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209
颗粒名称: 摘要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朱熹《家禮》比諸其旁論,篇幅最爲精短,然却受衆最多、傳播最廣。《家禮》自元末明初傳入朝鲜之始,其研究始終處於相對單一、獨立且自成宗派的環境中,並在本土化、庶民化的過程中,孕育產生了“諸具”這一獨一無二的文獻記録形式。“諸具”將行禮所需備辦的人、物以詳盡而細微的面貌呈現出來,文字表意不明處配以圖繪,以圖彰其形,體現了强烈的視覺感及現場感。
  由於“諸具”一頊,中國禮學論著並未單列,且不爲學術界所關注。加之中、朝兩地方域有别、殊類科迥,致使《家禮》中禮器諸具聽熒不明,遑論行禮之順暢。故而本書首次以“諸具”這個“新問題”作爲切入點,以“新材料”——《韓國禮學叢書》收録的域外禮經漢籍爲主軸,嘗試以《家禮》次第為章節,排比爬梳《家禮》本文及注文中“諸具”條目,兼收並存中、朝諸多禮學家辨訟考證之辭,將傳統名物訓詁與考古學、社會學、文化學等有機結合,對物具的式樣、結構、用途等力求作出詳明的闡釋。
  全書共分五章。首章,推究朝鮮時代禮書中“諸具”這一名目產生、發展、定型之過程。其中第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禮的次序,將提煉的“諸具”作爲詞頭,着重稽考《叢書》較《家禮》衍變及創發的物具,分三端進行細化的處理:第一,所謂“創發”者,即《家禮》文本所無,憑半島民俗所用而增設。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贅入。第二,所謂“删汰”者,即《家禮》所載服器已不合朝鮮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爲何物,故需依後賢議論對部分“諸具”進行裁革。“諸具”的適時删減,體現了禮因時、因俗而變的原則。第三,所謂“衍變”者,主要是指“諸具”名稱、位置、形制、隆殺等,與《家禮》描述相去甚遠,《叢書》或改换俗用,或係以俗稱,或補充所明。結語部分從器物性質上對疏證對象安排了大致的分類,並就疏證過程中的難點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於宏觀意義上的“訓詁學”方法,對“諸具”疏證的理想形式及目標給予了有限的期待。
  關鍵詞:朱子家禮,諸具,疏證,朝鮮王朝

知识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章。首章,推究朝鲜时代礼书中“诸具”这一名目产生、发展、定型之过程。其中第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礼的次序,将提炼的“诸具”作爲词头,着重稽考《丛书》较《家礼》衍变及创发的物具,分三端进行细化的处理:第一,所谓“创发”者,即《家礼》文本所无,凭半岛民俗所用而增设。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赘入。第二,所谓“删汰”者,即《家礼》所载服器已不合朝鲜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爲何物,故需依后贤议论对部分“诸具”进行裁革。“诸具”的适时删减,体现了礼因时、因俗而变的原则。第三,所谓“衍变”者,主要是指“诸具”名称、位置、形制、隆杀等,与《家礼》描述相去甚远,《丛书》或改换俗用,或係以俗称,或补充所明。结语部分从器物性质上对疏证对象安排了大致的分类,并就疏证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于宏观意义上的“训诂学”方法,对“诸具”疏证的理想形式及目标给予了有限的期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