣为大也,恐未稳。余说亦宽。吕氏以博施为仁,济众为圣,未当。杨氏之说亦正,但谓‘仁者何事于博施济众’,又恐太过。则明道所谓‘教人不得如此指杀’者,但以仁、圣须分说,方见仁之体,非以仁无与于圣也。尹氏与伊川余说同,故不辨。”曰:“‘何事于仁’,何止于仁也。‘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此两句相连读,言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也;‘能近取譬’,恕也。”榦。《集义》。
问:“程子曰:‘谓仁为圣,譬犹雕木为龙。木乃仁也,龙乃圣也,指木为龙,可乎!’比喻如何?”曰:“亦有理。木可雕为龙,亦可雕而为狗,此仁所以可通上下而言者也。龙乃物之贵者,犹圣人为人伦之至也。”必大。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出版者:崇文書局
本文讲述了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至第一百二十包括张子之书、邵子之书、程子门人、总论、吕与叔、谢显道、杨中立、游定夫、侯希圣、尹彦明、张思叔、郭立之子和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子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