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由诗文中看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528
颗粒名称: 六、由诗文中看朱子思想转变的痕迹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021-0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乙亥年的活动,包括建经史阁、定释奠礼、申请严婚礼和立苏公祠等事项。朱子对县学的重视和积极态度也得到了确认。根据文献记载和诗词表达,可以看出朱子对儒学的归向在乙亥年更加确定,学问也有了转进。
关键词: 县学 儒学 学问 诗词

内容

王谱于甲戌年没有什么记述。但在乙亥年朱子就有好多活动:春天时建经史阁,同一年又定释奠礼,申请严婚礼,立故丞相苏公祠于学宫。文集中收了好几篇文章纪事,可知乙亥一年是朱子一意归向儒学更为确定之一年。
  文集卷七十七泉州同安县官书后记有曰:
  绍兴二十有五年春正月,熹以檄书白事大都督府,言于连师方公,愿得抚府所有书以归,俾学者得肄习马,公即日属工官抚以予县,凡九百八十五卷。
  又文集卷七十五泉州同安县学故书目序有曰:
  同安学故有官书一匮,绍兴二十五月乙亥,为之料简其可读者,得凡六种,一百九十一卷,又募民间得故所藏弆者复二种三十六卷。
  书籍放在新建的经史阁中,学者得以览观,朱子对于县学的积极的态度是不成疑问的。其实朱子对于县学的注意并非始于乙亥,前已有同安县谕学者与谕诸生二文。然王谱将之系于癸酉朱子初到同安时,只恐有误。钱穆先生指出,谕诸生文中有仆以吏事得与诸君游今期年焉,可证此二文应在后一年甲戌(注一二)。而这些文章的味道和前引癸酉诸诗所表现的情调大不相同,不应在同一年。又文集七十七有“一经堂记”,谓绍兴二十三年秋七月,予来同安。明年乃得柯君(名翰字国材)与之游。属予治学事,因得引君以自助。这又是朱子注意学校事在甲戌之证。如此则举柯翰状也应在甲戌年,不在癸酉。自此以往,朱子学问大有转进。丙子攻语孟,颇有所见。语类曰:
  看文字却是索居独处好用功夫方精专,看得透彻,未须便与朋友商量。某往年在同安日,因差出体究公事处,夜寒不能寐,因看得子夏论学一段分明。后官满在郡中等批书,已遗行李,无文字看,于馆人处借得孟子一册,熟读,方晓得养气一章语脉。当时亦不暇写出,只逐段以纸签签之,云:此是如此说,签了便看得更分明。后来其间虽有修改,不过是转换处,大意不出当时所见。(一〇四,黄萤录)
  王谱谓:丙子秋七月秩满,冬奉檄走旁郡。但据钱穆先生考证(注一三),奉檄走旁郡(樟州)是在秋天,然后到泉州候批书。大概白田是因袭旧谱而将此事漏去。丁丑春,还同安,候代不至,朱子是随时利用时间读书、思考。语类云:
  旧为同安簿时,下乡宿僧寺中,衾薄不能寐。是时正思量子夏之门人小子章,闻子规声甚切。(四十九)
  又曰:
  某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一〇四)
  诗集第二卷有一首诗:
  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王事贤劳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所咏即此事。而第二卷诗在此诗前仅另有“送王季山赴龙溪”一绝而已!可见朱子在上半年很少作诗。但此下则有一首:
  教思堂作示诸同志
  吏局了无事,横舍终日闲。庭树秋风至,凉气满窗间。高阁富文史,诸生时往还。纵谈忽忘倦,时观非云悭。咏归同与点,坐忘庶希颜。尘累日以销,何必栖空山。
  此诗也应在丙子秋,与点希颜,所谓“何必栖空山”正好和壬申月夜述怀诗谓“何不栖空山”的态度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这样的转变可说是太清楚了。大约同时又有一诗:
  示诸同志
  端居亦何为,日夕掩柴荆。静有弦诵乐,而无尘虑并。良朋肯顾予,尚有夙心倾。
  深惭未闻道,折衷非所宁。眷焉抚流光,中夜叹以惊。高山徒仰止,远道何由征。
  现在他不要再与二氏折衷,高山仰止应指对儒学的向往。
  在朱子奉檄走旁郡之后,他又因等批书到泉州。语类有一条说:
  读书贪多最是大病,下梢都理会不得。若到闲时,无书读时,得一件书看,更仔细。某向为同安簿,满,到泉州候批书。在客邸借文字,只借得一册孟子,将来仔细读,方寻得本意见。看他初间如此问,又如此答。待再问,又恁地答。其文虽若不同,自有意脉,都相贯通。句句语意,都有下落。(一〇四)
  赵师夏跋记朱子自谓反复延平之言而若有所得,大概指的就是这几年而言。
  丁丑春,辞家重返同安。有诗曰:
  小盈道中
  今朝行役是登临,极目郊原快赏心。却笑从前嫌俗事,一春牢落闭门深。
  以前在同安时每嫌俗累,如今却心境开放,以行役为登临,快赏郊原。但他又有诗曰:
  题囊山寺
  晓发渔溪驿,夜宿囊山寺。云海近苍茫,层岚拥深翠。行役倦修途,投归聊一憇。不学塔中仙,名涂定何事。
  由这首诗可以看到旧时意境偶然仍有流露。然不似壬申诗主调乃是脱尘逃世之想,他在丁丑春即另有一诗:
  再至同安假民舍以居示诸生
  端居托穷巷,廪食守微官。事少心虑怡,吏休庭守宽。晨兴吟诵余,体物随所安。杜门不复出,悠然得真欢。良朋夙所敦,精义时一殚。壶餐虽牢落,此亦非所难。
  民舍即陈氏馆,朱子题之为畏垒庵者,诗中透露的心境显与壬申时的体验有本质性的差别。
  到了秋天,朱子卧病,有诗曰:
  秋怀二首(此处只录一首)
  秋风吹庭户,客子怀故乡。矧此卧愁疾,徘徊守空房。伫想涧谷居,林深惨悲凉。鹃鸡感萧辰,拊翼号风霜。氛杂无留气,悄蒨有余芳。幸闻卫生要,招隐夙所臧。终期谢世虑,矫翮兹山冈。
  又有一首:
  中元雨中呈子晋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往年心习不免有时流露于不自觉者,但朱子决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下年戊寅正月重往见李延平,行状谓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游也。大概朱子对于仕进一事十分淡泊,但于求道则勇猛精进,绝无保留,无怪乎延平称之曰:乐善好义,鲜与伦比。究竟朱子在延平处所学实义为何,则另有专章阐述。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出版者: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二部两章呈现朱熹的心性情三分架局的人性论及其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形上学,厘定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完成形态。第三部四章梳理朱熹哲学思想自南宋以降与皇权政治、功利取向、陆王心学以及佛道诸家的摩荡,并基于现代观点评论了朱熹本体论、宇宙论、践履论、政治论的得失。附录七篇以专题形式对朱熹生平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示诸同志
相关作品
小盈道中
相关作品
题囊山寺
相关作品
秋怀二首 其一
相关作品
中元雨中呈子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