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此篇所谓在明明德一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336
颗粒名称:
此篇所谓在明明德一段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5
页码:
280-284
摘要:
本段主要讨论了健顺在四端、五行以及人、物中的属性,强调了健顺五常之性的重要性。同时,还就《或问》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探讨,包括气之正且通者为人,气之偏且塞者为物等。
关键词:
朱熹
敬
儒家思想
内容
问:“《或问》说‘仁义礼智之性’,添‘健顺’字,如何?”曰:“此健顺,只是那阴阳之性。”义刚。
问“健顺仁义礼智之性”。曰:“此承上文阴阳五行而言。健,阳也;顺,阴也;四者,五行也。分而言之:仁礼属阳,义智属阴。”问:“‘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何以属阴?”曰:“仁何尝属阴!袁机仲正来争辨。他引‘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为证。殊不知论仁之定体,则自属阳。至于论君子之学,则又各自就地头说,如何拘文牵引得!今只观天地之化,草木发生,自是条畅洞达,无所窒碍,此便是阳刚之气。如云:‘采薇采薇,薇亦阳止。’‘薇亦刚止。’盖薇之生也,挺直而上,此处皆可见。”问:“礼属阳。至乐记,则又以礼属阴,乐属阳。”曰:“固是。若对乐说,则自是如此。盖礼是个限定裁节,粲然有文底物事;乐是和动底物事,自当如此分。如云‘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之类,推之可见。”僩。
问:“健顺在四端何属?”曰:“仁与礼属阳,义与智属阴。”问:“《小学》:‘《诗》、《书》、礼、乐以造士。’注云:‘礼,阴也。’”曰:“此以文明言,彼以节制言。”问:“礼智是束敛底意思,故属阴否?”曰:“然。”或问:“智未见束敛处。”曰:“义犹略有作为,智一知便了,愈是束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也。’才知得是而爱,非而恶,便交过仁义去了。”胡泳。
问阴阳五行健顺五常之性。曰:“健是禀得那阳之气,顺是禀得那阴之气,五常是禀得五行之理。人物皆禀得健顺五常之性。且如狗子,会咬人底,便是禀得那健底性;不咬人底,是禀得那顺底性。又如草木,直底硬底,是禀得刚底;软底弱底,是禀得那顺底。”僩。
问:“《或问》‘气之正且通者为人,气之偏且塞者为物’,如何?”曰:“物之生,必因气之聚而后有形,得其清者为人,得其浊者为物。假如大炉镕铁,其好者在一处,其渣滓又在一处。”又问:“气则有清浊,而理则一同,如何?”曰:“固是如此。理者,如一宝珠。在圣贤,则如置在清水中,其辉光自然发见;在愚不肖者,如置在浊水中,须是澄去泥沙,则光方可见。今人所以不见理,合澄去泥沙,此所以须要克治也。至如万物亦有此理。天何尝不将此理与他。只为气昏塞,如置宝珠于浊泥中,不复可见。然物类中亦有知君臣母子,知祭,知时者,亦是其中有一线明处。然而不能如人者,只为他不能克治耳。且蚤、虱亦有知,如饥则噬人之类是也。”祖道。
问:“《或问》云:‘于其正且通者之中,又或不能无清浊之异,故其所赋之质,又有智愚贤不肖之殊。’世间有人聪明通晓,是禀其气之清者矣,然却所为过差,或流而为小人之归者;又有为人贤,而不甚聪明通晓,是如何?”曰:“《或问》中固已言之,所谓‘又有智愚贤不肖之殊’,是也。盖其所赋之质,便有此四样。聪明晓事者,智也而或不贤,便是禀赋中欠了清和温恭之德。又有人极温和而不甚晓事,便是贤而不智。为学便是要克化,教此等气质令恰好耳。”僩。
舜功问:“《序》引参天地事,如何?”曰:“初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至下须是见己之所以参化育者。”又问:“此是到处,如何?”曰:“到,大有地步在。但学者须先知其如此,方可以下手。今学者多言待发见处下手,此已迟却。才思要得善时,便是善。”可学。
问:“《或问》‘自其有生之初’以下是一节;‘顾人心禀受之初,又必皆有以得乎阴阳五行之气’以下是一节;‘苟于是焉而不值其清明纯粹之会’,这又转一节;下又转入一节物欲去,是否?”曰:“初间说人人同得之理,次又说人人同受之气。然其间却有撞着不好底气以生者,这便被他拘滞了,要变化却难。”问:“如何是不好底气?”曰:“天地之气,有清有浊。若值得晦暗昏浊底气,这便禀受得不好了。既是如此,又加以应接事物,逐逐于利欲,故本来明德只管昏塞了。故《大学》必教人如此用工,到后来却会复得初头浑全底道理。”贺孙。
林安卿问:“‘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其本体已洞然矣。’须是就这些觉处,便致知充扩将去。”曰:“然。昨日固已言之。如击石之火,只是些子,才引着,便可以燎原。若必欲等大觉了,方去格物、致知,如何等得这般时节!林先引《或问》中“至于久而后有觉”之语为比,先生因及此。那个觉,是物格知至了,大彻悟。到恁地时,事都了。若是介然之觉,一日之间,其发也无时无数,只要人识认得操持充养将去。”又问:“‘真知’之‘知’与‘久而后有觉’之‘觉’字,同否?”曰:“大略也相似,只是各自所指不同。真知是知得真个如此,不只是听得人说,便唤做知。觉,则是忽然心中自有所觉悟,晓得道理是如此。人只有两般心:一个是是底心,一个是不是底心。只是才知得这是个不是底心,只这知得不是底心底心,便是是底心。便将这知得不是底心去治那不是底心。知得不是底心便是主,那不是底心便是客。便将这个做主去治那个客,便常守定这个知得不是底心做主,莫要放失,更那别讨个心来唤做是底心!如非礼勿视听言动,只才知得这个是非礼底心,此便是礼底心,便莫要视。如人瞌睡,方其睡时,固无所觉。莫教才醒,便抖擞起精神,莫要更教他睡,此便是醒。不是已醒了,更别去讨个醒,说如何得他不睡。程子所谓‘以心使心’,便是如此。人多疑是两个心,不知只是将这知得不是底心去治那不是底心而已。”元思云:“上蔡所谓‘人须是识其真心’,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休惕、恻隐之心,乃真心也。”曰:“孟子亦是只讨譬喻,就这亲切处说仁之心是如此,欲人易晓。若论此心发见,无时而不发见,不特见孺子之时为然也。若必待见孺子入井之时,怵惕、恻隐之发而后用功,则终身无缘有此等时节也。”元思云:“旧见五峰《答彪居仁书》,说齐王易牛之心云云,先生辨之,正是此意。”曰:“然。齐王之良心,想得也常有发见时。只是常时发见时,不曾识得,都放过了。偶然爱牛之心,有言语说出,所以孟子因而以此推广之也。”又问:“自非物欲昏蔽之极,未有不醒觉者。”曰:“便是物欲昏蔽之极,也无时不醒觉。只是醒觉了,自放过去,不曾存得耳。”僩。
友仁说“明明德”:“此‘明德’乃是人本有之物,只为气禀与物欲所蔽而昏。今学问进修,便如磨镜相似。镜本明,被尘垢昏之,用磨擦之工,其明始现。及其现也,乃本然之明耳。”曰:“公说甚善。但此理不比磨镜之法。”先生略抬身,露开两手,如闪出之状,曰:“忽然闪出这光明来,不待磨而后现,但人不自察耳。如孺子将入于井,不拘君子小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便可见。”友仁云:“《或问》中说‘是以虽其昏蔽之极,而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体已洞然’,便是这个道理。”先生颔之,曰:“于大原处不差,正好进修。”友仁。
问:“《或问》:‘所以明而新之者,非可以私意苟且为也。’私意是说着不得人为,苟且是说至善。”曰:“才苟且,如何会到极处!”贺孙举程子义理精微之极。曰:“大抵至善只是极好处,十分端正恰好,无一毫不是处,无一毫不到处。且如事君,必当如舜之所以事尧,而后唤做敬;治民,必当如尧之所以治民,而后唤做仁。不独如此,凡事皆有个极好处。今之人,多是理会得半截,便道了。待人看来,唤做好也得,唤做不好也得。自家本不曾识得到,少刻也会入于老,也会入于佛,也会入于申韩之刑名。止缘初间不理会到十分,少刻便没理会那个是白,那个是皂,那个是酸,那个是咸。故《大学》必使人从致知直截要理会透,方做得。不要恁地半间半界,含含糊糊。某与人商量一件事,须是要彻底教尽。若有些子未尽处,如何住得。若有事到手,未是处,须着极力辨别教是。且看孟子,那个事恁地含糊放过!有一字不是,直争到底。这是他见得十分极至,十分透彻,如何不说得?”贺孙。
问:“《或问》说明德处云:‘所以应乎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其说至善处,又云:‘所以见于曰用之间者,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二处相类,何以别?”曰:“都一般。至善只是明德极尽处,至纤至悉,无所不尽。”淳。
仁甫问:“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曰:“此是程先生说。至善,便如今人说极是。且如说孝:孟子说‘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着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愿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于尊亲,其次能养。直是到这里,方唤做极是处,方唤做至善处。”贺孙。
郭德元问:“《或问》:‘有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又有自谓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又有略知二者之当务,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此三者,求之古今人物,是有甚人相似?”曰:“如此等类甚多。自谓能明其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如佛、老便是;不务明其明德,而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如管仲之徒便是;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如前日所论王通便是。卓录云:“又有略知二者之当务,顾乃安于小、成,因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如前日所论王通之事是也。”看他于己分上亦甚修饬,其论为治本末,亦有条理,甚有志于斯世。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须是无所不用其极,方始是。看古之圣贤别无用心,只这两者是吃紧处:明明德,便欲无一毫私欲;新民,便欲人于事事物物上皆是当。正如佛家说,‘为此一大事因缘出见于世’,此亦是圣人一大事也。千言万语,只是说这个道理。若还一日不扶持,便倒了。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柱地。”文蔚。
问:“明德而不能推之以新民,可谓是自私。”曰:“德既明,自然是能新民。然亦有一种人不如此,此便是释、老之学。此个道理,人人有之,不是自家可专独之物。既是明得此理,须当推以及人,使各明其德。岂可说我自会了,我自乐之,不与人共!”因说,曾有学佛者王天顺,与陆子静辨论云:“我这佛法,和耳目鼻口髓脑,皆不爱惜。要度天下人,各成佛法,岂得是自私!”先生笑曰:“待度得天下人各成佛法,却是教得他各各自私。陆子静从初亦学佛,尝言:‘儒佛差处是义利之间。’某应曰:‘此犹是第二着,只它根本处便不是。当初释迦为太子时,出游,见生老病死苦,遂厌恶之,入雪山修行。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惟恐割弃之不猛,屏除之不尽。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理可违于物。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从此一差,方有公私、义利之不同。’今学佛者云‘识心见性’,不知是识何心,是见何性。”德明。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出版者:崇文书局
本书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宋、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成的人物、宋代理学家朱熹进行研究、展示朱子的学说与思想,以清光绪年间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