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43
颗粒名称: 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85-287
摘要: 本论文记述了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研究的情况。其中包括朱子学在台湾传播与影响、明清时期台湾文化意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化意识、光复后的台湾文化意识、1987年以后的台湾文化意识、台湾文化意识的未来发展等。
关键词: 朱子学 台湾 文化意识

内容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编号:20BZX086)
  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宋末受到官方的推崇,元初由南至北发展,成为元朝的官学,在明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成为承接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明末清初,朱子学传入台湾,经过与台湾原住民文化、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文化。马英九先生在台北遥祭黄帝陵的讲话中说:“台湾人来自闽粤,台湾的文化思想由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引入朱熹闽学而广为流传。”萧万长先生也曾说:“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深化而融合于台湾日常生活,成为台湾社会的典范。”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亦认为:“朱子儒学遂从福建而普化于台地,成为数百年来台民的文化常道,台湾的文化主体。”
  台湾文化意识作为台湾文化思想史现象,内涵广泛丰富,不同阶层的人,各有其互异的文化意识。这里所说的台湾文化意识是指其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台湾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明清时期、日据时期、光复时期、1987年至今。各个时期的思想内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1.朱子学在台湾传播与影响。
  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批从闽粤赴台的儒家学者将朱子学传入台湾。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台湾一直是福建省的一个辖区,许多主管官学、书院的官员基本上来自福建,加之清代科举取士以《四书》为本,各类学校、书院都以朱子《四书集注》等著作为教科书,这就使朱子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思想进入台湾,并通过官学合一的方式,朱子学基本精神引导社会公共秩序得以建立。朱子学在台湾的存在方式并非是单纯的学术传播,它作为一种普化为民众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儒家思想,在社会更多是通过日常教化过程中接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台湾的人文社会、台湾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明清时期台湾文化意识。早期台湾文化意识是以“乡土情怀”为其情感基础的。明郑时期(1661—1683)以及清朝(1683—1895)时期,从大陆闽粤各省移民台湾的汉人,以原祖居地的地方意识形成了语音群和地方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意识。从19世纪开始,来台汉人从移民文化走向本土化,并与原住民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由地方意识转为台湾意识,并形成以儒学(主要是朱子学)为主体的台湾文化意识。
  3.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化意识。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而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在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台湾文化意识表现为中华民族意识。这种中华民族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此文化认同展现了朱子学中的严“华夷之辨”的精神。
  4.光复后的台湾文化意识。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由于国民党的统治,光复后的台湾出现了“省籍分类意识”,于是台湾人追求政治上的平等,为台湾文化意识的主流。其主流是朱子学中的“大一统”意识。
  5.1987年以后的台湾文化意识。1987年7月“戒严令”解除后,台湾开始进入西化和民主化的历史潮流中。这时,台湾文化意识表现为以传统中华文化价值来对抗西化式的现代文化。同时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形式原则本来就是儒学,即向儒家思想回归。
  6.台湾文化意识的未来发展。台湾文化意识的核心是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是一种“心理建构”。政治认同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是两岸统一的基础。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是以朱子学为核心,经过数百年凝聚和发展起来的。21世纪,我们开展朱子学研究,发掘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内因,有助于推动两岸文化认同,实现祖国统一。
  朱子学在台湾的传播经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对台湾人民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台湾文化意识的核心是文化认同问题。在目前海峡两岸形势背景下,我们对朱子学与台湾文化意识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台湾社会文化的深度了解,有助于提升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为两岸追求和平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为促进国家民族的统一发挥积极的 作用。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品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