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出处: | 《苏轼与朱熹》 图书 |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4238 |
| 颗粒名称: | 面对无尽的忧患 |
| 分类号: | B244.75 |
| 页数: | 42 |
| 页码: | 17-58 |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忧患是一种痛苦的关怀,充满了对现实与未来吉凶未卜的焦虑,是一种当事者力图解决将面临的问题而未必能解决的心理状态。如《古诗十九首》所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士人来说,由于读的书多,见识广博,这种源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痛苦和焦虑,往往融进了更多的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忧患意识,显得尤为沉重和深远。中国士人的忧患意识,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周易》。如《诗·王风·黍离》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易·系辞》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把世间事物的吉凶成败与人自身的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有一种成事在天而谋事在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诗经》和《周易》被尊奉为士子必读的儒家经典后,这也就成为士人面对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一种基本态度,并以忧国忧民的方式表现出来。 |
| 关键词: | 又换 心理 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