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言传身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2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言传身教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39-45
摘要: 本节描述了朱松一家在动荡时期的逃难生活和朱松对儿子朱熹的教育。朱松忠心于主战派,批评南宋投降金国的决策,遭到排斥贬谪。他通过言传身教和教育方法培养朱熹的爱国情怀和学识。朱松精通《春秋》,讲述历史故事激发朱熹的志向。父亲的教诲和环境影响了朱熹的孝心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朱松在建好的环溪精舍授徒,以《中庸》为基础进行启蒙教育。朱熹回忆了父亲的教育并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关键词: 朱松 朱熹 教育

内容

由于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朱松一家始终在辗转逃难,他们往来于建州和剑州之间。朱松在福建一方面热衷研究河洛“二程”之学,广交理学名流;一方面将心血倾注在对儿子朱熹的教育上。直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因为喜爱建州的佳山胜水,便带着8岁的儿子朱熹从尤溪迁居到建瓯,并在那里建了环溪精舍。
  一、忠心主战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南宋朝廷罢免主战派领袖张浚,正式定都临安,形成苟安东南半壁的局面。这一幕在朱熹心中留下深深的创痛,以至到了垂暮之年提起这件事还忧愤交加。五月,金国对南宋展开诱降,派遣乌陵思谋携“国书”到临安进行秘密和议。其主要内容是金国同意送还赵佶棺木,放回赵构生母韦氏,并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南宋,但先决条件是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赵构取消帝号和大宋国号,只做金国的藩属。对于如此丧权辱国的“议和”,赵构、秦桧竟然全盘接受。“国书”到达临安时,胡寅与秦桧在朝堂上激烈争论。赵构、秦桧的无耻求和在朝野内外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主战派纷纷上疏抗争,尤其是枢密院编修胡铨最为铁骨铮铮,他直接上书请求立斩秦桧、孙近、王伦等三人之头,这消息一时在民间争相传颂。
  十二月二十一日,朱松又同胡珵、张扩等人联名上奏,言辞非常激烈,强烈反对向金称臣,堪称宋南渡以来最慷慨激昂、酣畅淋漓的一道奏章,再次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这道奏章由胡珵起草,内容主要是朱松的建议。当时父辈们在一起草拟奏章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朱熹,激发了其浓浓的爱国情怀。奏章虽然是民心所向,但赵构和秦桧“乞和”之心已决,十二月二十八日,秦桧亲往左仆射馆,以屈膝跪拜礼接受了金国诏书。绍兴九年(1139年)元旦,赵构诏告全国,宣布议和“成功”,这一年正是宋朝开国180年。
  朱熹晚年回忆起这一幕时依然十分痛苦地说:“记得我10岁的时候,父亲感慨地对我说:‘宋太祖开国建立大宋王朝,迄今已经有180年了!’父亲说完这句话,一直在叹气。父亲这番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可是又一个甲子过去了,我却身体有病,沦落到如此地步,根本无法尽一个臣子的责任啊!”朱熹深情地怀念父亲,铭记父亲的教诲,可见当时父亲内心的痛苦是如何强烈地震撼了朱熹幼小的心灵,成为朱熹心中永远的痛。
  绍兴和议“成功”,主和派气焰更加嚣张,主战派朱松随即遭到排斥贬谪。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十五日,秦桧以“怀异自贤,阳为辞逊”的“莫须有”罪名将朱松的京官罢免,改任饶州知州。朱松感到回天无力,大势已去,便愤然辞官,于四月同好友范如圭悄然南归,带着朱熹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
  二、谨承庭训
  朱松早在任政和县尉时,就曾往返于政和与建安之间,建炎三年(1129年)年底又曾短时间代理建安职官。这次罢官请辞后,朱松决意在建州城南建环溪精舍继续授徒教学。
  环溪精舍建成之前,朱松一家曾一度暂住外甥丘羲家。丘羲是朱松二妹之子,与朱熹年龄相仿,他俩非常投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就载有多首朱熹与丘羲的唱和诗作及多封往来书信。在建阳丘氏居所,朱松要求朱熹、丘羲刻苦读书,用“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的思想道德教育朱熹,用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文章启迪朱熹,决心把朱熹培养成为“济苍生、安社稷”的英才。
  朱松精通《春秋》,他经常给朱熹讲述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历史故事,以激发朱熹心怀天下、中兴大宋的志向。而此时宋金和议只是一纸空文,南宋小朝廷尚未喘息过来,金人便撕毁和约,大举南侵,南宋军民纷纷奋起反击。六月,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5000精兵出奇制胜,大破10万金兵。岳飞攻打金兵,恢复中原也是势不可当,取得了朱仙镇大捷,前锋离开封仅四十五里,闽北军民闻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宋军大捷,中兴有望!”朱松更是振奋不已。
  有一天,朱松照例给朱熹和外甥丘羲授课,这次讲的是《后汉书·光武本纪》中彪炳史册的“昆阳之战”,说的是光武帝刘秀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打败篡汉的王莽建立东汉的故事。朱松讲得精彩,朱熹听得认真,朱松又拿出苏轼的《昆阳赋》向朱熹讲解,第二天,他还用行草抄写了《昆阳赋》全文,并在正文前写了一段小序:“为儿、甥读《光武本纪》,至昆阳之战,熹问:何以能若是?为道梗概,欣然领解,故书苏子瞻《昆阳赋》畀之。子瞻作此赋时方二十一二岁耳,笔力豪壮,不减司马相如也。”
  朱熹非常珍惜这段受教于父亲的童年时光,从小便有齐家、治天下的宏愿,因此,他一直随身珍藏着父亲手书的《昆阳赋》。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一晃朱熹已是年届古稀,但他仍然深情地回忆起父亲执教此文时的情景,慈父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于是他展开字幅,题跋曰:“于今匆匆,五十有九岁矣。病中因览《苏集》,追念畴昔,如昨日事,而孤露之余,霜露永感,为之泫然流涕,不能自已。”朱熹这段文字写于庆元五年(1199年),距父亲手书此文已经相去整整59年,可见此事对朱熹的影响之深远,为朱氏子孙后代树立了孝子践行父教的典范,也永续传承了朱松父子忧国忧民、心怀大义的优良家风。
  朱松与崇安五夫里的刘子晕是好友。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朱松应邀从建阳前往五夫里拜访刘子翚,朱熹随父同行。在五夫里,朱熹认识了这位未来的老师刘子翚,也为他后来的求学生涯做了重要铺垫。
  三、“唤醒”环溪
  十年寂寞抱遗经,圣路悠悠不计程。这年秋天,建安城南紫芝上坊的环溪精舍终于建成。环溪精舍其实就是家塾,朱松举家迁居于此,朱松就在这里奉祠居住,全心授徒教学。朱熹自然也是其学生之一,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读书、学习生涯。
  朱松的思想源自洛学,师承程颢、杨时和罗从彦,把《中庸》放在“四书”之首。因此,朱松对朱熹和精舍弟子启蒙教育以“四书”的《中庸》为本,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朱熹在隆兴元年(1163年)写的一首《唤醒》诗回忆了小时候的教育。诗曰:
  二字亲闻十九冬,向来已愧缓无功。
  从今何以验勤怠,不出此心生熟中。①
  “唤醒”就是《中庸》中的慎独存养功夫,朱熹认为人应该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懈怠,永葆警觉清醒境地。诗中还提醒自己在学习上要迎难而上,不断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
  在环溪精舍,朱松也传授朱熹《论语》。朱熹后来回忆说:“予幼获承父师之训。从事于此二十余年,才资不敏,未能有得。”这些朱熹关于幼承父教的自述,反映了他当时求学的认真和勤奋。他的学生兼女婿黄榦曾对此有一段评述:“自韦斋先生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学,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先生早岁已知其说,而心好之。”
  在“五经”学上,朱松一生最看重的是《春秋》,通过传授《春秋》把忠孝节义和抗金爱国的思想灌输给了朱熹。朱熹也特别喜欢《春秋》,把它看作自己儒家思想的起点;朱松还致力于诗文,他的诗文在建炎、绍兴时期蜚声诗坛,影响较大。傅自得在《韦斋集序》中说:“故吏部员外郎韦斋先生朱公,建炎、绍兴间诗声满天下,一时名公巨卿交口称荐,词人墨客传写讽诵如不及。”为了重振家风祖业,朱松更是悉心指点朱熹诗词文章,希望朱熹早日科举入仕。
  由于家境日窘,朱熹11岁之后由朱松亲自授课。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下,朱熹在建阳时就开始写诗作文,学业突飞猛进。绍兴十一年(1141年),年仅12岁的朱熹诗文便已经出类拔萃。婺源故里前辈诗人俞仲猷会见朱松时看到朱熹诗作,大为赞赏,并带回婺源与诗友董颖共赏,两人都交口称赞,董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共叹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朱松也很自豪和欣慰,认为孺子可教,后生可畏,“前浪”已老,“后浪”可期。小朱熹天赋非凡,诗文也不同凡响。
  可以说,朱熹走向圣贤之路深受父亲朱松的影响。朱松半官半隐,爱好诗歌,诗风平和淡泊,清新流畅,其诗作大多反映了其主政台州崇道观时的生活,《四库全书》收录了他所作的《韦斋集》12卷,《全宋词》收录了他的《蝶恋花》词1首。朱松在当时就因诗文在文人士大夫中享有盛名,而且对科举考试的程式化的文章毫无兴趣,父亲朱松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朱熹,使得朱熹一生淡泊功名,只求成圣成贤。
  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朱松祠禄将满再请辞官,所以前往福州拜访福建安抚使程迈,并顺道造访永泰诗人张元干和泉州傅自得等人。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朱松将朱熹带在身边,随行听长辈们讲诗论文。这次出行,不仅让朱熹受到了文化知识的熏陶,也使他的才智初露端倪。当年十二月底,朱熹跟随父亲由福州返回建安,继续他的苦读生涯。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