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关于“庆元党案”,参看《宋元学案》,卷97,页3197—3200;关于道学人士获得学位的时间以及背景,见ConradSchirokauer(谢康伦),“Neo-ConfuciansunderAttack:TheCondemnationofWei-hsueh,”inJohnW.Haeger,ed.,CrisisandProsperityinSungChina,(Tucson:Uni-versityofArizonaPress,1975),pp.167—168,184—192.我根据昌彼德、王德毅主编的《宋人全集资料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4—1976年),册4,页3536,并且加上赵彦逾(1160年进士)。
进学术的发展,也加速道学同道与道学传统的形成。
①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147,页3936。关于1178年的另外一份上书,见卷146,页3896。
①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2,页16上—46上,特别是页46上。又见市来津由彦:“朱子の‘杂学辨’とその周边”,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の社会と宗教》(东京:汲古书院,1985年),页3—49;Chung Tsai-chun(钟彩钧),The Development ofthe Concepts ofHeaven and ofMan in the Philosophy ofChuHsi(Taipei: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Academia Sinica,1993),pp.72—87.
①《朱文公文集》,卷81,页2下。
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畑常信先生写的关于张栻的几篇文章,参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付论文》(名古屋:采华书林,1976年)。又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页375—381,522—550;胡昭曦:“谯定、张栻与朱熹的学术关系”,《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240—262;朱汉民:“张栻和岳麓书院”,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页272—280。
①朱熹的祭文见《朱文公文集》,卷89,页1上—10上,特别是页2上。又参《宋史》,卷429,页12770—12775;高畑常信:“张南轩年谱”,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付论文》,页65—89。
②《宋史》,卷429,页12774。
③《宋元学案》,卷50,页1633。
④《宋史》,卷429,页12771—12774,重点在页12771。
⑤《朱文公文集》,卷89,页4下。
⑥高畑常信:“张南轩の静江府におけゐ治政”,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付论文》,页90—109。
①《南轩集》,卷9,页3上。
②《南轩集》,卷26,页2下。又见《宋元学案》,卷50,页1625和1627的引文。
③《宋元学案》,卷50,页1613,1618,1626—1631。
④关于张栻对苏轼的看法,见《南轩集》,卷35,页2上—3上。
①胡宏:《五峰集》,卷2,页65下;《胡宏集》,页132。朱熹:《朱文公文集》,卷89,页1下。
②《五峰集》,卷2,页67下;卷2,页68下。《胡宏集》,页133,134。
③《朱文公文集》,卷89,页1下—2上。
④《南轩集》,卷33,页8下—9下;又见卷25,页7上下。
①见朱熹在《南轩集》中的序文。张栻对诸葛亮的论述见《南轩集》,卷10,页5上—7上;卷36,页10上下,及张栻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百部丛书集成本)。又参见刘子健:“从儒将的概念说到历史上对南宋初张浚的评论”,收入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国史释论》(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页481—490。②高畑常信:“张南轩の思想变迁”,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页1—25;“张南轩集の版本”,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页26—65。
①《南轩集》,卷18,页1上—2上。《易经》中的乾卦其实使用“乾”、“坤”这样的名词,与“天”、“地”等词相近。陈荣捷在《朱子新探索》页375—376中指出张栻引用二程或经典的引文。又见《南轩集》,卷25,页13上下。
①张栻:《孟子说》(四库全书本),卷6,页12下;又见其《癸巳论语解》(百部丛书集成本),卷9页1下。
②《孟子说》,卷3,页1下。
③《孟子说》,卷2,页27下—28上。
①《南轩集》,卷14,页2上下。
②《孟子说》,卷3,页1下以及卷6,页3上。
③《孟子说》,卷6,页12下。
④《孟子说》,卷6,页4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册1,页10。
②《孟子说》,卷6,页3下。
③《宋元学案》,卷50,页1623。
①《癸巳论语解》,卷8,页21下。
②《癸巳论语解》,卷8,页14上。
③《孟子说》,卷7,页25上。
④《南轩集》,卷14,页5下—6上。
①《癸巳论语解》,卷2,页13下。
②《宋元学案》,卷50,页1618。
③《宋元学案》,卷50,页1618。
①《宋元学案》,卷50,页1624。
②《宋元学案》,卷50,页1613。
③《南轩集》,卷12,页2下;见《二程集》,册1,页143。
④《癸巳论语解》,卷3,页11下。
⑤《南轩集》,卷36,页9上下。
⑥《孟子说》,卷6,页30上。
⑦《南轩集》,卷11,页7上。
①《宋元学案》,卷50,页1619—1620。
②《孟子说》,卷7,页1上。
③《南轩集》,卷12,页2下。
④《癸巳论语解》,序,页1下。
①《宋元学案》,卷50,页1635。
②《朱文公文集》,卷89,页9下;见《宋明理学史》,上册,页337—338关于张栻的三个贡献。
③《陆九渊集》,卷34,页413。
④参见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6年)。
①引文见黄宗羲:《宋元学案》,卷50,页1635。类似说法又见《宋史》,卷427,页12710;卷429,页12775;《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3,页4140;(中华书局本),卷103,页2605;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25—529。
②《朱文公文集》,卷31,页10上,17上—20下.21上—37上。有关讨论又见钱穆:《朱子新学案》,册4,页510—530;高畑常信:“张南轩の《论语解》に与えた朱子の影响”,收入其《张南轩集人名索引·附论文》,页110—123;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30—537。
①例如钱穆:《朱子新学案》,册1,页105—112;册2,页123—182。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1953年),页103—10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71—228。王懋竑:《朱子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66年),卷1上,页23—27;卷1下,页35—42。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37—543;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页91—188,(也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页434—440。蔡仁厚:《宋明理学》(台北:学生书局,1980年),册1,页76—106。友枝龙太郎:《朱子の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1969年),页38—102。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页71—138。申美子:《朱子诗中的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束景南:《朱子大传》(泉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页233—267。Chung Tsai-chun(钟彩钧),The DevelopmentoftheConcepts ofHeavenand ofMan,pp.89—130.
①《二程集》,册1,页188;《朱文公文集》,卷64,页28上—29下。
①钱穆:《朱子新探索》,册3,页219—223。
②YungSikKim(金永植),“ChuHsi(1130—1200)onCalendarSpecialistsandTheirKnowl-edge:AScholarsAttitudeTowardTechnicalScientificKnowledgeinTraditionalChina,”T’oungPao78,1—3(1992),pp.94—115;与其“ProblemsintheStudyoftheHistoryofChineseScience,”Minerva20(1982),pp.83—104;陈正夫、何植靖:“朱熹理学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第9辑(1983年),页240—256。
①《朱文公文集》,卷75,页22下—23上。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43。
①《朱文公文集》,卷73,页46下,“胡子知言疑义”。
②钱穆:《朱子新探索》,册3,页200。
③《南轩集》,卷21,页9下。
④《朱文公文集》,卷73,页40下,“胡子知言疑义”。
①《朱文公文集》,卷73,页44下,45上,47上,“胡子知言疑义”。
②《朱文公文集》,卷73,页47上,“胡子知言疑义”。
③吴仁湖先生在标点本《胡宏集》的序言提到这发现,见序页3。陈荣捷在《朱子新探索》中提到张栻和吕祖谦的一些话,已不在两人的文集中,见页544的注165。
④《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1,页4104;(中华书局本),卷101,页2582。后代学者例如《宋元学案》,卷42,页1377;束景南:《朱子大传》,页285—286。
⑤《朱文公文集》,卷73,页40下—41上,“胡子知言疑义”;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页374。
①《朱文公文集》,卷73,页47上下,“胡子知言疑义”。
②《朱文公文集》,卷73,页43上下,“胡子知言疑义”。
③《朱文公文集》,卷73,页41下—42上,“胡子知言疑义”。
①《朱文公文集》,卷73,页42下,“胡子知言疑义”;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再印,1969年),页214。
②《朱文公文集》,卷73,页42下—43上,“胡子知言疑义”。
③《朱文公文集》,卷73,页43上,“胡子知言疑义”。
①《朱文公文集》,卷73,页44下—45上,“胡子知言疑义”。
②《朱文公文集》,卷73,页43上下,“胡子知言疑义”;《二程集》,册1,页10。
③Wing-tsitChan(陈荣捷):ASourceBookinChinesePhiloso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3),p.529.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册3,页209—215。
①《朱子新学案》,册3,页215—216。
②《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1,页4109—4110;(中华书局本),卷101,页2585—2586。
①《朱文公文集》,卷42,页4下,“答胡广仲第三书”。
②《朱文公文集》,卷46,页27下—28上;《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1,页4117,4119;(中华书局本),卷101,页2590,2591。
①《二程集》,册2,页366。
②《朱文公文集》,卷67,页20上下。
③《朱文公文集》,卷67,页20下。
①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百部丛书集成本),卷1,页7下,11下。
②佐藤仁:“朱子的仁说”,《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13。
③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页712。关于仁说,又参考钱穆:《朱子新学案》,册1,页55—60,73—81,345—366;册2,页39—8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29—300;友枝龙太郎:《朱子の思想形成》,页102—122;刘述先:“朱子的仁说、太极观念与道统问题的再省察”,《史学评论》,第5期(1983年),页173—188;陈荣捷:“论朱子之仁说”,见其《朱子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37—68,及《朱子新探索》,页371—381。
①刘述先:“朱子省察”,页177—181;刘先生根据陈淳的看法指出,朱熹在编辑张栻文集时,曾参考张栻的草稿而写完张栻的“仁说”。陈荣捷反对刘先生的意见,参见陈先生的《朱子新探索》,页376—381。
②《朱文公文集》,卷67,页20上。
③《朱文公文集》,卷33,页12上。
④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375—377;“论朱子之仁说”,页56。
⑤《朱文公文集》,卷33,页15上。
⑥《朱文公文集》,卷33,页15上。
⑦《朱文公文集》,卷33,页18下。“言仁录”是《洙泗言仁》的另一标题;序言部分在《南轩集》,卷14,页4上—5下。朱熹早一点提到它,见《朱文公文集》,卷31,页4下—5下,第十六书。又参考陈荣捷:“论仁说”,页56,58—59,及《朱子新探索》,页547。
①《朱文公文集》,卷31,页5上下。
①《南轩集》,卷21,页4上—5下。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13—114。又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59—261。
②《朱文公文集》,卷42,页18上,“答吴晦叔第十书”;程颐的注解见其《易传》,卷2,在《二程集》,册3,页819。
①《南轩集》,卷21,页5上下。
②《朱文公文集》,卷32,页16下—18上,21上—24下;《南轩集》,卷21,页5上下;又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册2,页57—6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59—261;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25—129。
①《朱文公文集》,卷32,页18上下,19上下,21上下,23下—24下,33下—34下;《南轩集》,卷21,页5下,卷22,页5下—6上;又见陈荣捷:“论仁说”,页40—50;钱穆:《朱子新学案》,册1,页73—81,册2,页66—68;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67—272,285—296;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27—129。
②《朱文公文集》,卷31,页6上;卷32,页17上—18上,20上下。又见钱穆:《朱子新学案》,册2,页70—7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73—284;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28—129。
①《朱文公文集》,卷31,页5下—6上,卷67,页14上下,《观过说》;《南轩集》,卷21,页2下。又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册3,页298;佐藤仁,页129—130;ChungTsai-chun(钟彩钧),TheDevelopmentoftheConceptsofHeavenandofMan,pp.146—148。
②《南轩集》,卷31,页5下—6上。
①《南轩集》,卷31,页6下。
②《宋元学案》,卷50,页1621。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有关部分主要参考册3,页234—300。
①《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27,页1107;(中华书局本),卷27,689—690。
②《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37,页1570;(中华书局本),卷37,页985。
③《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20,页754;(中华书局本),卷20,页467。
④钱穆:《朱子新学案》,册1,页357—358,362—363;册2,页56。陈荣捷先生虽然回答牟宗三先生的部分问题,但是在“论仁说”(页44,49—51)中,陈先生只说这个看法是来自儒家另一个学派,没有展开详细的讨论。
⑤陈荣捷:“论仁说”,页55—58。他同意朱熹在此误解了张栻的看法。
⑥朱熹删除“无有不爱”与“不忍之心可包四德”。见陈荣捷:“论仁说”,页54—55。朱熹的“仁说图”见《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5,页4185;(中华书局本),卷105,页2633。
①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22。
②《南轩集》,卷18,页1上—2上。关于他们观点差异,参见《朱文公文集》,卷32,页21上—33下,卷33,页15上,18上下,20上下;陈荣捷:“论仁说”,页56—58。
③陈荣捷:“论仁说”,页57。
④佐藤仁:“朱子的仁说”,页131。
①《朱文公文集》,卷47,页27上,在1185年写给吕祖俭的第25封信;又参见刘述先:《朱子哲学》,页145,189—90,及其“朱子省察”,页180。
②《朱文公文集》,卷47,页27上下。
①参见“年谱”,《东莱吕太史文集》(续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三编),册九;《宋史》,卷434,页12872—12874;《宋元学案》,卷51,页1652—1688;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册1,页340—367;刘昭仁:《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页1—26;姚荣松:“吕祖谦”,收入王寿南总编辑:《中国历代思想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页1—17;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54—555。
①《宋元学业》,卷51,页1653。中原文献对吕学影响亦见于《宋史·吕祖谦传》,卷434,页12872。又参见孙克宽:《元代金华学述》(台中:东海大学,1975)。
①《宋元学业》,卷73,页2434;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册1,页341;刘昭仁:《吕东莱》,页215—262。
②对这些特点的讨论见于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册1,页341—344;《宋元学案》,卷36,页1234;步进智:“论吕祖谦的“婺学”特征”,《中国哲学史研究》,第2期(1983年),页89—98;刘昭仁:《吕东莱》,页113—121。
③《二程集》,册1,页338。
①张九成:《横浦文集》,卷20,页1上下;卷19,页9下—页10上;及其《横浦日新》(附于《横浦文集》),页17下。
②吕祖谦之师承,见刘昭仁:《吕东莱》,页84—93。
③《宋元学案》,卷32,页1127—1158。
④《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22,页4719;(中华书局本),卷122,页2949。
①《朱文公文集》,卷43,页21下。
②《吕东莱先生文集》(国学基本丛书本),卷14,页342—343,“易说·睽卦”;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册1,页343,认为这句话“很接近于禅说”。
③《朱文公文集》,卷47,页22上,第十九封给吕祖谦的信,写于约1177—1181年。
④《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24,页4762;(中华书局本),卷124,页2973。又参见束景南:“朱熹佛学思想渊源与逃禅归儒的三部曲”,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页3—35。
①钱穆:《宋明理学概述》,页198—199。又见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页41—47。
②《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9,页8下,与刘衡州(名清之,字子澄)信;又见《吕东莱文集》,卷4,页90。
③《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10,页1上,与陈傅良(君举)。
④《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4,“杂说”。
⑤《宋元学案》,卷36,页1234。⑥《宋元学案》,卷19,页788。
①《宋元学案》,卷36,页1234。
②《宋史》,卷434,页12874。
①《吕东莱文集》,卷4,页84,又见页81,92。不但吕祖谦的症状,他三次丧妻也使人怀疑与肺结核病有关,因为历史上肺结核病对年轻妇女尤其有致命的危险。
②《朱文公文集》,卷82,页2上。
③《宋史》,卷434,页12874。
①《宋元学案》,卷51,页1654。
②《吕东莱文集》,卷4,页74。
③《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9,页8上,与刘清之(子澄)书。
④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54。
①陈荣捷:《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页1—27。另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454—455。
②《宋元学案》,卷51,页1674。
③《宋元学案》,卷51,页1675。
①吕祖谦:《东莱先生左氏博议》,清人刘钟英注(宝山斋本;台北:世界书局重印,1984年),“东莱先生自序”。参见刘昭仁:《吕东莱》,页33—75。
②《宋元学案》,卷51,页1666。
③《宋元学案》,卷51,页1667。
④《宋元学案》,卷51,页1664。
⑤李心传:《道命录》,卷3,页6上,7上。又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7,页147—149;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80,页867—868。
①《吕东莱文集》,卷5,页127。
②《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5,“杂说”。
③《宋元学案》,卷51,页1657。
④《宋元学案》,卷51,页1673。
①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9,页1上—7上。
②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页156—162。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担任地方官时执法很严; 参见 Conrad Schirokauer(谢康伦),“Chu Hsi as an Administrator, A Preliminary Studyin Francoise Aubin, ed., Etudes Song: Sung Studies in Memoriam Etienne Balazs.1st ser., no.3(1976), pp.228-232.除此以外,吕祖谦似乎比朱熹更肯定法律。
③《吕东莱文集》,卷20,页457,“杂说”;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39-47。
④《吕东莱文集》,卷19,页443,“史说”。
①吕祖谦:《东莱博议》,卷2,页138—139,“卫懿公好鹤”。
②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页285—302。
③吕祖谦:《东莱博议》,卷2,页139,“卫懿公好鹤”。
④《吕东莱文集》,卷19,页431,“史说”。
⑤《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2,“杂说”。
①《吕东莱文集》,卷19,页431,“史说”。
②《吕东莱文集》,卷20,页453,“杂说”;又见卷12—14,“易说”。
③吕祖谦:《东莱博议》,卷3,页167—168。
④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四库全书本),卷9,页1上—7上。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页156—160。
①吕祖谦:《左氏传续说》(四库全书本),卷1,页1上,“纲领”。
②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外集》,卷5,页26上。
③《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2,“杂说”。《宋元学案》,卷51,页1663。
④刘昭仁:《吕东莱》,页178—190。
①见刘昭仁:《吕东莱》,页52—53,197。又参见吕祖谦:《大事记》(四库全书本);胡昌智:“吕祖谦与其史学”(硕士论文,台湾大学,1973年)。
②吕祖谦:《三国志详解》,卷1和12,见其《十七史详解》(1669—1670年山西刊本,普林斯顿大学善本书)。
③《吕东莱文集》,卷13,页309,“易说”。
④《吕东莱文集》,卷18,页415—416,“孟子说”。
⑤《吕东莱文集》,卷5,页121,“致潘叔度信”。
⑥《吕东莱文集》,卷20,页450,“杂说”。又见卷4,页96,“答潘叔昌”。
①《吕东莱文集》,卷3,页52,“致朱熹信”。
②《吕东莱文集》,卷20,页455,“杂说”。
③吕祖谦:《左氏传说》(百部丛书集成本),卷6,页12下—13上。
④参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9,页46下。
⑤《吕东莱文集》,卷18,页420,“孟子说”。
⑥《宋元学案》,卷51,页1657—1658;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页64—69。
①《吕东莱文集》,卷17,页391,“论语说”。
②《吕东莱文集》,卷17,页391,“论语说”。
③《吕东莱文集》,卷18,页417;又见“孟子说”,页420。
④《吕东莱文集》,卷17,页392,“论语说”。
⑤《吕东莱文集》,卷3,页60,“致朱熹信”。
①《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1,“杂说”。
②《吕东莱文集》,卷20,页465,“杂说”。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55。
①《朱文公文集》,卷33,页12上,致吕祖谦第18封信;又见卷94,页27上,“亡嗣子圹志”;《续集》,卷8,页6上—8下;《东莱吕太史文集》,卷7,页16下—17上,致朱熹第20封信。
①《宋史》,卷362,页11332。
②《宋史》,卷362,页11329—11332;卷376,页11635—11637。
③《宋史》,卷434,页12872;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思想初探》,页52—60。
①《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33,页5135;(中华书局本),卷133,页3200。
②《朱文公文集》,卷77,页23下—24下;RichardvonGlahn,“CommunityandWelfare:ChuHsi'sCommunityGranaryinTheoryandPractice,”inRobertP.HymesandConradSchi-rokauer,eds.,OrderingtheWorld:ApproachestoStateandSocietyinSungDynasty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pp.223—236;梁庚尧:《南宋农村的经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页279—293,及其“南宋的社仓”,《史学评论》,第4期(1982年),页1—33。
①梁庚尧:《南宋农村的经济》,页267—274;又参见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②《南轩集》,卷12,页8下。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新校标点本,1959年),附1,页392—394;梁庚尧:《南宋的社仓》,页5—10。
③《朱文公文集》,卷79,页15下—17上。
①RichardvonGlahn,“CommunityandWelfare,”pp.236—238,242—246.
②《朱文公文集》,卷74,页23上—30上,特别23上下;卷99—100,特别卷99,页20下—21上。又见Monikaübelhor(余蓓荷),“TheCommunityCompact(Hsiangyueh)oftheSungandItsEducationalSignificance,”inWm.TheodoredeBaryandJohnW.Chaffee,eds.,Neo-ConfucianEducation:TheFormativeStag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pp.371—388;与ChuRon-Guey(朱荣贵),“ChuHsiandPublicInstruction,”Ibid.,pp.252—273;李晓东:“论吕大钧之《吕氏乡约》在理学史上的地位”,《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1987年),页27—32。
①《宋元学案补遗》,卷49,页154上下;《宋元学案》,卷97,页3226。参见李弘祺:“朱熹、书院与私人讲学的传统”,《国立编译馆刊》,第19卷,第2期(台北,1990年)。
②《朱文公文集》,卷34,页11下,第69封信。
③杜甫:“赠左仆射正国公严公武”(赞严武诗),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16,页1387。关于文翁事迹,见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89,页5181—5183。
④关于书院历史以及朱熹的作用,特别参见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李科友:““意不在鱼”论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页96—114;石之:“白鹿洞书院史事杂考”,收入朱瑞熙编,《朱熹教育和中国文化》,页346—350;李弘祺:“精舍与书院”,收入《汉学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页307—332;陈荣捷:“朱子与书院”,万先法译,《史学评论》,第9期(1985年),页1—32;刘真:“宋代的学规和乡约”,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8年),页367—391;朱汉民:“南宋理学与书院教育”,《中国哲学》,第16辑(1993年),页495—518;而且《白鹿洞书院通讯》从1189年开始。
①LindaWalton-Vargo(万安玲),“Education,SocialChangeandNeo-ConfucianisminSung-YüanChina:AcademiesandtheSocialEltieinMingPrefecture,”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ofPennsylvania,1978,pp.243—247;该文总结现代中日学者对书院的解释。
②《朱文公文集》,书信见卷26,页3上—4下;卷50,页1上下;诗见卷7,页4下—6上;又见《别集》,卷7,页10上;致吕祖谦信见卷34,页9上下,13下,14下,24下,32上。周敦颐曾任南康知州,1071年在那里致仕。
①John Chaffee(贾志扬),“Chu Hsi in Nan-k'ang:Tao-hsueh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in Wm.Theodore de Bary and Chaffee,eds.,Neo-Confucian Education:The FormatiVeSt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416;贾志扬先生根据后来的矛盾发展看待这个时候的朱杨关系。
②《朱文公文集》,卷74,页17下。
①《朱文公文集》,卷82,页13上,朱熹为程端蒙学则作的跋文。
②《朱文公文集》,卷74,页16下—17上。
①《吕东莱文集》,卷10,页247;《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5,页1上。
①《吕东莱文集》,卷10,页247—249;《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5,页1上下。
②《吕东莱文集》,卷6,页138—139。
①邓广铭:“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收入季羡林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页53—60。
①《南轩集》,卷10,页4下—5上,8上—13下,卷34,页4上下;胡宏:《五峰集》,卷3,页14下—16上。周敦颐:《周濂溪先生文集》(百部丛书集成本),卷13,收录很多宋人对他的颂文。另一出处见张栻的《南轩集》,卷9,页6下。
②《杨龟山文集》,卷5,页1下。
③《朱文公文集》,卷35,页7上—11上。
④《宋元学案》,卷12,页520。
①《二程集》,册2,页638,“明道先生行状”。又见朱熹:《伊洛渊源录》(百部丛书集成本),卷2,页11上。
②《朱文公文集》,卷76,页22下。
③关于传统上的哲学诠释,见陈荣捷:“朱子道统观之哲学性”,《东西文化》,第15期(1968年9月),页22—32。关于朱熹对周敦颐作用的看法,见《朱文公文集》,卷78,页12上—13下,15上—16上;卷79,页9上—11上;卷80,页11下—12下;《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93,页3741—3744;(中华书局本),卷93,页2356—2358。
④《朱文公文集》,卷80,页11下。
①在1190年左右,《诸儒鸣道集》成为北方道学在金人统治下复兴的主要依据;参见田浩:“金代儒教:道学在北部中国的印迹”,《中国哲学》,第14辑(1988年),页107—140。
①纪旳、永珞:《四库全书总目》(1782年四库全书本;北京:中华书局修订本,1965年),卷57, 页 519.
②Don J. Wyatt, “Chu Hsi's Critique of Shao Yung: One Instance of the Stand Against Fatalis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5. 2 (December 1985), pp. 649—666.陈荣捷:“朱子之《近思录》”,收入其《朱子论集》,页126。
③陈荣捷:“朱子之《近思录》”,页 132—136;及其(Wing-tsit Chan), trans. ,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 The Neo-Confucian Anthology Compiled by Chu Hsi and Lii Tsu-ch'ien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 330—336;我根据书中的数字计算百 分比。
①Wing-tsitChan(陈荣捷),ReflectionsonThingsatHand,pp.324—325;钱穆:《朱子新学案》,册3,页156—157。
②《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19,页4592;(中华书局本),卷119,页2874—2875。
③邱汉生:“《伊川易传》的理学思想”,收入《中华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597—632。又参见KidderSmith,Jr.PeterK.Bol,JosephA.Adler,andDonJ.Wyatt,eds.,sungDynastyUsesoftheIChing,(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0);AnneD.Birdwhistell,TransitiontoNeo-Confucianism:ShaoYungonKnowledgeandSym-bolsofRealit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pp.30—49.
①《朱文公文集》,卷38,页5下;卷66,页11下一27下;卷82,页20下;卷85,页6上 —8下;《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66,页2579;卷67,页2624—2632,2651;(中华书局本),卷66, 页1622;卷67,页1649-1654,1666.吕祖谦:《东莱吕氏古易》(百部丛书集成本)。又参见 钱穆:《朱子新学案》,册1,页501-522,册4,页1 —52;束景南:《朱子大传》,页594-606, 734-749i吾妻重二:“朱子の象数易思想とちの意义”,《フィロリフィア》,第68号(1980 年),页145-175;钟肇鹏:“朱熹的易学思想”,收入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281—298;邹水贤:“朱熹解经的指导思想和他关于易学的几 个基本观点”,收入其主编:《朱熹思想丛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209-228; 曾春海:《朱子易学探微》(台北:辅仁大学,1983年)。Chang Li-wen (张立文),“Chu Hsi's System of Thought of I,” in Wing-tsit Chan, ed. , 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pp. 292—311.
②《朱文公文集》,卷33,页32下,第47封信。
①黄幹:《勉斋集》(四库全书本),卷36,页36上下;王懋竑:《朱子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66年),卷4下,页216。又参见钱穆:《朱子新学案》,册2,页480—501。朱熹另外转求神谕的例子,见《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07,页4244—4245;(中华书局本),卷107,页2669—2670。
②吕祖谦:《东莱博议》,卷2,页109—110。
①吕祖谦:《增修东莱书说》(百部丛书集成本),卷3,页21上。
②《增修东莱书说》,卷7,页1下;卷9,页5下;卷10,页2下;卷14,页13下;卷15,页3下;卷19,页18上下;卷20,页4上;卷22,页8下;卷23,页4上;卷28,页12上。在卷10,页2下,吕祖谦引用《尚书》中“咸有一德”章。
③《增修东莱书说》,卷3,页17上下;邱汉生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册,页347。
④《吕东莱文集》,卷20,页451,“杂说”。
①《东莱博议》,卷1,页74。
②《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卷16,页14上;卷16,页11上下。
③《东莱博议》,卷2,页164。
④《增修东莱书说》,卷8,页13下。
⑤《增修东莱书说》,卷8,页2下—3上;又见《东莱博议》,卷3,页196。
⑥《增修东莱书说》,卷12,页10上。
⑦《增修东莱书说》,卷3,页17下—18上。
①《吕东莱文集》,卷13,页301—303,“易说”。
②朱熹:《周易本义》(四库全书本),卷1,页44下—45上。
①《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95,页3887;(中华书局本),卷95,页2447。
②《荀子》(四部丛刊本),卷2,页4上下。
③朱熹:《朱子全书》(1713年渊鉴斋本;台北:广学社重印,1977年),卷45,页6上;又见《朱文公文集》,卷11,页8下,卷13,页6上—7上,卷57,页36下,卷95下,页22上下,以及《续集》,卷10,页14下。
④例如,ChanWing-tsit(陈荣捷):“EvolutionoftheConfucianConceptJen,”PhilosophyEastandWest,4.4(January1955),pp.295—319;以及其“TheNeo-ConfucianSolutiontotheProblemofEvil,”BulletinoftheInstituteofHistoryandPhilology,AcademiaSinica,28(1959),pp.773—791.
①Hoyt Tillman(田浩),Consciousness of T'ien in Chu Hsi's Though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7.l(Jupe1987), pp.43—48.②胡宏:《五峰集》,卷2,页67上;《胡宏集》,页41。
①RobertHymes(韩明士),StatesmenandGentlemen:theEliteofFu-chou,Chiang-hsi,inNorthernandSouthernSu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pp.82—104,115—123.他强调婚姻形式的变化,但也说新迁入的家族可能是例外,见页211。
①《宋元学案》,卷51,页1670。
②《朱子语类》(正中书局本),卷122,页4719;(中华书局本),卷122,页2949;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59—561。
①《朱文公文集》,卷31,页4上;又见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59—561。
②《南轩集》,卷22,页3下。
③他的外祖父曾幾(1084—1166年)以及他的叔祖父吕本中都是有名的诗人。曾幾曾经受到江西诗人影响,但是他的好友吕本中却没有将他置于江西诗派的名单中。参见,刘昭仁:《吕东莱》,页147—153。
④刘昭仁:《吕东莱》,页129—159,特别是页132—133,141,144—145。
⑤《朱文公文集》,卷39,页45下。
⑥《吕东莱文集》,卷3,页78。
①《朱文公文集》,卷33,页6下,致吕祖谦第7封信。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本),卷17,页124—125;又参见刘子健:《论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3年)。
③《朱文公文集》,卷87,页12下;又见其《别集》,卷3,页12上。
①吕祖谦给张栻的一封信中提到他对朱熹的告诫,而张栻写信给朱熹,也曾经引用;见《南轩集》,卷22,页9下。朱熹给张栻的第27封信中承认这项缺点,见《朱文公文集》,卷31,页15下。又参陈荣捷:《朱子新探索》,页521—523。
②《南轩集》,卷20,页1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