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17
颗粒名称: 目录
页数: 5
页码: 1-5

内容

代序
  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
  ——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
  说明
  小引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003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009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009
  二、反对议和 /013
  三、道学体系的形成 /016
  四、在南宋王朝的政争中 /019
  五、升沉之间 /026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033
  一、从“外攘”为重到“内修”为重 /033
  二、“怀德”与“畏威” /037
  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041
  第四章 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 /044
  一、规律与伦理的综合 /044
  二、真理与谬误并存的理气关系说 /047
  三、万物之间的同一与差别 /051
  四、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057
  第五章 “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 /062
  一、人尽皆同的“天命之性” /062
  二、人的多样性决定于气禀 /064
  三、敞开了成圣成贤的大门 /067
  第六章 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 /069
  一、“醒与睡” /070
  二、在外的“儿子”与在家的“儿子” /072
  三、自“铢积寸累”以至“一旦豁然贯通” /077
  四、对知行关系的全面展开 /080
  第七章 克人欲、存天理 /084
  一、以理制欲 /084
  二、将身心锁在“模匣子”里的主敬说 /090
  第八章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 /093
  一、“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093
  二、“不可相无”与“无日不相胜” /095
  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096
  四、“小变而不失其大常” /099
  五、“和则交感而万物育” /102
  第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熹、陆九渊的异同 /104
  一、互不相下的激辩 /104
  二、“性即理”与“心即理” /105
  三、不尽余波 /110
  第十章 义利之辨与朱熹、陈亮的分歧 /1 14
  一、由打猎引起的争论 /114
  二、“仁义”为重还是“功利”为重 /116
  三、哲学分歧与政治分歧 /120
  第十一章 经学思想 /122
  一、《易经》/122
  二、《诗经》/128
  三、《书经》/130
  四、《春秋》/132
  五、《礼经》/133
  六、《孝经》/134
  七、“四书” /135
  第十二章 史学思想 /137
  一、读史明理,知所鉴戒 /137
  二、“裁之以理”“主在正统” /141
  三、“直书其事,美恶自见” /144
  四、纲目并举,期于简明 /146
  第十三章 文学思想 /147
  一、道为文之本 /147
  二、诗与志 /150
  三、诗须是平易 /151
  四、艺术上的慧眼 /153
  第十四章 教育思想 /155
  一、以“明人伦”为唯一目的 /156
  二、人生教育的三阶段 /157
  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主导 /159
  四、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161
  第十五章 朱熹与后世 /164
  一、中国 /164
  二、日本 /173
  三、朝鲜 /176
  四、越南 /178
  五、西方世界 /179
  结束语 /182
  附录 /184
  君子:儒学的理想人格
  ——在韩国全南大学的报告 /184
  禅宗的“作用是性”说与朱熹的批判 /203
  宋江的形象塑造与《水浒》的儒学影响
  ——旁门说《水浒》之一 /217
  韩贞的保守思想 /221
  关于王艮思想的评价
  ——与侯外庐等同志商榷 /227
  儒学在近代中国
  ——在日本横滨第二次汉字文化圈
  国际论坛的演讲 /257
  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在贵阳孔学堂的演讲 /270
  朱熹的“变天”诗 /294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