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谨承庭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00
颗粒名称: 二、谨承庭训
分类号: B823.1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松,朱熹父亲,建炎三年代理建安职官后辞职,决定在建州城南建环溪精舍授徒教学。朱松要求朱熹和外甥丘羲刻苦读书,希望培养朱熹成为有才能的人。朱松精通《春秋》,经常给朱熹讲述历史故事,激发他的志向。朱松讲解《光武本纪》中的昆阳之战,介绍了苏轼的《昆阳赋》,并亲自抄写给朱熹。朱熹非常珍惜这段童年时光,一直珍藏着父亲手书的《昆阳赋》。朱熹长大后,回忆起父亲执教《昆阳赋》的情景时,慈父的形象仍然历历在目。朱松与刘子晕是好友,朱熹在刘子翚的引荐下认识了他。
关键词: 忠心主战 赵构 秦桧

内容

朱松早在任政和县尉时,就曾往返于政和与建安之间,建炎三年(1129年)年底又曾短时间代理建安职官。这次罢官请辞后,朱松决意在建州城南建环溪精舍继续授徒教学。
  环溪精舍建成之前,朱松一家曾一度暂住外甥丘羲家。丘羲是朱松二妹之子,与朱熹年龄相仿,他俩非常投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就载有多首朱熹与丘羲的唱和诗作及多封往来书信。在建阳丘氏居所,朱松要求朱熹、丘羲刻苦读书,用“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的思想道德教育朱熹,用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启迪朱熹,决心把朱熹培养成为“济苍生、安社稷”的英才。
  朱松精通《春秋》,他经常给朱熹讲述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历史故事,以激发朱熹心怀天下、中兴大宋的志向。而此时宋金和议只是一纸空文,南宋小朝廷尚未喘息过来,金人便撕毁和约,大举南侵,南宋军民纷纷奋起反击。六月,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5000精兵出奇制胜,大破10万金兵。岳飞攻打金兵,恢复中原也是势不可当,取得了朱仙镇大捷,前锋离开封仅四十五里,闽北军民闻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宋军大捷,中兴有望!”朱松更是振奋不已。
  有一天,朱松照例给朱熹和外甥丘羲授课,这次讲的是《后汉书·光武本纪》中彪炳史册的“昆阳之战”,说的是光武帝刘秀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打败篡汉的王莽建立东汉的故事。朱松讲得精彩,朱熹听得认真,朱松又拿出苏轼的《昆阳赋》向朱熹讲解,第二天,他还用行草抄写了《昆阳赋》全文,并在正文前写了一段小序:“为儿、甥读《光武本纪》,至昆阳之战,熹问:何以能若是?为道梗概,欣然领解,故书苏子瞻《昆阳赋》畀之。子瞻作此赋时方二十一二岁耳,笔力豪壮,不减司马相如也。”
  朱熹非常珍惜这段受教于父亲的童年时光,从小便有齐家、治天下的宏愿,因此,他一直随身珍藏着父亲手书的《昆阳赋》。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一晃朱熹已是年届古稀,但他仍然深情地回忆起父亲执教此文时的情景,慈父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于是他展开字幅,题跋曰:“于今匆匆,五十有九岁矣。病中因览《苏集》,追念畴昔,如昨日事,而孤露之余,霜露永感,为之泫然流涕,不能自已。”朱熹这段文字写于庆元五年(1199年),距父亲手书此文已经相去整整59年,可见此事对朱熹的影响之深远,为朱氏子孙后代树立了孝子践行父教的典范,也永续传承了朱松父子忧国忧民、心怀大义的优良家风。
  朱松与崇安五夫里的刘子晕是好友。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朱松应邀从建阳前往五夫里拜访刘子翚,朱熹随父同行。在五夫里,朱熹认识了这位未来的老师刘子翚,也为他后来的求学生涯做了重要铺垫。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