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Hans van Ess, Van Ch 'eng I zu Chu Hsi: die Lehre vom rechten Weg in der Uberlieferung der Familie Hu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3);与其“The Compilation of the Works of the Ch'eng Brother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earning of the Right Way of the Southern Sung Period. n T'oung Pao 90.4—5 (2004) :264—298.
②Christian Soffel,Ein Universalgelehrter verarbeitet das Ende seiner Dynastic - Eine Analyse des Kunxue jiwen von Wang Yinglin(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2004).
③Kai Marchal, Die Ordnung des Politischen und die Ordnung des Herzens - Eine Studie zum politisch-philosophischen Denken des Lil Zuqian (1137—1181) in: Digitale Hochschulschriften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at Miinchen( University of Munich) July 2006.
④徐洪兴:《道学思潮》收入尹继佐、周山编:《中国学术思潮史》第五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年)。
⑤小岛毅:《宋学の形成と展开》(东京:创文社,1999年)。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北京:三联书局,2004年)。
②HildedeWeerdt,"TheCompositionofExaminationStandards:DaoxueandSouthernSongDynastyExaminationCulture,”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8;与其CompetitionOverContent:NegotiatingStandardsfortheCivilServiceExaminationsinImperialChina,1127—1279(Cambridge,MA:HarvardEastAsianMonographSeries,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7).
① Hoyt Cleveland Tillman,“Zhu Xi’s Prayers to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and Claim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Way,”Philosophy Eastand West 54.4(October 2004):489—513.
②田浩:“从宋代思想论到近代经济发展”《中国学术》2002年,第10辑,页167—192。
①冯友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形式”,收入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宋明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7—56。
②姜广辉:“宋代道学定名缘起”,《中国哲学》(1992年),第15辑,页240—246。
③关于此讨论及其哲学的意义,参见拙作“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Approaches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Philosophy EastandWest,43.3(July 1992),pp.455—474;及“TheUsesofNeo-ConfucianismRevisited,”Ibid.,44.1(January 1994),pp.135—142.参中文本:“儒学研究一个新指向”,收入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页77—97。
①李心传:《道命录》(百部丛书集成本)。又参见来可泓:《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王德毅:“李心传年谱”,收入《宋史研究集》第9辑(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年),页513—573。
①孙应时:《烛湖集》(四库全书本),卷6,页4下—5上。孙应时(1154—1206年)在浙江听到学人使用“道学”讽刺人,不过这个时候比“道学”一词初次出现已经晚了100年。周密(1232—1308年)在《癸辛杂识》(百部丛书集成本),册中,页4下—5下,也批评过13世纪末期的道学;参见石田肇:“周密道学”,《东洋史研究》,第49卷第2号(1990年9月),页25—47。
②例如,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48,页1252—1253。
①见JohnChaffee(贾志扬),TheThronyGatesofLearninginSungChina:ASocialHistoryofExamina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p.104,这本书也被翻成中文:《宋代科举研究》(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ThomasLee(李弘祺),GovernmentEduca-tionandExaminationinSungChina,(HongKong: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1985),p.221.
②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东京:同朋社,1982年),页262—285。
①李心传:《道命录》,卷1,页1上—2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册1,页95(《遗书》卷六);钱穆:《朱子新学案》(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册1,页17。
②《二程集》,册2,页639;程颐的解说见册2,页638。
③《二程集》,册2,页643(《文集》卷11),“祭李端伯文”;程颐“祭刘质夫文”排在“祭李端伯文”前面,册2,页643。
④杨时:《杨龟山先生文集》(百部丛书集成本),卷2,页3下;卷2,页5上;卷2,页27上—28下;卷3,页2上;卷3,页12上;卷3,页25下;卷3,页29下;卷3,页31下;卷4,页14上。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论及道时,强调经典,而不是个人与天地或圣人之心的联系;参见《二程集》,册2,页638—639。
①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26,页305,“祭吕祖谦文”。
①刘子健先生的看法可以参见JamesT.C.Liu,ReforminSungChina:WangAn-shih(1021—1086)andHisNewPolicie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9).刘先生在ChinaTurning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ChangesintheEarlyTwelfthCentury,(Cambridge,Mass.: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88)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论述。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刘先生将这观点讲得更为明确。
①Wm.Theodore de Bary(狄培瑞),Neo-Confucian Orthodoxyand the Learning ofthe Mind-and-HHear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James Liu(刘子健):ChinaTurn-ingInward.
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备要本),卷72,页25上。
③朱熹:《朱子语类》,黎靖德编(台北:正中书局景印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导江黎氏本,1962年),卷6,页159;我另外使用新校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6,页99。
① 参见James Liu(刘子健),China Turning Inward ,chapter4.关于南宋初年对金的战争,参见邓广铭、漆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页35-52;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②胡宏:《胡子知言》(百部丛书集成本),卷6,页1上;及其《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页44。
①脱脱主编:《宋史》(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435,页12907。JamesLiu(刘子健),ChinaTurningInward,chapters4,5,6.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37,页1251—1261。
②李心传:《道命录》,卷3,页3上—5上。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国学基本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再版,1956年),卷101,页1660—1661。
①《道命录》,卷3,页5上一7上,特别是第6页。陈邦瞻、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卷80,页867。
②James Liu(刘子健),“How did a Neo-Confucian School Become the State Orthodoxy?” Philosophy East & West ,23.4 (October 1973),p. 497.
①《道命录》,卷3,页12下—13上。
②《道命录》,卷4,页3上—11上。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1,页2431—2432;卷
153,页2469;卷165,页2704;卷168,页2750;卷l73,页2847。
③黄宽重:“秦桧与文字狱”,收入其《南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页41—72。刘子健:“秦桧的亲友”,《食货月刊复刊》,第14卷第7、8期(1984年),页34—47。又参见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时代”,收入《宋史研究集》(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第10辑,页245—302;TaoJingshen(陶晋生),“ThePersonalityofSungKao-tsung(r.1127—1162),”收入衣川强编:《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东京:同朋舍,1989年),页531—543。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1,页1960。我的统计资料主要根据张九成的《横浦文集》(1614年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再印,1925年)。经典与历史方面的材料,参见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页47—55,60—63,143—146。
②《宋史》,卷374,页11577;张九成:《横浦文集》,卷12,页2上——9下。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8,页1754;《宋元学案》,卷40,页1315。
④《宋元学案》,卷40,页1309。关于张九成与程学的关系见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页119—131。
⑤张九成:《横浦心传》(附于《横浦文集》).上卷,页20下。
⑥张九成:《孟子传》(四库全书本),卷28,页5上。
①张九成:《横浦心传》,上卷,页31上。又见张九成:《孟子传》,卷14,页9上。
②张九成:《横浦心传》,上卷,页31上。又见张九成:《横浦文集》,卷5,页4上—9上。
③张九成:《孟子传》,卷27,页20下。
④《宋元学案》,卷40,页1305。
⑤张九成:《横浦文集》,卷18,页7上。
⑥《宋元学案》,卷40,页1310。
①《宋元学案》,卷40,页1312。
②《宋元学案》,卷40,页1303。
③张九成:《横浦文集》,卷9,页6上;卷8,页11上—12上。
④《宋元学案》,卷40,页1307。又见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页16—28。
①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新校标点本,1974年),卷9,页260;另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卷27,页319。
②《宋元学案》,卷40,页1304—1305。
③张九成:《横浦文集》,卷5,页1上下;卷5,页8上;《横浦心传》,上卷,页16下—17上,40上下。
①张九成学生辑:《诸儒鸣道集》(约在12世纪60年代成书,1236年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陈来:“略论《诸儒鸣道集》”,《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1986年),页30—38。陈先生考订该文时间应不早于1159年,很可能早于1168年,但不晚于1179年。关于张九成在当时的声望以及对南宋的影响,见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页149—158。
②胡宏:《五峰集》(四库全书本),卷2,页86上;《胡宏集》,页147。又可见《五峰集》,卷2,页67上下;卷2,页84下;《胡宏集》,页133,146。
③张栻:《南轩集》(绵邑洗墨池刊本;台北:广学社重印,1975年),卷14,页7上。
④胡宏:《五峰集》,卷2,页4下—6上,17上下,25上—28下;《胡宏集》,页84—85,94,99—102。关于有关制度,见《五峰集》,卷2,页64下—65上;卷2,页75上下;卷3,页70下—71上;卷4,页53上—55上;胡宏:《胡子知言》,卷5,页13上;卷6,页3上—5上;《胡宏集》,页43,45—47,131,139—140,211,265—266。
⑤胡宏:《五峰集》,卷2,页32上—33上;《胡宏集》,页104—105。
①胡宏:《胡子知言》,卷1,页2上,3下,5上,10—11上;卷2,页1上,4上下;卷3,页6上;卷4,页10下;卷5,页10上。《五峰集》,卷2,页51下—55上。《胡宏集》,页2,3,4,9,10,13,22,34,41,120—123。
②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0下,“胡子知言疑义”。
③胡宏:《胡子知言》,卷4,页2下;《胡宏集》,页28。
①《胡子知言》,卷3,页6上;《胡宏集》,页22;又见《胡子知言》,卷4,页1上—3下;《胡宏集》,页27—28。
②《胡子知言》,卷1,页4下;《胡宏集》,页4。
③邱汉生、侯外庐、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上册,页300—
302。
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7上,“胡子知言疑义”。
⑤胡宏:《胡子知言》,卷2,页7下;《胡宏集》,页16。
①《胡子知言》,卷4,页5上;《胡宏集》,页30。
②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0下,“胡子知言疑义”。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3上,“胡子知言疑义”。
④胡宏:《胡子知言》,卷3,页10上下;《胡宏集》,页25。
⑤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5下,“胡子知言疑义”。又见页43上。
⑥胡宏:《胡子知言》,卷2,页1上;《胡宏集》,页10。又见《论语·为政》。
⑦《胡子知言》,卷1,页4上,7下;《五峰集》,卷3,页55下—56上;《胡宏集》,页4,6,196—197。又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68—1969年),册2,页484—501。
①胡宏:《胡子知言》,卷5,页9下。又见《五峰集》,卷2,页2上;卷2,页4下;卷4,页17上下23上下;《胡宏集》,页41,83,85,234,239。
②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4上,“胡子知言疑义”。
③胡宏:《胡子知言》,卷1,页11上下;《胡宏集》,页9。
④胡宏:《胡子知言》,卷1,页8下;《胡宏集》,页7。又见《论语·八佾》。
①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1下,“胡子知言疑义”。
②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2下,“胡子知言疑义”。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3,页44下—45上,“胡子知言疑义”。
①请见允晨本,p.66—67。
②胡宏:《胡子知言》,卷4,页3上下;《胡宏集》,页28。
③胡宏:《胡子知言》,卷1,页1上下;《胡宏集》,页1。
④胡宏:《胡子知言》,卷1,页3上下;《胡宏集》,页3。
⑤胡宏:《胡子知言》,卷3,页7上下;《胡宏集》,页23。
①胡宏:《胡子知言》,卷4,页10下;《胡宏集》,页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