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望的《江民表心性说》一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148
颗粒名称: 江公望的《江民表心性说》一卷
分类号: B244.6
页数: 2
页码: 17-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江公望是宋代士大夫中的佛教信仰者,其《性说》注重区分正性和习性之不同,并强调习性。
关键词: 江公望 性说 佛教信仰

内容

江公望字民表,关于他的资料,除了《宋史》中的记载之外,多又见于宋人宗晓所编的《乐邦文类》、明人夏树芳所辑的《名公法喜志》、清人彭际清所述的《居士传》中。据上述资料来看,江公望曾经“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世”②;“……居常与妻俞氏蔬食清斋,修念佛三昧,著《念佛方便文》曰:‘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即如称念阿弥陀佛,有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除,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一心摄念如来,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不相妨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③;而夏树芳则提到江:“尝著《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又尝书于家塾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销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一心摄念如来,即使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不相妨碍。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④上述三条文献对江公望文献的说明颇有矛盾,但也说明江公望的数篇文字的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
  江公望传世的文献,除了上述《念佛三昧文》和宋史列传中的片段文字之外,就是因《诸儒鸣道集》而得以流传的《心性说》了。江公望还曾有部分文字混入吴中版本的《逍遥先生语录》(实际出自江的《辨道录》)中,但是被朱子在整理《上蔡语录》时删除,今已不传。
  江公望《性说》引人注目之点在于注重区分正性和习性之不同。依照江公望的逻辑,“正性”即所谓“空无自性”,这一观念明显来自于佛教,江公望又指“正性”为“全性”;而“习性”即所谓习(江强调,习即是学)得之性,善恶、智愚、凡圣等都被他视为“习性”。江公望认为,“正性”不同于“习性”,亦不离“习性”。孔子所论之性和《尚书》重所强调的,只是“习性”,强调的是“学之不可已也”。总的看来,江公望对“性”的解释显然是受到了“佛性”论的影响,而在宋代士大夫中,江公望当属于溺佛颇深者之列。

附注

②宗晓编:《乐邦文类》卷三,《宝积莲社画壁记》,《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经号1969,第189页。 ③彭绍升编:《居士传》卷二十七,《郑介夫邹志完江民表陈莹中传》,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光绪戊寅年钱塘许氏刊本影印1991年版,第366—367页。 ④夏树芳辑:《名公法喜志》卷四,《续藏经》,第150册,中国撰述,史传部,补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05页。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儒家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271页。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诸儒鸣道集》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包括:《诸儒鸣道集》原刻年代考、关于《诸儒鸣道集》编者身份的初步推测、《诸儒鸣道集》视野下的宋代儒学多元性研究、周敦颐与张载的道学话语构建、二程对道学话语的构建、谢良佐与杨时对道学话语的构建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