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唤醒”环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01
颗粒名称: 三、“唤醒”环溪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松建立了家塾环溪精舍,开始教授朱熹和其他学生。朱松以《中庸》为基础进行启蒙教育,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朱熹写了一首《唤醒》诗,表达了对父亲教育的感激和自我努力的决心。朱松还教授《论语》和重视《春秋》,希望通过这些经典灌输忠孝节义和爱国思想给朱熹。
关键词: 朱松 环溪精舍 朱熹

内容

十年寂寞抱遗经,圣路悠悠不计程。这年秋天,建安城南紫芝上坊的环溪精舍终于建成。环溪精舍其实就是家塾,朱松举家迁居于此,朱松就在这里奉祠居住,全心授徒教学。朱熹自然也是其学生之一,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读书、学习生涯。
  朱松的思想源自洛学,师承程颢、杨时和罗从彦,把《中庸》放在“四书”之首。因此,朱松对朱熹和精舍弟子启蒙教育以“四书”的《中庸》为本,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朱熹在隆兴元年(1163年)写的一首《唤醒》诗回忆了小时候的教育。诗曰:
  二字亲闻十九冬,向来已愧缓无功。
  从今何以验勤怠,不出此心生熟中。①
  “唤醒”就是《中庸》中的慎独存养功夫,朱熹认为人应该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懈怠,永葆警觉清醒境地。诗中还提醒自己在学习上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
  在环溪精舍,朱松也传授朱熹《论语》。朱熹后来回忆说:“予幼获承父师之训。从事于此二十余年,才资不敏,未能有得。”这些朱熹关于幼承父教的自述,反映了他当时求学的认真和勤奋。他的学生兼女婿黄榦曾对此有一段评述:“自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早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在“五经”学上,朱松一生最看重的是《春秋》,通过传授《春秋》把忠孝节义和抗金爱国的思想灌输给了朱熹。朱熹也特别喜欢《春秋》,把它看作自己儒家思想的起点;朱松还致力于诗文,他的诗文在建炎、绍兴时期蜚声诗坛,影响较大。傅自得在《韦斋集序》中说:“故吏部员外郎韦斋先生朱公,建炎、绍兴间诗声满天下,一时名公巨卿交口称荐,词人墨客传写讽诵如不及。”为了重振家风祖业,朱松更是悉心指点朱熹诗词文章,希望朱熹早日科举入仕。
  由于家境日窘,朱熹11岁之后由朱松亲自授课。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下,朱熹在建阳时就开始写诗作文,学业突飞猛进。绍兴十一年(1141年),年仅12岁的朱熹诗文便已经出类拔萃。婺源故里前辈诗人俞仲猷会见朱松时看到朱熹诗作,大为赞赏,并带回婺源与诗友董颖共赏,两人都交口称赞,董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共叹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朱松也很自豪和欣慰,认为孺子可教,后生可畏,“前浪”已老,“后浪”可期。小朱熹天赋非凡,诗文也不同凡响。
  可以说,朱熹走向圣贤之路深受父亲朱松的影响。朱松半官半隐,爱好诗歌,诗风平和淡泊,清新流畅,其诗作大多反映了其主政台州崇道观时的生活,《四库全书》收录了他所作的《韦斋集》12卷,《全宋词》收录了他的《蝶恋花》词1首。朱松在当时就因诗文在文人士大夫中享有盛名,而且对科举考试的程式化的文章毫无兴趣,父亲朱松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朱熹,使得朱熹一生淡泊功名,只求成圣成贤。
  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朱松祠禄将满再请辞官,所以前往福州拜访福建安抚使程迈,并顺道造访永泰诗人张元干和泉州傅自得等人。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朱松将朱熹带在身边,随行听长辈们讲诗论文。这次出行,不仅让朱熹受到了文化知识的熏陶,也使他的才智初露端倪。当年十二月底,朱熹跟随父亲由福州返回建安,继续他的苦读生涯。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