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3736 |
颗粒名称: | 一、人尽皆同的“天命之性”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2 |
页码: | 62-63 |
摘要: | 本文讲述了朱熹接受了程颐的命题“性即理”,他认为人的性就是天地之理。当人形成之前,性是理;当人有了形体之后,性就降临到人的心中,称为性命。性命是天赋给人的,是道德伦理观念的根源。朱熹将性命称为“天命之性”,它表现为仁、义、礼、智等道德理念。他认为人的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寂静无动的没有发展出情感的状态,一种是感受并表达情感的状态。后者即是性发展为情。情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感情,是道德的表现。朱熹将性看作是先天的体和根,将情看作是后天的用和芽。他不同意“性三品”的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天命之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恶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等天性。他呼吁每个人都应该以成为圣人为己任。 |
关键词: | 朱熹 程颐 命题 |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