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终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终止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6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学术交流的终止的情况。其中包括终止交流的各种情形、部分终止、无奈终止的矛盾心情等。
关键词: 朱熹 学术交流 终止

内容

如果继续下去已经没有意义,学术交流则应当中止。
  一、终止交流的各种情形
  “绝交信”是典型的中止学术交流与论辩的方式。朱子书信中有“绝交信”意味的,有如下数通。
  有的是因为对方的行为令自己“痛心疾首”:
  然丞相以宗枝入辅王室,而无故轻纳鄙人之妄议,毁撤祖宗之庙,以快其私,其不祥亦甚矣,欲望神灵降歆,垂休锡羡,以永国祚于无穷,其可得乎,言及于此,令人痛心疾首,不如无生,丞相其亦念之,熹自此不敢复通记府之问矣。(《文集》29-16:与赵丞相书)
  对方要停止,朱子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
  示谕缕缕,备悉雅意,不可则止,正当谨如来教,不敢复有尘渎也。偶至武夷,匆匆布叙,不能尽所欲言。然大者已不敢言,则亦无可言者矣。(《文集》36-5:答陆子美)
  示喻已悉,但既曰各勉其志以自立,而有待于岁寒,则何必为此缕缕,而烦执礼之恭哉。衰病比剧,舜功遣人行速,布此不及详,然亦无以详为矣。(《文集》55-41:答黄几先)
  也有这样的情形,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对方仍不明白,自己也就不再继续了:
  来书之意,所以见教者甚至,而其末乃有“若犹有疑不惮下教”之言,熹固不敢当此,然区区鄙见,亦不敢不为老兄倾倒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如曰未然,则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可望于必同也。言及于此,悚息之深,千万幸察。(《文集》36-11:答陆子静)
  传序鄙意不欲如此,昨因《论语小传》之作,已罄鄙怀,不蒙领略,遂更不敢复言,今所惠书,反谓有所爱于言,何耶。(《文集》39-8:答柯国材)
  病起倦甚,怀不能已,略此奉报,千万详之。若以为是,幸即加功;若以为非,即此书不烦见答,今后亦不须更下喻矣。(《文集》44-58:答江德功)
  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或做不应该之事,自己已经指出,如果对方未能改过,则自然不用继续下去了:
  《易》说已悉,若只如此,则熹固己深晓,不待谆谆之告矣。所以致疑,正恐高明之见有所未尽而费力穿凿,……今既未蒙省察,执之愈坚,则区区之愚尚复何说。窃意两家之论,各自为家,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也。不若自此闭口不谈,各守其说,以俟羲、文之出而质正焉。然以高明之见、自信之笃,窃恐羲、文复出,亦未肯信其说也。(《文集》38-9:答袁机仲)
  示及《易说》等书,实不晓所谓,不敢开卷,累承喻及,必欲见强,使同其说,隐之于心,有未能安者,遂不敢奉报。今承见语,欲成书而不出姓名,以避近名之讥,此与掩耳偷铃之见何异?……元书谨用封纳,拙直之言,尽于此书,今后不复敢闻命矣,千万见察。(《文集》44-57:答江德功)
  孟子两言“其为气也”,即当以气字为主,而以下文天地道义等字为客,方是文意。今却硬将文义扭转,以道义为主而气为客,又将熹说亦添入一“来”字,则区区所见虽谬,决不至如此之颠倒也。前书之言已尽,今更不能说得,只请且依此意捩转旧来话头,依《孟子》本文主客形势排龊,教成行道,有归著,直候将来见得旧说全然不是,方是究竟。如其不然,不若忘言之为愈也。(《文集》48-17:答吕子约)
  闻已得祠曹牒,髠剃有期,急作此附递奉报。愿吾子于此更入思虑,或意已决,亦且更与子静谋之,必无异论而后为之,似亦未晚。如曰不然,则道不同不相为谋,仆不知所以为子计矣。(《文集》55-45:答颜子坚)
  朱子觉得继续讨论也不会形成共识,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不如各做自己的功夫去:
  诲谕勤勤,深荷不鄙。然人之为学各有所见,岂能必于尽同?亦各信其所信而勉焉耳。今高明所造日深日远,而愚蒙底滞,不能变其初心,窃意必无可达之理。来书乃欲曲加镌诲,期之异日,虽荷眷旧之私,然恐亦徒为竞辨,而无补于进修之实也。谨此少谢厚意之辱,伏幸裁照。(《文集》43-19:答李伯谏)
  所论《诗序》之疑,旧尝有此论,而朋友多不谓然,亦不能与之力争,姑著吾说,以俟后之知者而已。《关雎》序文之失固然,……是则不可不察也,然此等处姑默识之,不须遽与人辨。(《文集》49-24:答陈肤仲)
  保持必要的礼貌就好,学术交流就算了:
  所喻已悉,但道既不同,不相为谋,不必更纷纷,今后但以故人相处,问讯往来足矣。(《文集》55-36:答包敏道)
  对方不能虚心改正,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继续讨论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详道资禀笃实,诚所爱重,前书云云,非以苟相悦也。但观所与显道讲论,窃恐却与去岁未相见时所见一般,盖熟处难忘,所骤闻者未能遽入而复失之耳。《大学》鄙说,近看尚有未安处,却是未甚平正,方略窜定,恨未得奉呈。然使贤者见之,愈未必信,大抵如熹所见愈退而愈平,贤者所见愈进而愈险,彼此不同,终未易合。且当置之,各信其所信者,即看久远如何耳。显道根本处亦且是从前所见,但添得此中些说话。如敏道令弟,则立论又甚高,尤非熹之所敢知耳。(《文集》55-31:答包详道)
  杨敬仲其人简淡诚悫,自可爱敬,而其论议见识自是一般,又自信已笃,不可复与辨论,正不必徒为哓哓也。(《文集》60-47:答潘子善)某些非学术问题,对方不接受自己的意见,自己也不再坚持:
  过崇安日,首诣三里,视彦集所开地,冈峦形势目前无大亏缺,而水泉涌溢,殊不可晓。问之邑人,亦无一人能言其所以为病者,但谓开圹太深使然。……然留彼三日,三往谛观,亦觉形势有可疑处,所以致水盖非偶然。顾高明未必信,故不复白,直论日前所处曲折耳,想闻此亦深轸念也。(《别集》4-4:答刘共甫)
  朱子又曾让对方来面论,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至于这种泛泛而论,可以终止了:
  故熹窃以为今日与其自辨以求合,枉费言语、枉费心力,不若一切放下,便依此说,且将《大学》《论语》反复熟读,而因程子之言与其门人数公之说,以求圣贤之旨意所在。句句而讲,字字而思,使无毫发不通透处,则自不须如此妄自拘束,强作主张也。无疑试更思之,恐或可信。则一两月间天气差暖,或能乘兴一来,面罄其说,庶几彼此殚尽,免至如此担阁,虚费光阴也。(《文集》60-30:答曾无疑)
  二、部分终止
  有一种特殊的情形,朱子认为某些问题不宜继续讨论,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交流都要停止:
  穷居且尔,忧苦之余,无复仕进意,杜门修身,以毕此生而已,累书所问,缘多出入,无人收拾,往往散落,以此不及奉报。然其大略,只是要做文字、应科举、夸世俗而已,年来懒废,于此尤悉弃置,不能有所可否于其间也。(《文集》39-41:答王近思)
  《易》说大概多与《启蒙》相出入,但后数条旁通众说,亦有功,俟更徐考奉报。然既知其无取,自不必深究,王辅嗣所谓“纵或复值而义无所取”,此一言切中事理。(《文集》61-2:答林德久)
  三、无奈终止的矛盾心情
  朱子亦曾描述过是否继续学术交流的矛盾心情,朱子实在太喜欢交流与论辩了:
  比两辱书,良以为慰,又深愧感。尤异登闻,士友咸喜,修涂逸驾,自此其可量耶。累书下问勤恳,顾何爱于一言,但欲以其所以自信自守者为献,则误贤者于迂阔而不可行之地,欲舍其所以自信自守者为说,则又不知所以言也。是以久而不知所以对,惟高明之有以择焉,于此二柄其必有所处矣。(《文集》49-51:答廖季硕)
  朱子也从不讳言不能继续讨论所带来的遗憾:
  窃意两家之论,各自为家,公之不能使我为公,犹我之不能使公为我也,不若自此闭口不谈,各守其说。……世间事,吾人身在闲处,言之无益,此正好从容讲论,以慰穷愁,而枘凿之不合又如此,是亦深可叹者,而信乎其道之穷矣。(《文集》38-9:答袁机仲)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出现了持续与终止同时出现的情形,朱子指出,本来应该停止的讨论,由于自己的原因,继续下去了,那就一定要有个结果,但自己该说的都说了,以后没什么可说的了:
  有性无性之说,殊不可晓。当时方叔于此本自不曾理会,率然躐等,拣难底问。熹若照管得到,则于此自合不答,且只教他仔细熟读圣贤明白平易切实之言,就己分上依次第做功夫,方有益于彼,而我亦不为失言。却不合随其所问率然答之,致渠一向如此狂妄,此熹之罪也。驷不及舌,虽悔莫追。然既有此话头,又不容不结末,今试更为诸君言之。若犹未以为然,则亦可以忘言矣。(《文集》58-25:答徐子融)
  另有一次,朱子原想停止交流,但对方要求继续,其间还有面论,自己也答应继续交流,但对方态度却不好,以致两人关系疏远,现在朱子再次明确观点,对方如果接受,交流还可继续,否则就算了:
  顷幸接承,便辱垂问。虽喜用意之高远,然窃观容止之间未甚和粹,意其未似圣门学者气象,而所问又太多而不切,有不容以一词相反复者,用是默默,不知所对。及承访,逮至于再三,而不免少露鄙怀,则足下已艴然于色而不欲闻矣。自是以来,彼此之怀终不相悉。而今者承书,遂有督过之意,三复以还,愧怍亡已。夫道在生人日用之间,而著于圣贤方册之内,固非先知先觉者所独得,而后来者无所与也。又非先知先觉者所能专,而使后来者不得闻也。患在学者不能虚心循序反复沈潜,而妄意躐等,自谓有见。讲论之际,则又不过欲人之知己,而不求其益;欲人之同己,而不求其正。一有不合,则遂发愤肆骂而无所不至,此所以求之愈迫而愈不近也。足下诚以是而深思之,则熹之前日所以告足下者已悉矣。足下之学,其是非得失亦明矣。如以为然,继此见问,敢不敬对。如曰不然,则高明之蕴,必有非愚昧所及知者,幸宽其咎,而姑自信其说焉可也。(《文集》58-49:答丁宾臣)
  此类情形,都可看出朱子的无奈。

知识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通过梳理“边缘化”的内容,展现朱熹对学术交流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揭示他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构筑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向。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