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言上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33
颗粒名称: 一、万言上书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在淳熙十年回到武夷山创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的情况。他创作了名扬天下的组诗《九曲棹歌》,并开创了武夷精舍,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学习。然而,朱熹在淳熙十五年上奏了万言封事《戊申封事》,劝谏孝宗皇帝关心朝政。尽管孝宗赵昚对朱熹的建议没有完全接受,但还是任命他担任一些官职。朝廷衰颓腐败,各种矛盾激化,朱熹坚守其忠诚原则。最后,他被任命为漳州知州。
关键词: 朱熹 武夷山 武夷精舍

内容

淳熙十年(1183年)二月,朱熹知道大势已去,便经过多次请辞,终于回到崇安武夷山,并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朱熹在之后几年一直过着清贫生活,全身心投入学术和著述中,一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据说当时“四方士友,来者甚众”,朱熹在这里聚徒讲学,他的朋友韩元吉在《武夷精舍记》中说:“我的好朋友朱熹居住在五夫里,离武夷山只有30里。距离这么近,就像他的后花园,一有空闲就去那里游览,他和学生们还常常带着《诗经》《楚辞》等书,边游玩边吟诵。”可见,朱熹在武夷精舍的教育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兴之所至,便作了一组名扬天下的组诗《九曲棹歌》。这是历代文人骚客吟诵武夷诗中最早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一幅长卷佳作。其中第十首流传最广: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此诗原本纯粹是即兴之作,诗里全然描写桃源景象,没想到后来竟成为他的学生沈继祖弹劾他的“罪状”。之后应和朱熹《九曲棹歌》的诗作和诗人很多,《九曲棹歌》的余韵也随着朱子学迅速流传海外。被誉为“海东朱子”的朝鲜哲学家李滉为之魂牵梦萦。李滉钦慕朱熹,对武夷九曲心驰神往,虽因路远不能亲临胜地,但却珍藏着《武夷志》和《九曲图》,终日赏玩。朱熹开创了武夷精舍,很多儒学大师都聚集到他身边,良好的学风代代相传。很多著名学者也到过武夷山讲学,此山因此名气大增。武夷精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朝廷先让朱熹出任兵部郎官,他以“足疾”请辞。接着朝廷又下诏让他出任江西提刑,他仍以“足疾”为由请辞。面对朝廷再三任命,59岁高龄的朱熹重新燃起入世救国的情怀,这年十一月,他上奏了长达万言的著名的《戊申封事》。朱熹直言当时南宋内忧外患,积弊甚多,劝谏孝宗皇帝留意“正心诚意”之学,关心朝政,如此必定国势日强,中原可复,丑虏必灭。
  十一月六日《戊申封事》送到宫中时,孝宗已经睡下,当听说朱熹封事来了,马上起来点亮宫烛一口气读完。迟暮之年的孝宗被白发大儒的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深深打动,虽然仍未能接受朱熹的主张,但还是让他主管西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让他辅助新君光宗赵惇,给他讲课,但朱熹认为这是个虚职,并未赴任。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赵昚内禅,传位于光宗赵惇。当时,南宋王朝衰颓腐败日益严重,各种矛盾更为激化。朝廷为拉拢人心,五月准许朱熹的请求,仍任直宝文阁,并下诏奖谕,转朝散郎,赐绯衣、银鱼。八月,任命朱熹为江东转运副使,朱熹辞而不就。十一月,改知漳州,朱熹再辞,但朝廷不准,不得已于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到漳州任知州。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