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日本朱子学研究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917
颗粒名称: 2020年度日本朱子学研究综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2020年,日本的朱子学研究继续进行,包括朱子学文献的翻译、注解以及对朱子学概念和理论的深入探讨。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整理了中国各时期“三纲五常”概念的变迁及其社会背景。另一位学者探讨了朱子学中的“下学上达”和“书”的关系,并指出“熟”的概念在朱子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综述 日本

内容

2020年日本针对朱子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继续了2019年对朱子学文献的翻译、注解工作以及对朱子学概念、理论的深入探讨。例如,吾妻重二在《朱子学再考——关于“三纲五常”》①中对中国各时期“三纲五常”的概念变迁及其社会背景做了详细的整理。松宫贯之则在其论著《有关<朱子语类>所见“下学上达”的熟思想与<书谱>的考察》②中指出,作为心学的朱熹思想,讲求通过对圣人的重复模仿达到“熟”,并在无意识中学习的一方得以成为圣人。以此为前提,松宫以孙过庭《书谱》为参考,对“下学上达”与“书”的关系进行构建,指出“熟”作为朱子学的格物致知、理、成为圣人的工夫论,在“学书”中有所反映。
  同时,伴随着各国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儒学、朱子学在东亚范围内的展开,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演变等问题,并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将以这一学术动向为中心,对2020年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做简要概括。
  阿里木·托和提《日中儒学的比较思想研究——面向解体与重构》③一书在日出版。该书在对朱谦之《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对中日学术界现有仁斋学、徂徕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为代表的古学派曾在江户时期风靡日本,其基本理念在于对朱子学进行否定与批判,并回归孔孟及六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学派的本质来源于朱子学。阿里木·托和提认为,朱子学是德川幕府的官方学问,是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古学派各学者对朱子学“理”“气”“性理”“道”“仁”“义”思想的解体与重构有着各自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该书以部分古学派学者为例做了分析与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德川儒学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第一,与神道思想相关联;第二,德川儒家对朱子学表现出各异的态度;第三,对形而上的态度;第四,对“道”思想的独特见解;第五,对“仁”、“义”概念的解释与引用;第六,对人性情欲的合理化。
  日本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早稻田大学教授土田健次郎于2020年3月退休之际,以“心”为关键词举办了最后演讲。①他指出,不管是朱子的观心论还是王守仁的心即理,或者伊藤仁斋等古学派都关注“心”的问题。“观心”是对自我意识的探讨,是东洋思想与西洋思想都关注并反思的,有关人类根源性、思想性的问题。同时,土田教授的弟子、学友等也编纂了《朱子学及其展开——土田健次郎教授退休纪念论文集》。②该文集分“中国”和“日本”两个部分,收录了15篇朱子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中国”部分所录如垣内景子的《朱子与两位亚圣》③、宫下和大的《朱熹言说中的负债感情考察——以君臣关系与家族关系之恩为中心》④等文章立足于儒学、朱子学文献,对朱子学概念、中国思想家的理论生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日本”部分所录,如阿部光麿的《作为主张的“福善祸淫”——仁斋与藤树各自的教导》⑤、清水则夫《关于18世纪上半叶的朱子学者——徂徕之后的朱子学者》⑥等文章则主要针对朱子学概念在日本的解释与变化、日本朱子学家的思想及其对所处历史环境的理解等问题。15篇论文侧重各有不同,从中也可见近年来日本儒学、朱子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⑦
  2019年度日本思想史学会年会以“从中世到近世——16、17世纪的思想史课题”为题举办主题研讨会,探讨日本列岛在生死观、人类观、宗教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转变的中世到近世,即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上半叶的这段历史时期内,思想史研究的课题。下川玲子以《朱子学之理的确立——16、17世纪的思想史上的意义》⑧为题做了报告。综合大会当日的讨论及之后的研究成果,该报告最终于2020年以论文《朱子学之理的确立》①呈现。该文探讨了从北畠亲房开始的日本朱子学者对理的认识,指出朱子学式的理的成立是近世式思维的成立。同时,文章也对近世、近代日本历史中的理的思维展开,佛教、基督教等与朱子学理的交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片冈龙新著《16世纪后半至19世纪初朝鲜、日本、琉球的“朱子学”迁移诸相》②以李退溪、张显光、藤原惺窝、中江藤树、荻生徂徕、蔡温、大田锦城等朱子学者、反朱子学者们对“理”“气”“公共”“仁”“道”等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为对象,将“朱子学”作为一种“文明事象”,将“古学”“实学”“阳明学”等置于“文化借用”的层面,讨论了“朱子学”的迁移(succession)。作者认为,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地域,基于各自的标准对“朱子学”进行了“文化借用”。由此,从16世纪至19世纪初,“朱子学”发生了迁移。该书不以国别讨论“朱子学”,不限于关注各国“朱子学”展开的特殊性,而更注重“朱子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超越了国家这一框架,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理论言说。
  《儒教礼仪与近世日本社会——暗斋学派的<家礼>实践》③是年轻学者松川雅信的第一本专著。近年来,日本儒学研究对战后认为近世日本不存在儒礼这一定说提出了质疑,有关朱熹《家礼》实践的研究也有了丰厚成果。作者在此基础上指出,近世日本没有明确规定儒者自身存在的制度性框架,因此近世日本的儒者虽然想要在现实社会中实践、运用儒教礼仪,却往往苦于无处施展;加之近世日本受寺请、寺檀体制下的佛教制度的制约,想要彻底拒绝佛教礼仪也极为困难。以这些特殊状况为前提,作者从学派的影响力、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各学者的身份境遇等角度出发,选择山崎暗斋学派为研究对象,对该学派学者在儒教非特权而佛教处于优势地位的近世日本展开的《家礼》实践进行了考察。通过大量而详尽的史料分析,该书不仅清晰地刻画了近世日本《家礼》实践的情况,更对以往将儒教的非特权性作为日本不存在儒礼的原因这一见解提出了反论,同时也探讨了《家礼》实践中的儒佛关系,对暗斋学派进行了重新定位,甚至通过对儒者、士大夫、两班的《家礼》实践分析,对东亚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此外,汤浅邦弘编写了《中国思想基本用语集》④。该用语集网罗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主要基本用语,按时间顺序分7章,收录了包括人物、文献、事项等类别的共400余词条及各种附录资料、专栏文章。这一用语集必将为众多初识中国思想的读者带去方便,也可为我国研究者了解日本对中国思想的研究动态提供线索,故在此抄录各章目录以飨读者:第一章,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三千年历史;第二章,儒教——中国思想的本源;第三章,诸子百家——步步深入的思索;第四章,佛教、道教——支撑人们心灵的事物;第五章,近世思想——朱子学、阳明学的世界;第六章,从明末清初到近代——新中国的胎动;第七章,中国古典名言。
  以上是2020年日本朱子学研究的大致情况。
  (作者单位:日本学术振兴会)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殷晓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