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获得知识的目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47
颗粒名称: 三、获得知识的目的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2
页码: 329-330
摘要: 朱熹主张学校培养讲明义理、修身的人才,他认为学问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声名利禄,而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过程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齐家治国、平治天下提供基础。古代儒家强调读书具有明确目的性,培根则认为读书目的是发展自身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知识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对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影响人们的行动,是力量的体现。朱熹的观点受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突出了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而培根则认为获取知识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关键词: 朱熹 培根 知识

内容

朱熹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①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②这就充分表现了朱熹做学问的目的,这也是他知识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国古代儒家积极入仕的背景下,读书本身就带着一种明确的目的性。于是就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励志读书的故事。
  而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发展自身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知识本身并没有说明它的用途,如何运用知识是独立于书本之外的一种智慧,需要你亲身体验,悉心发现。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驳斥先知,也不是为了盲目相信先知,更不是为了找一些茶余饭后聊天演说的话题,而是为了思考,从而认识事物的规律。
  知识作为人类理性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但它并不是消极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实践对象。“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提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企图运用知识的力量和理性的权威这种手段来对抗宗教神学,以达到推动生产、发展西本主义、壮大自己力量的目的。
  知识作为中国古代科举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对于朱熹的观点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他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突出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而培根作为西方唯物主义的代表,则认为获取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正其身,更重要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更加自如地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附注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韩艳风
责任者
徐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