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99
颗粒名称: 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其他题名: 在贵阳孔学堂的演讲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4
页码: 270-293
摘要: 本文讲述了蒋介石与宋明理学在贵阳孔学堂的演讲包括宋明理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分歧、蒋介石与宋明理学、蒋介石与王学、蒋介石与朱学、对颜(元)、李(塨)学派的赞扬,对理学的怀疑等情况。
关键词: 蒋介石 宋明理学 贵阳

内容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蒋介石与宋明理学”。很坦率地讲,我今天略微有点紧张,为什么呢?我最近若干年一直以蒋介石作为自己的研究中心,应该说对于蒋介石比较熟悉。但是我们这一次是“中华文化四海行”,总得讲一点文化方面的问题。想了想,蒋介石一辈子信奉、研究宋明理学,实践宋明理学,所以我就把题目确定下来,讲“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可是要讲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有两点困难,“宋明理学”所使用的一些概念、范畴和我们当代生活距离比较远,怎么样把它通俗化,讲明白,有一定的困难。
  其次,我个人研究“宋明理学”是三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当年曾经写过几本小书,然而这些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三十年以前的一些知识,哪些地方已经落后了,我现在不敢说。
  但是,这个题目我觉得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重要性之一,是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不懂得宋明理学,恐怕很难懂得中国哲学,很难懂得中国文化。其次,我们要研究民国史,研究国民党,研究蒋介石也都需要懂得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分歧
  宋明理学,我们在习惯上也称之为“宋明道学”。中国儒家的前辈两千多年以前就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人和动物区别在什么地方?
  孟子讲过一段话,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讨论人和动物的差别,“几希”是很小很小的意思。儒家学派认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差别之一就在于人有道德伦理观念。所以说,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儒家学派就开始讨论人的道德伦理观念问题:道德伦理是什么?从哪里来?它和自然、和人类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人类和社会它的作用是什么?宋明理学就是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因此,宋明理学我们可以称它为道德哲学,它是从哲学上来回答道德的问题。
  中国儒学的发展经过几个阶段,一开始,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先秦的儒学,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思想、中国哲学。先秦儒学之后,唐代是佛学盛行的历史时期。中唐以后,有些学者将佛学加进儒学,出现“援佛入儒”的现象。到了宋朝,中国的儒学吸收了唐代佛学的内容,就发展成为宋明新儒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宋明理学”。可以说不了解“宋明理学”就不可能了解儒学和中国文化。
  “宋明理学”的最高的范畴是“理”,或者称之为“道”,或者称之为“性”。“宋明理学”是将儒学的伦理观念哲学化,将伦理上升为天地的本源,人性的本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方法,它的目的是希望人成为“圣人”和“贤人”。这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特别是和古希腊哲学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教人认识自然,成为智者,成为很聪明的人。而中国古代哲学呢?它教人认识人的本身,成为道德完美的“圣人”。
  “宋明理学”有两大流派,一派叫“朱熹学派”,或者称为“程朱学派”,北宋的程颐、程颢弟兄二人和南宋的朱熹所创建的学派。“朱熹学派”的基本思想就是三个字,“性即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上的“性”降到人心中,就成为“理”。这个理从哪儿来的?朱熹认为这个“理”是老天爷降到人心里来的。它是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一种客观精神。我这样讲,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用现代语言来讲,朱熹所讲的“理”,实际上是规律和伦理二者的综合。
  朱熹举例说,我们现在坐的椅子一定要有四只脚,如果四只脚的椅子你抽去一只脚,那么这把椅子一定要倒下来。另外,朱熹还讲过,我们大家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照镜子,镜子是可以照人的,脸洗干净了没有,这就要照镜子。没有哪一个傻瓜拿着木板子来照的。朱熹还讲水一定是往下流的,那火焰呢?一定是往上烧的。朱熹讲的这几个现象都是自然界的必然现象。
  朱熹实际上讲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四只脚的椅子为什么抽掉一只脚要倒,这在今天的物理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镜子可以照人,木板子不能照人,这在物理学上也是可以解释的。朱熹学派所讲的“理”具有必然性,具有规律的内容。
  朱熹所讲的“理”有双重含义:一种“理”叫“在物之理”,就是刚才讲的椅子、镜子、水、火这些“物”所具有的“理”。同时,还有“在心之理”,在人的头脑里面,或者说,在人的思想里面的这种“理”。这种“理”叫什么?就是通常所讲的忠、孝、仁、义这样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概念。所以说,朱熹所说的“理”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讲的是物质的规律,物的必然性,另外,就是讲的人的道德伦理观念。朱熹的“理”是把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和人的道德伦理综合在一起,用人必须遵守规律来论证人必须服从忠、孝、仁、义这样一些伦理道德观念。
  朱熹认为,这个“理”是天赋于人,老天爷给人的,人人先天具足,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什么都完美无缺。那么,为什么人还有千差万别呢?主要是由于“气禀”不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叫气,有的人“金气”多一点,有的人“水气”多一点,有的人可能别的什么气多一点,或少一点,这种情况,叫“气禀之偏”,偏于某一方面了,不全了,不完美无缺了。
  另外,朱熹认为,还有人的物质欲望这个因素也会影响人的天赋之“理”的表现,朱熹把它叫作“物欲之私”。一个“气禀”,一个“物欲”,使人先天具有的这种“理”被蒙蔽了,遮盖了。怎么办?朱熹认为,有两条路线可以解决。一条路线叫向外用功,一条路线叫向内用功。什么叫向外用功呢?就是“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今日穷一理,明日穷一理。“格”的物多了,穷的理多了,你的天赋之“理”也就恢复了,回来了。朱熹所说的这个“格”字,你可以把它当成研究去理解。今天研究一件事,一个物,明天你再研究一件事,一个物;今天你去讨论、探索一个道理,明天再去探讨另外一个道理。朱熹认为,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要一件件,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去研究,去探索,这个叫“格物”。
  朱熹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在探讨、研究自然和社会各种事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读书,就是说,你要去探讨真理,首先要做的是读书,特别要读儒家学派的书。
  今日格物,明日格物,这叫向外用功。还有另外一条路线叫向内用功,什么意思?就是要省、察、克、治。省是反省自己。察,考察自己。克是克服自己。治,是治理管好自己。这些讲的都是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朱熹提倡,要用一种很严肃、很诚恳的精神去进行省、察、克、治等,自我修养。态度很严肃,很诚恳,这叫“主敬”,“敬”就是要严肃,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和我们今天提倡“敬业”精神的“敬”,意思差不多。
  向外用功也好,向内用功也好,干吗呢?目的是把人的各种欲望,特别是不正当的物质欲望去掉,把老天爷给你的伦理道德观念保存起来,发扬起来,这就叫“去人欲、存天理”。朱熹认为这样做了之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就成为圣人,成为贤人了。
  朱熹还提出来,“要先知后行”。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朱熹主张首先要知,比如说你从北京到贵阳来,你首先要了解一下贵阳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才能从北京到贵阳,所以要“先知”,将“知”放在第一位,先要认识,先要了解,然后你才能够行,去进行道德修养。
  朱熹的学问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长期在思想界占据着主流和统治地位,统治者觉得这一派的学说很稳妥,很正当,没有多大弊病,也没有偏激不当之处,所以除了南宋后期一段很短的时间外,统治者大都提倡这一学派,表彰这一学派。
  朱熹学派之外另外一个学派就是“阳明学派”——明朝的浙江人王阳明所创立的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南宋的陆九渊,所以又称为“陆王学派”。贵州的学者,贵州的百姓可能都知道“阳明学派”。昨天我们到贵阳,下午就参观“阳明祠”。我也了解到,贵阳附近有一个地方叫修文,修文有“阳明洞”,是王阳明修养的地方。王阳明当年在贵州,特别在文教方面留下了深刻影响,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之一。
  “阳明学派”跟“朱熹学派”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朱熹认为“性即理”,王阳明则认为“心即理”,还说什么“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什么是“心”?讲的不是存在于人体内的永远跳动的物质的心,而是讲的人的感觉和知觉。王阳明认为,人的感觉、知觉和人的伦理观念是同一体。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论证:耳朵是人一生下来就能听,具有很高的听力,眼睛是人一生下来就能看,具有很高的视力,这就叫“耳自聪,目自明”,是人的天赋生理功能,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每个人都是这样,除了先天的遗传的残疾人,正常的人一生下来都如此,王阳明把人的这种能力叫“良能”。由此,王阳明认为人有一种天赋道德观念,见父必定知孝,见兄必定知悌,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在王阳明学派看来,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忠、孝、仁、义这些道德观念,和人的生理功能是综合体,是一致的,叫“良知”。
  既然人生下来耳朵就能听,眼睛就能看,与生俱来,本无欠缺,不必他求,人人如此,自然,不需要再去学习,不需要再去追求,这就叫“心即理”。与“心即理”相联系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人的天赋道德观念,人一生下来,就有道德观念,它是完整的,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既不需要学习,而且也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话,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如果道德观念是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后天培养的话,那么向内用功,恢复这个“良知”就可以了,何必要像朱熹那样主张向外用功,费那么多精力去研究万事万物呢!这个恢复天赋“良知”的过程,王阳明称之为“致良知”。
  王阳明主张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要去研究天,研究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而是首先要发明、找到天赋的人的本心。如果你能将道德观念作为自己的主宰,懂得道德观念是怎么回事,那么人的各种各样的、不正当的欲望就会自动消除。这就是所谓“主于道,则欲消”。所以“阳明学派”和“朱熹学派”都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但是,途径不同。朱熹是主张格物穷理,一件件事物去研究,一个道理一个道理地去探讨,而王阳明则主张,只要把人的本心所具有的道德观念恢复了,发现了,那么各种各样的不正当的欲望自然就会消除。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先要知然后才能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不分先后。
  阳明学派以朱学的反对派的面貌出现,他强调人的感觉、知觉,人的思维,也就是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在反对权威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这些方面起过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由于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强调人的感觉、知觉,而人的感觉、知觉又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因此历代的统治者对王学总是不放心。觉得它有可能从这里出现一个缺口,产生一些异端的思想,所以历代统治者大部分不把王阳明学派列为正宗的儒学。
  明清以来“程朱学派”“陆王学派”经常互相攻击。其争论的要点如下:
  第一,“支离”与“简易”之争。王阳明这一派批评朱熹那一派“支离”。什么叫“支离”?就是说,你要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直接向自己的内心去找寻就可以了,干吗兜着圈子、绕着弯子去了解天地万物,这叫“支”,“支”就是兜圈子,绕弯子。“离”,就是离开了培养道德观念这个根本的目的。为什么镜子可以照人,木板子不能照人,你研究了半天,把原理搞清楚了,对你培养道德观念有何作用?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对着竹子观察、研究,想从竹子的生长悟出道德应该怎么培养,怎么成为圣人、贤人。大家想,你对着竹子在那里发呆,在那里朝思暮想,当然对你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没有作用。所以说,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办法“支离”。“支”,走了岔路,绕了弯子,“离”,离开了道德培养这个根本目的。
  朱熹学派批评陆王学派“简易”:不必研究万事万物,也不必读书穷理,太简单,太容易了。
  第二,“宗经”与“六经注我”之争。朱熹主张,“六经”,孔子、孟子的著作是“理”的最完备的体现,世上的人,都必须将六经和孔、孟著作做根本,做规范,不能离开,更不能背弃。“阳明学派”认为,“宗经”、读经都并不太重要,如果我掌握了“道”,把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个问题解决了,“六经”不过是对我自己思想的一个解释罢了,这叫“六经注我”。按照这一说法,圣人孔子、孟子讲的话,不过是我心里面想讲的话。在这里,“我”处于第一位,作为标准、作为规范的就不是“六经”,不是孔子、孟子的话,而是“我”了。
  第三,“读书穷理”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争。朱熹主张“读书穷理”,要多读书,一书不读,则缺乏一份道理。“阳明学派”由于强调首先要发明人的本心,所以不那么强调读书,特别不强调多读书,苦读书,其末流就产生一个偏向,叫什么?“束书不观”,把书捆起来根本不用去看,“游谈无根”,海阔天空地神聊、神侃,没有根据。
  第四,“窒欲”与“认欲为理”之争。“朱熹学派”主张人的欲望是坏东西,要尽可能把它堵塞了,窒息了。他认为“阳明学派”有可能产生一个偏向,就是把人的欲望,人的生理欲望看成是合理的,符合伦理道德的。
  这两个学派在明清时代互相批评,互相攻击,一直吵嚷不休。
  以上是我讲的第一点。希望大家对于“宋明理学”,对于“朱熹学派”和“阳明学派”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二、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蒋介石少年顽劣,是一个调皮、顽劣、很坏的小孩,养成了许许多多坏的毛病。蒋介石自己讲,“狭邪自娱,沉迷久之”。“狭邪”什么意思?泡妞儿,搞“三陪”,蒋介石承认,青年时期,有很多时间泡在妓院里面,泡在“三陪”这种场所。
  蒋介石还有八个字,都是他自己的回忆,说年轻时候“荒淫无度,惰事乖方”。惰事,做事不勤快;乖方,不正派,不正确。蒋介石还讲自己少年时,“师友不良,德业不讲”,老师既不怎么样,交的朋友都是些狐群狗党,完全不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到了今天,我要想“正心修身,困知勉行”,已经晚了。可见,蒋介石年轻的时候,生活相当荒唐,相当不正派。
  蒋介石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大的关节是1916年,1916年有一个人叫陈其美,被暗杀了,蒋介石很悲伤。陈其美是辛亥时期的一个革命家,孙中山的助手,是陈其美把蒋介石介绍给孙中山,是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参加同盟会,成为革命者,可以说,陈其美是蒋介石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这件事情给了蒋介石非常大的刺激,所以他就立志要学习陈其美,要做陈其美的接班人。而且,这以后蒋介石就立下一个志愿,他要做中华民国的模范。
  怎么样学习陈其美?怎么样做中华民国的模范呢?蒋介石找到的办法就是学习儒家学派的理论。儒家学派认为修身是人生的第一大事,也是各项事业的起点。儒家的重要著作《礼记》里面有一个篇目叫《大学》,里面讲什么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的是,一个人最大、最重要的学问是,首先要研究,要弄明白自身本有的无比光辉的道德(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而且《大学》里面又规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套人生的程序。
  怎样“修身”?到了宋明时代,道学家们在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去人欲,存天理”为核心的一系列修身主张。一方面将儒学伦理规范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一方面前所未有地、细致地设计了各种遏制人欲的办法。这一套,正适合蒋介石修身,做中华民国模范的需要。蒋介石为什么信仰儒学,为什么特别信仰宋明理学,主要的目的在修身,进行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还是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吧。蒋自称:“回沪后,乃即东渡亡命。”1912年那一年,蒋介石把另外一个革命党人陶成章刺杀了,事后他逃到日本,到了日本以后,专门研究宋明理学,力求端正品行,改变自己原来许许多多的坏毛病。在这个时候看谁的书呢?看曾国藩的书。看到什么程度?看到眼睛都坏了。蒋介石还说,民国三、四年间,就是1914到1915年这段时候,感到自己在道德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常常感到昨天错了,今天努力不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原因在于经常读曾国藩、王阳明、胡林翼三个人的著作,觉得有心得,有收获,甚至于做梦的时候也忘不了这三个人的著作。
  从此以后,蒋介石一生经常处于反省过程中。宋明时候,有些理学家有一个小本,这个小本叫“功过簿”。什么叫“功过簿”?做什么好事了,在这个本上画个红圈;做什么坏事了,画个黑圈。有什么好的念头了,画红圈;有什么坏的念头了,画黑圈。蒋介石没有“功过簿”,但是他有日记,日记就发挥了“功过簿”同样的作用。蒋介石的日记从1915年开始一直记到1972年,前后记了53年。蒋介石记日记的作用之一就是:自我反省,克己复礼。
  我举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例如:
  1920年1月17日,蒋介石日记说:“中夜,自检过失,反复不能成寐。”这一段是说,半夜检讨自己的毛病,反反复复,睡不着了。
  1922年10月25日日记说:“今日仍有几过,慎之。”这段日记是说,检查的结果,发现几处毛病,提醒自己要当心。
  1925年2月4日的日记说:“存、养、省、察功夫,近日未能致力。”存,保存自己的良好道德。养,培养自己的良好道德。省,反省。察,检查。蒋介石提醒自己,近来,有几天没有下工夫进行个人的道德修养了。
  1925年9月8日,蒋的日记又讲:“每日做事,自问有无疚心。朝夕以为相惕。”要求自己每天做事的时候,自问有没有感到惭愧、自咎的地方,早晨、晚上都要这样想想,提高警觉。
  蒋介石为什么要这样检讨,每天反省呢?蒋介石年轻时候有许多坏毛病,其中最大的毛病是好色。蒋介石为了要做中华民国的模范,为了道德自我完成,所以他跟自己的好色这个毛病进行过长期的、反复的斗争。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看他的日记吧:
  1919年3月,那段时候,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到福建去带兵打仗,在福建建立一块革命的根据地。中间,蒋介石请假回上海,路过香港,3月8日,他的日记说:“好色为自污、自贱之端,戒之、慎之。”提醒自己谨慎小心,别犯错误。但是,这一天,蒋介石“见色起意”,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动了念头,于是在日记里面为自己“记过一次”。
  第二天,他又写日记,勉励自己要经受住花花世界的考验,说是:“日读曾文正书,而未能守其窒欲之箴。在闽不见可欲,故无邪心,今初抵香港,游思顿起,吾人砥砺德行,乃在繁华之境乎!”曾文正,就是曾国藩,他要求人们堵塞、遏制物质欲望。蒋介石检讨自己,虽然每天读曾国藩的书,但是,却未能遵从他的“窒欲”的教训。在福建时没有见到漂亮女孩子,所以没有产生过“邪心”,现在到了香港,各种各样的念头(游思)就都冒出来了,这可是“砥砺德行”,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好机会呀!
  蒋介石把繁华世界看成是锻炼自己品德的好机会。这一段时期,蒋介石的日记里面留下了大量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放纵的记载。
  例如:1920年1月6日,日记说:“今日邪心勃发,幸未堕落耳。如再不强制,乃与禽兽何异!”这一天,蒋介石有了“邪心”,很强烈,但是幸亏自我控制,没有堕落。蒋介石说,如果不强行控制,抑制冲动,那与禽兽有何区别!
  过了几天,1月14日,蒋介石晚上外出游荡,大概游荡到妓院或者是“三陪”的场所里去了,蒋介石在日记中骂自己说:“身份不知堕落于何地!”
  第二天,蒋介石从外面回来的路上又起“邪念”,日记说:“何窒欲之难也!”遏制、堵塞自己的欲望怎么这样困难呀!
  1月25日,蒋介石在路上走着走着,又产生了不正当的念头,日记说:“徒行顿起邪念。”宋明理学家主张“一念之萌”,就是一个念头刚刚产生时,就要考虑这个念头是“天理”还是“人欲”。如果这个念头是好念头,符合道德观念,那就“敬以存之”,恭恭敬敬地严肃地把这个念头保存下来;如果这个念头属于人的欲望,那就“敬以克之”,很严肃地克服它。我刚才举的这些日记,大体上都属于“敬以克之”一类。
  年轻的朋友可能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年纪大的朋友都经过“文革”。“文革”的时候林彪曾经讲过一句话,叫“狠斗私字一闪念”,就是你这个脑子里有个念头一闪,如果这个念头不对,就要“狠斗”。大家看了我上面介绍的日记,蒋介石是不是有一点“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味道?我刚才讲到,蒋介石早年身上有许多坏的毛病,在他的修养过程里面,有的毛病得到克服,克服得不错。例如,我刚才讲到的,蒋介石早年好色,生活放荡。但是从中年以后,这个毛病改得就比较好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找蒋介石的绯闻,中年以后找不到(有些这方面的传闻,不可靠)。但是有些坏毛病是终身难改。例如,蒋介石爱骂人,爱发脾气,这些毛病几乎跟着蒋介石一辈子,蒋介石想改,但是没改掉。
  三、蒋介石与王学
  蒋介石初次研究王学在民国初年,也就是在1914到1915年间,蒋介石想改自己的坏毛病的时候。我讲他读了三个人的著作,其中一个就是王阳明。
  蒋介石再次研究王学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1926年11月17日,蒋介石从江西九江出发,在车里面读《阳明格言》。1931年7月26日,读王阳明的《年谱》,觉得“有益”。8月31日日记记载:“今日看《阳明集》,认此为救国之本,当提倡之。”当时,蒋介石正在想办法对付广东的地方政府,他觉得可以从王阳明的书里面找到救国的道理。
  蒋介石最肯定、最欣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但是孙中山却最不喜欢王学,在《孙文学说》中给过严厉批判。蒋介石在1932年5月、1950年7月,两次出面演讲,说明王阳明和孙中山在“知”的认识上各有不同,但在重视“行”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四、蒋介石与朱学
  民国初年,蒋介石读曾国藩的书,是他研究朱学的开始。蒋介石再次研究朱学,约在20世纪20年代末。1929年7月18日,他的日记记载,正在读朱熹的全集《朱子全书》。1933年8月13日、14日,蒋介石住在庐山下面的白鹿洞,这是当年朱熹讲学的地方,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所游之地,所到之处,皆为当年朱子亲历之境,身入圣域胜地,而不能身体力行,复兴中华固有之道德而发扬光大之,岂不有忝所生乎?”到了朱熹当年讲学的地方,蒋介石觉得不能够像朱熹那样,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中华的固有道德、文化,觉得很惭愧,白活了。
  蒋介石研究朱熹的学问有一个特点,他试图把德国的黑格尔哲学和朱熹的哲学结合起来。1940年2月1日他有一篇日记,记述阅读中国学者研究黑格尔的书《黑格尔学术》,联系朱熹的“太极学说”,觉得有心得,认为朱熹的学说实在是“中华唯一哲理”,给了朱熹哲学非常高的评价。
  蒋介石还将自己和朱熹比较。朱熹生前,曾经认为自己的短处在于“急迫浮露”,没有“雍容深厚”的风度。2月17日,蒋介石检讨自己,认为朱熹的短处正是自己的毛病,急躁、外露,不冷静,不含蓄,不从容,不深厚。
  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阳明学派,对朱熹学派都给予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四十年代,蒋介石思想却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表现在对于“理学”的怀疑和对“颜李学派”的肯定上。所以,蒋介石并不是一辈子都信奉“宋明理学”的,有一段时期,他对“宋明理学”是怀疑的。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知道。
  五、对颜(元)、李(塨)学派的赞扬,对理学的怀疑
  1942年,蒋介石看梁启超的一本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面有一章,论述“颜李学术”。颜是颜元,李是李塨。都是明末清初的学者。梁启超把他们称为“实践实用主义”。蒋介石日记说,我花半天的工夫把“颜李学术”这一章读完了,非常敬佩颜、李这两个人学术的伟大。以他们两个人的学术成就,实在可以称为“汉唐以来罕有之大儒”。而且,他们的学术完全和我提倡的“行的道理”相同。蒋介石说,原来我自己很得意,认为“不行不能知”是自己的一大发明,可谓“发前人所未发”。现在发现,颜元先生在我之前已经讲过“不知只是不行”这样的话,感到敬佩和安慰。当年孔祥熙在孔子诞辰时要我发表《孔学宗旨》一文,因为心不自安,没有发表,否则还要作文更正。现在,读了《颜李学术》之后,对于宋明的“程朱陆王”之说“更增疑问”了。
  《大学》里有一句话,叫“致知在格物”。对于这一句话,历来的儒家有很多很多解释。其中有唯物主义的解释,也有唯心主义的解释。蒋介石在1942年8月28日的日记中讲,什么叫格物呢?“格物之格,以研究而后分析,分析而后明别,确定其物事之理性是也。简言之,分析其事物之理性,谓之格物也。”将“格物”解释为去研究、去分析事物的道理,这是唯物主义的解释。
  过了几天,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颜李学案》在途中得以窥见大略,开拓我此生之学业最大,若不见此,几乎为程朱陆王之学误此一生矣。”还是赞扬颜元、李塨学说,后悔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学说害了自己。
  第二年,1943年8月,蒋介石在《上星期反省录》又写道:习斋(就是颜元)、庶谷(就是李塨)的话,都是“先获我心”之言。自从去年我在兰州读到了他们的书,对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观念,就“彻底改变”,这些改变,都由颜、李的书“得益而来”。还写道:本周看梁任公著《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读到“颜李学案”手不能释卷,更觉此书重要。
  我讲上面的情况,就是说明蒋虽然崇拜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一度对“朱熹学派”和“阳明学派”产生怀疑。大家看中国哲学史的话,你会发现颜元的学术、李塨的学术被公认为符合唯物主义思想。
  六、晚年蒋介石对“朱学”“王学”的新认识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重视科学,提出“科学第一”的思想,哲学思想也随之变化。1949年,蒋介石丢掉中国大陆,到了台湾,很沉痛地进行自我反省。提了八个字的新口号叫“科学第一,教育优先”。这时,对于“朱学”,对于“王学”,有了新的认识。
  开始的时候,他对王阳明还是很佩服,感叹阳明的学问简易精博,愿“终身私淑”,做王阳明的学生。什么叫“终身私淑”,就是没有正式拜师,但终身愿意当王阳明的学生。
  但是这一时期,他再度阅读“颜习斋学案”,表示要重新研究。同时,对于朱熹、王阳明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批评,认为像王阳明这样的学者把朱熹的学说看成敌人,大可不必,这就是“意气之争”。他说:“此种心物之理,不能固执一偏(不能够只看一个方面)。阳明以晦庵(朱熹)为有误,则可照其己意解释,不必以敌对相视也。”他表示,阳明说“理在心”可以,但认为“物无理”,则不可。他说:“至今科学之理,则物有其理更明矣。”
  蒋介石对王阳明的最严厉的批评表现在1962年6月22日的日记里面,他说:“阳明认为心之外无物,乃是陷于极端唯心主义。试问无物,何有人的世界耶?”这是蒋介石晚年对王阳明学说的最严厉的批评。到了1968年,他继续研究朱熹和王阳明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认为朱熹的学问“近于科学”,而王阳明的学问“近于唯心”。
  蒋介石批评王阳明对“物”的解释。对什么是“物”,王阳明有自己特别的解释。他说什么是物,事就是物。所以蒋介石批评王阳明“将具体之实物于不理,乃对于中国科学研究发生不利之影响”。例如,王阳明早年研究竹子,但他不懂得生物学,也不懂得物理学,所以研究不得法,在竹子面前苦思苦想了半天,最后失败了。到了1970年5月,蒋介石去世之前5年,他又写了一段话,他说:“致知在格物,在近时科学原理读之,尤觉其释词正确。”他说,千年以前,持有这一思想,除了朱熹以外没有第二个人。这是因为,当时儒家有所谓唯心论,只知道有“心之理”,而没有“物之理”。所以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诋毁排斥,无所不至”,以致中国之大,到现在还很落后,很衰落,受到世界各国的欺负、侮辱。
  蒋介石夸奖朱熹说:自孔子删《诗》《书》,作《春秋》以来,能够使中华文化连续不断地发展的,朱熹是“第一人”。这就表明,蒋介石从原来欣赏王学到欣赏朱学,充分肯定朱熹在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上的功绩了。
  1970年10月,蒋介石再次在日记中批评王阳明的“事物观”。他说:“(阳明)以事为物,事物不分”,这是阳明“格物”之说的“最大错误”,“难怪后之学者认为其唯心论也”。他表示:“事为内心,物为外表,不能混为一谈。”
  王阳明曾经在贵州生活、工作了很长一段时期。贵州有些学者对于阳明学评价比较高,和蒋介石这里的评价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朱学与王学各有其特点,各有其贡献,也各有其局限和消极影响。我们的任务是消除门户派别和地域之界,实事求是还原其本来面目,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其学说和影响。蒋介石在日记里表述的看法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宋明理学”的一种参考意见。我借今天讲座的机会,把它们介绍出来,跟贵州的学者共同研究,共同讨论。
  蒋介石重视宋明理学,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使他在个人修身上做出了成绩。刚才我讲到,蒋介石早年生活荒唐,但
  是,中年、晚年生活比较正派。除了“修身”之外,我觉得他在“齐家”方面也还做出了一些成绩。
  这里我讲蒋氏家族几个人的例子:
  一个是宋美龄。宋美龄一生虽然是蒋介石的夫人,但是不干政,她干政的几件事情都是好事情。例如抗战期间她到美国访问,游说美国朝野,争取美国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这是好事情。例如,宋美龄曾经支持中国建设空军,对于抗战时候中国空军的建设起了好的作用。
  蒋介石培养蒋经国也培养得不错,蒋经国对于建设台湾,开放党禁,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蒋纬国,蒋纬国不是蒋介石的亲儿子,是戴季陶的儿子。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的大员从重庆到了南京、上海,搞“五子登科”,抢五样东西,抢什么呢?抢房子,抢车子(小汽车),抢条子(金条),抢票子(钞票),抢婊子(姨太太)。蒋纬国也趁这个机会在上海抢了一座别墅,蒋介石知道以后,在日记里边写了一段话。说“此子败坏家风”,让蒋经国通知蒋纬国,赶快把抢来的别墅交回去。蒋孝文是蒋介石的长孙,是蒋介石最疼爱的一个孙子。有一年在台湾结婚,和他的新婚夫人向公家要了一辆敞篷吉普车,到日月潭去兜风。蒋介石知道以后,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大意是“招摇过市,影响太坏”,马上通知蒋孝文把吉普车退回公家。上述事例说明,蒋介石研究“宋明理学”,除了个人修身,自己进行道德修养之外,在“齐家”方面应该说也还做得可以。
  儒家学说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应该说蒋介石的成绩很差。在这一方面“宋明理学”没有能够向蒋介石提供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毕竟“宋明理学”是中世纪的思想遗产,解决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问题。
  七、理与欲——人类的永恒矛盾
  “理与欲”,道德伦理和人的欲望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只要有人类,一定会有道德观念和人的欲望之间的矛盾。人类永存,理和欲的矛盾永存。
  人的欲望,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和文明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驱动力。例如,口之于味,使人类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目之于色,使人类发展出缤纷艳丽的色彩、图案和绘画。耳之于声,使人类发展出各种优美动听的旋律。足之于行,人想走得更快,于是就创造了汽车、火车。人想像鸟那样飞翔,于是就发明了飞机。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说人的欲望,人的需要不是罪恶。不能禁欲、窒欲。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是难以完全满足的,听任物欲横流是危险的,可怕的。所以要用“理”,用道德伦理观念来约束,来控制欲望,这个思想叫“以理制欲”,用道德,用伦理来控制、约束人的欲望,这个思想我认为还是合理的,是正当的。
  我们一方面要反对僧侣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同时又要反对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提出了理和欲的矛盾,主张“以理制欲”,是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宋儒曾经讲十六个字,叫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什么意思?“人心”,指人的生理上的欲望,“惟危”,很危险;“道心”,指人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惟微”,微细而不能够看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惟精”就是精益求精,“惟一”就是专心致志,“永执厥中”,就是保持一个恰当的标准,采取恰当的处理。“中”,就是《中庸》所讲的“中”,“无过无不及”,既不要过头、过激,超越、超前,也不要落后、不足,不到位。我觉得这“十六个字”有道理,人必须正确地处理道德伦理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关系。
  作为政府,作为执政党,应该充分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的物质和精神的欲望。但是,也必须提倡道德观念和个人修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就是说,人的物质欲望,人的精神欲望是合理的,正当的。所以,国家、政府、执政党,应该充分地发展物质生产,充分地发展精神生产,满足人民的群众的合理的欲望。但是,还必须提倡道德观念,提倡个人修养。一方面依法治国,一方面以德治国,前天王蒙同志已经讲得很多了,我这里就不多讲了。所以说以理制欲,用道德伦理来约束、控制人的欲望,这是防治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泛滥病的有效药剂。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贫富两极分化,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用什么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病症?这就要提倡以理制欲。我觉得,这也是反腐、防腐的有效良药。这些年,我们揭露了不少腐败分子,揭露了不少贪官,他们之所以成为腐败分子,成为贪官,原因何在?不就是不能够控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不能控制自己肉体的欲望嘛!贪污了一千万还不够,还要贪污两千万,贪污三千万,贪污上亿。一个二奶不够,还要两个二奶,三个二奶,几十个二奶。所有的腐败分子,所有的我们现在已经抓出来的“老虎”,都在于他们不懂得“以理制欲”,用道德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以上是我今天报告的全部内容,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听我冗长而不大好懂的讲演,谢谢大家!
  2013年6月28日于贵阳,略有增补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