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子行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72
颗粒名称: 【一】朱子行状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040-0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文公先生年谱序》是汪仲鲁在洪武二十七年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年谱》和《行状》两篇文献当时并传,但《年谱》已经失传,只知道最初是朱子的门人李方子所撰。而《行状》则是黄榦所著,两者都是研究朱子生平的重要资料。《宋史》本传大部分也是基于《行状》。《年谱》详细记录了朱子的师友、政绩,而《行状》则着重于揭示朱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两篇文献都承袭了先圣的道统传承,被认为是可信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 朱熹 思想评论 现状

内容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一三九四),汪仲鲁撰《文公先生年谱序》有云:“当时《年谱》与《行状》二文并传,故《年谱》所载,求师取友,注述本末,出处进退,居官蒞政,前后次第,悉详年月书之。而《行状》则惟以发明求端用力之精义微旨,造道成德之渊奥要归。所以承先圣道统之传,信有在也。”1此《年谱》与《行状》之大别也。《年谱》指朱子门人李方子〔号果斋,嘉定七年甲戌(一二一四)进士〕所撰之最初《年谱》,久已失传。王懋竑(一六六八-一七四一)《朱子年谱》沿之,2《行状》则指黄榦(一一五二一一二二一)之《朱子行状》。《行状》《年谱》与《宋史》本传3,同为研究朱子生平之第一手资料,而《宋史》大半据《行状》也。
  黄榦为朱子高弟与女婿,期望最殷。绍熙五年甲寅(一一九四)朱子作竹林精舍,遗榦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黄榦)代即讲席”之语4。易箦前一日致书黄榦曰:“吾道之托在此者,吾无憾矣。”5朱子死于庆元六年庚申(一二〇〇)。其时朝廷攻击道学甚严,称为“伪学”。行状之作,势须有待。嘉定二年己巳(一二〇九)赐谥曰“文”以后,情势稍松。其子在(字敬之,一一六九-?)乃请黄榦为撰行状。黄榦“更俟一二年,学业稍进,方敢下笔”6,“于是追思平日闻见,定为草稿,以求正于四方之朋友。如是者十有余年”7。其间抄写传递,商量辩论者屡屡。黄榦自云:“先师《行状》乃是初本,殊未成次第。不知何人便辄传出。”8由此可见一斑。弟子亦印寄同门,各抒意见。陈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有致朱在书,措辞坦白而严正。摘录如下:
  继得(广东)潮阳郭子从(名叔云,朱子门人)寄示先生《行状》。后段印本不书姓名,想是直卿之笔,铺叙得大意境出甚稳帖。然亦有小小造语立字未安处。不知前段如何?又不得本子。如云“正统有归”,恐亦只宜作“全体有在”。又如“秋霜”处,恐尚欠温和一节。又如“有功天下后世”处,恐欠集诸儒大成底意。又如天文、地理、乐律、兵机等类,皆吾道中之事。自己本分,着实工夫,所以明明德体用之全,止至善精微之极底意思所系,不可得而精粗者。今乃结上文以道德光明俊伟。如此却分析此节离为二截,似出道德之外,不相管属。9
  陈淳之批评,可云精晰。别处反应,必然尚多。如是考思十有余年,“参以叙述奠诔之文,定为草稿,以谂同志,反复诘难”10。“一言之善则必从,一字之非则必改。迁就曲从者,间或有之,褊愎自任者,则不敢也。”11于是成为一万六千余言之大文章。12所述奏劄甚详。此外有如下述:
  先生自同安(福建)归,奉祠家居,几二十年。间关贫困,不以属心。涵养充积,理明义精。见之行事者,益霈然矣。至郡恳恻爱民,如己隐忧。兴利除害,惟恐不及。13……
  先生尝草奏疏,言讲学以正心,修身以齐家,远便嬖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抗公道,明义理以绝神奸,择师傅以辅皇储,精选任以明体统,振纲纪以厉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修政事以攘夷狄。凡十事,欲以为新政之助。会执政有指道学为邪气者,力辞新命。除秘阁修撰,仍奉外祠。遂不果上。14……
  遂草书万言,极言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其冤。词旨痛切。诸生更谏以筮决之,遇遯之“家人”。先生默然退,取谏稿焚之,自号遯翁。15
  五十年间,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16……
  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万物莫不有理。存此心,……穷此理。……无所容乎人欲之私,而有以全乎天理之正……而道之正统在是矣。17……
  其为道也,有太极而阴阳分。有阴阳而五行具。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则太极之理,各具于其中。天所赋为命,人所受为性,感于物为情,统性情为心。根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发于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18……
  其可见之行则修诸身者,其色庄,其言厉。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其闲居也,未明而起,深衣幅巾方履。拜于家庙以及先圣。退坐书室,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也,羹食行列有定位,匕箸举措有定所。……其祭祀也,事无纤钜,必诚必敬。……吉凶庆吊,礼无所遗。赒恤问遗,恩无所阙。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19……
  周(周敦颐,一〇一七-一〇七三)程(程颢,一〇三二-一〇八五;程颐,一〇三三-一一〇七)张(张载,一〇二〇-一〇七七)邵(邵雍,一〇一一-一。七七)之书,所以继孔孟道统之传。历时未久,微言大义,郁而不彰。先生为之裒集发明,而后得以盛行于世。……老佛之说……计功谋利之私,二说并立。……先生力排之。……先生教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20……
  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先生出而自周以来圣贤相传之道,一旦豁然如大明中天,昭晰呈露。21……
  《行状》成后,黄榦复写六百余言,以说明其去取之由。盖有谓“言贵含蓄,不可太露”。有谓“年月不必尽记,辞受不必尽书”。有谓“告上之语,失之太直。记人之过,失之太讦”。又有以“前辈不必深抑,异学不必力排”。黄榦一一为之解释。实在《行状》并无太露、太讦之语。又将《行状》与陈淳所言比较,便可知其采纳异议不少。“正统有归”已依陈意改为“正统在是”。“秋霜”处经已删除。裒集发明周、程、张、邵之书一节,必因陈淳“欠集大成”之言而改。天文、地理、乐律、兵机等亦因陈淳之言,而加“学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22。可知“一言之善,不敢不从。然亦有参之鄙意,而不敢尽从者”23。嘉定十年丁丑(一二一七)既成之后,又“藏之箧笥,以为未死之前,或有可以更定者。如是又四年。今气血愈衰,疾病愈甚,度不能有所增损,乃缮写一通,遣男曰之家庙”24。恐缮写之慎,从来未有如此者。告诸家庙,所以“质诸鬼神而无疑”25。此不特黄榦一人之“百年论定”26,而是同门百数十人之论定,又是中国以至韩国、日本数百年之论定。读此《行状》,如见其人。
  《行状》影响整个东亚。明代大儒胡居仁(一四三四-一四八四)每令初学读之,曰:《朱子行状》学问道理,本末精粗详尽。吾每令初学读之。《明道行状》形容明道(程颢)广大详密。27然浑化纯全,非夫积累久、地位高者,领会不得。吾每欲学者先读《朱子行状》,有规模格局,方好读《明道行状》28。理学家之重视《行状》,有如此者。不特我国理学家为然。朝鲜理学巨擘李滉(号退溪,一五〇一-一五七〇)尝为辑注。其徒赵穆(字月川,一五二四-一六〇六)等于万历四年丙子(一五七六)印行。旋附于其《理学通录》之第一卷,嗣后又单独刊印。所注虽略,然从《宋史》《年谱》与《皇朝道学名臣外录》三书补充《行状》所未备。其注戊申(一一八八)封事为注之最长者,显然以表示朱子一万二千言之封事并非不言复仇,故引朱子门人杨复之言,谓封事有“仇虏不灭,臣请伏铁钺之诛”之语,故知朱子主张先行自治,乃可恢复中原耳。《行状》未言庆元元年乙卯(一一九五)朱子撰《楚辞集注》。退溪则补入门人杨揖(一一四二-一二一三)之跋,以示“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朱子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一一五三)夏始受学于李侗(延平先生,一〇九三-一一六三)。各《年谱》均侧重延平教以默坐澄心,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退溪独引李先生理一分殊之说。此为朱子以后特重理一分殊之种子,而为诸书所未言者。退溪可谓独具只眼矣。此外,《辑注》特点尚多,无怪日本学者重视之。楠本硕水(一八三二-一九一六)云:“先辈谓非退溪不能作,信矣。”近年韩人姜浩锡译《行状》为韩文,29日本崎门学派,特意表扬《行状》。崎门三杰之一佐藤直方(一六五〇-一七一九)跋《朱子行状》,谓“学者不学朱子则已。若欲学之,则不可不考于此书也”。崎门学者以《行状》为初学家塾教科书,又举行《行状》讲会,印行讲义。若林强斋(一六七九-一七三二)之教科课程,由《小学》而“四书”;而《近思录》,而“六经”,而宋之五子,而《朱子行状》30,则直等《行状》于儒家经典与理学名著矣。
  〔此文曾刊在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第四期(一九八五),页一至九。又《孔子研究》第二期(一九八六),页一二〇至一三三。〕

附注

1 叶公回校订《朱子年谱·序》(《近世汉籍丛刊》本,一四三一),页六上下,总页十一至十二:戴铣《朱子实纪·序》(《近世汉籍丛刊》本),页五上,总页二十一。 2 参看页九七《朱子年谱》条。 3 《宋史》卷四二九。 4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卷四三〇《黄榦传》,页一二七七八。 5 《文集》卷二十九《与黄直卿》,页二十二下。 6 《勉斋集》(《四库全书》珍本)卷十六《答王幼观》,页二十下;卷三十六《朱子行状跋》,页四十八上。 7 同上,卷三十九《晦庵朱先生行状告成告家庙》,页二十二下。 8 《勉斋集》卷十六《答王幼观》。 9 《北溪大全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二十三,《与朱寺正敬之(第二书)》,页四上下。 10 《勉斋集》卷三十六《朱子行状跋》,页四十九上。 11 《勉斋集》卷十六《答王幼观》。 12 载《勉斋集》卷三十六。又载《朱子实纪》卷五。韩国有李滉《辑注》,姜浩锡译韩文。日本有佐藤仁译注《朱子行状》(东京明德出版社,一九六九)。页六十五至一二六。 13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七上。 14 同上,页二十五上下。 15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三十六下。 16 同上,页三十八下。实计仕于外者七年六个月余,立朝四十六日。 17 同上,页三十九至四十上。 18 同上,页四十上下。 19 同上,页四十一下至四十二上。 20 同上,页四十三下至四十四下。 21 同上,页四十八上下。 22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四十五下。 23 同上,页四十九上。 24 《勉斋集》卷三十九《晦庵先生行状告成告家庙》,页二十二下。 25 《中庸》,第二十九章。 26 《勉斋集》卷三十六,页五十一上。 27 《伊川文集》(《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卷七《明道先生行状》,页一上至七上。 28 《居业录》(《正谊堂全书》本)卷三《圣贤德业》,页九下至十上。 29 《朱子行状》(汉城文化社,一九七五)。 30 李滉《辑注》之在日本与《行状》之在日本,均详见山崎道夫《朱子行状退溪辑注の意义》,载《退溪学报》第十九期(一九七八年八月),页一三一至一四一。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