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朱塾后裔——建安朱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朱塾后裔——建安朱氏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132-1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安朱氏家族的历史。朱塾是建安派分派始祖,他的后裔建安朱氏世代守居于建安,并传承朱熹的学说。建安朱氏的始祖朱松定居于建安城,建立了建瓯文公祠。朱塾的儿子朱鉴以朱熹的嫡长孙的身份,从建阳考亭复迁到建安,并奉祀朱文公祠。建安朱氏经过几代的发展,成为当时朱子后裔中最显赫、尊贵的家族之一。朱浚为建安朱氏第三代,他以文武兼备、才华横溢著称,并以抗击元兵而殉国。文章还介绍了朱浚的妻子公主赵氏和朱浚的子孙们在建安朱氏的发展中的贡献。
关键词: 朱塾 建安朱氏 建安派

内容

朱熹去世之后,三子分迁,长房徙居建安,二房守居故里,三房迁居邵武、杭州等地,考亭朱氏后裔不断向外拓展,后裔子孙散布各地,其中长子朱塾一支复迁居建安,奉祀朱文公祠。后又世袭五经博士直至民国初年。这一支朱氏家族世代守居于建安,家传考亭朱氏之学,被公认为朱熹的正宗后代。
  一、建安始祖:根脉绵延不忘本
  宋代的建州建安县今为福建省建瓯市。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胜地,也是古人隐居的理想之地。当年朱松前来建瓯开基,隐居建安城,建筑环溪精舍,著书讲学。环溪精舍后改名环溪书院,清朝初年改为韦斋先生祠。
  朱熹在建安住了六年,一直到父亲去世都生活于此,由一个儿童成长为一名14岁的少年。此后,朱熹迁居崇安县五夫里,晚期又定居建阳考亭,直到1200年去世。作为建安派分派始祖的朱塾,一生居住在崇安县五夫里,却从未定居过建安。
  因为建安是朱松和朱熹当年定居、生活的地方,朱氏后人对它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在朱熹去世27年之后,即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朱塾的儿子朱鉴就以朱熹的嫡长孙的身份,在三叔朱在的帮助和建议下,从建阳考亭复又回迁建安定居建安城南环溪书院前的紫霞洲中和坊。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朱子祠庙——建瓯文公祠,以祀文公遗像。此后,朱塾的后嗣嫡长累世居于此地,逐渐形成考亭朱氏的主要分支——建安朱氏。
  因此,后人称朱松为建安朱氏始迁之祖,朱塾为建安朱氏分派之祖,而朱鉴则是建安朱氏的复迁之祖。
  二、建安朱氏:枝繁叶茂人兴旺
  建安分派始祖朱塾与夫人潘氏共生二子:朱镇、朱鉴。据婺源《朱氏宗谱》、《铅山朱氏宗谱》和汉阳《朱氏宗谱》等各地谱牒文书记载,复迁建安始祖朱鉴(1190—1260年),字子明,又名恩老,行庚三,号环溪。生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鉴出生仅八个月,其父就不幸去世。母亲潘氏年方二十九,就孀守他们兄弟姊妹数人。5岁时,朱鉴遵祖父之命随叔父朱在一起生活与读书,他刻苦勤奋,能传承朱子之学,是当时有名的学者,著有《诗传遗说》等。朱鉴作为朱塾的次子、朱熹的嫡长孙,以父荫补迪功郎,后累迁大理寺主簿、湖广总领、两浙转运使,官至直奉大夫,赠太中大夫。朱鉴原配周氏,封硕人,生一子朱济。继娶吴氏,封安人,生一子朱浚。朱鉴举家随叔父自考亭迁居建安,奉文公祠祀。从此定居建安紫霞洲,其后世子孙是为建安派。
  三、朱浚:忠义殉国浩气存
  建安朱氏传至第三代朱济、朱浚时,家族更加显赫。
  朱济,朱鉴长子,字清源,号尚文。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幼承家训,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武兼备,官至陵安州知府,并两淮监运判。弟弟朱浚抗击元兵,宁死不屈,服毒殉国,朱济为弟弟牺牲而痛心,又怕祸及全家,于是离职后带领子侄逃避至饶州府江右(今江西乐平市),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享年76岁。有像赞曰:“义抗元兵,弟死公生,迁饶避祸,誉满乐平。”其妣俞氏,生于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享年78岁,俞夫人生二子:朱椿、朱柏。
  朱浚(1233—1277年),字深源,号尚友,朱鉴次子,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朱浚幼承庭训,深得家学真传,才华横溢,又志向高远。他以荫补入仕,后历官朝散大夫、右文华殿修撰、两浙转运使兼吏部侍郎,成为当时朱子后裔中职位最高的人。朱浚原娶薛氏,生卒年月不详,永嘉人,封恭人,葬于建安县建宁里常乐寺。续娶宋理宗公主赵氏为妻,成为驸马。与皇帝女儿的联姻,使本来就闻名四海的建安朱氏加上了一道更加荣耀的光环,成为当时朱姓中最显赫、尊贵的家族。
  南宋末年正值蒙古兵入侵中原,中原民众陷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朱浚作为皇亲国戚和朱子嫡亲后裔,坚持反抗元兵入侵。当元兵入侵建宁时,朱浚以招讨使身份率领三千骑兵入福州,誓与知府王刚中抗击元兵,死守福州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知府王刚中投降元兵,福州沦陷,朱浚宁死不屈,最后服毒自杀殉国,年仅45岁。朱浚妻子公主赵氏也是一位刚烈女子,当年随夫守城,城陷后与朱浚一同服毒自杀,以身殉国,在建安朱氏家族史上写下了最悲壮的一页,为后人代代传颂。
  朱浚与公主赵氏共生二子:朱林、朱彬。他们都能传承家学,建功立业。长子朱林(1266—1325年),字公茂,号竹所,官任甘肃等处儒学提举,元泰定二年(1325年)卒,享年60岁。娶妻丁氏、刘氏,生五子:朱炣、朱煟、朱烇、朱煃、朱耿。次子朱彬,字文质,学问才华颇与其兄相似,官任两浙儒学提举、南平县尹、承务郎。生四子:朱炜、朱焕、朱燿、朱灿。其中长子朱炜官至朝议大夫。
  建安朱氏第五代中,朱炣,字光大,曾任衢州清瓛书院山长,后任光泽县主簿,为当时有名的学者。朱煟,字光远,官任福建汀州府武平县主簿,娶妻刘氏,继配黄氏,生二子:朱堂、朱壑。朱烇后裔不详。朱煃出继给朱熹幼子朱在派下朱采为后。朱耿,官至将仕郎,生子朱垄。朱垄生二子:朱镡、朱〓。其中,朱〓自建安紫霞洲始居建阳县嘉禾里,守护朱熹的墓庐,生六子:朱浍、朱湘、朱洪、朱潼、朱凉、朱池。朱〓后裔世居嘉禾,形成建阳嘉禾朱氏一派。
  建安朱氏传到第七、八两代,家道中落,人才凋零。两代数十人中,除朱铜次子朱泗以《易经》中明永乐甲午科举人,历任徐、寿二州判官外,其他人均毫无建树,将祖先的勋业丢失殆尽。但传到第九代时,由于朱明王朝对朱子学说的高度重视和朱子地位的提高,建安朱氏在15世纪中期迅速崛起,文脉始兴,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贵族,其地位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氏。
  四、朱梃:荫庇大树成栋梁
  建安朱氏的这一次飞跃和中兴,是以第九代嫡长孙朱梃受封为标志。朱梃(1405—1472年),字孟龄,号怡庵。本为朱潪长子,后过继给无子的堂伯朱淞为子,成为朱熹的第九世嫡长孙。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明王朝重视理学,推尊朱子为百代宗师、万世师表,于是下诏令朱熹嫡长孙建安朱氏九世孙朱梃入京,钦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文公祀事,永远世袭,以表彰朱熹的盛德大贤。从此,建安朱氏嫡长子孙,依例世袭五经博士,主持建安文公祠祭祀,直到民国初年。从此,建安朱氏近500年来成为被朝廷承认的文化贵族。
  朱梃于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享年68岁。朱梃娶妻杨氏,为明初著名政治家杨荣的从侄女,生一子:朱燉。
  朱燉(1435—1496年),字孔辉,号约斋。由廪生袭官五经博士,是建安朱氏的第二代博士。由于朱燉之后世袭博士,所以建安朱氏在紫霞洲朱文公祠左侧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博士府。朱燉娶妻黄氏、陈氏,共生四子:朱壆、朱陞、朱陛、朱陆。
  第三代博士朱壆,字元厚,是建安朱氏十一世嫡长孙。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廪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娶妻杨氏、童氏、万氏,各生一子:朱〓、朱鎏、朱〓。
  明朝中期,除嫡长一支世袭博士外,建安朱氏其他支系也很兴旺繁荣,如第十世有朱熖,官任江西瑞州知府。第十一世朱陞(1463—1545年),中弘治五年(1492年)科举人,官任南京户部员外郎。十三世朱河,字兆图,号唐石,岁贡生,官任浙江杭州府教授。
  建安十二世嫡长孙朱〓(1479—1507年),字鼎夫,号西园,郡庠生。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未及袭职,妻雷氏,无子,以二弟朱鎏长子朱法入继大宗。
  朱鎏(1513—1548年),字乾夫,号宗岩,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以嫡次子世袭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夫人徐氏,生四子:朱法、朱浑、朱演、朱凖,其中,长子朱法出继大宗,为朱〓之嗣,主文公祠祀。
  建安十三世朱法(1530—1604年),字兆祖,号虹井,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嫡长身份由府学生除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夫人杨氏,生六子:朱楗、朱橹、朱椄、朱栻、朱〓、朱檄。
  朱楗,字士启,号心阳,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世袭为第六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娶进士杨成名之女,生一子:朱莹。
  朱莹,字惟王,号昆原,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廪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娶黄宸桂女,又娶范氏,生二子:朱之俊、朱之雅。
  朱之俊,字乔年,明崇祯时世袭为第八代翰林院五经博士。进入清朝以后,清政府仍重理学、尊朱子,特别是康熙皇帝对朱子最为尊崇,因此建安朱氏在清朝仍受到朝廷的礼遇,并继续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直到民国时期,建安朱氏嫡长子孙所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才被取消,改授为朱文公祠的奉祀官。直到今天,作为朱熹嫡传,建安朱氏朱塾一支已经传至第二十六、二十七代。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