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培根的知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44
颗粒名称: 朱熹与培根的知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8
页码: 323-330
摘要: 朱熹和培根都非常重视知识的重要性。朱熹认为修养和做学问都很重要,他提出了六种学习知识的方法。他认为读书可以活跃思想,不断增进新知。培根则认为,求知可以使人性变得完美,经验又可以使知识完美。他认为,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格,智慧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知识来弥补。两位思想家都认为知识管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 朱熹 培根 知识

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②。《辞海》中这样定义知识:“1.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2.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3.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显然,我们所说的“知识”就是其第一个释义:人类的认识成果。
  知识是中国古代衡量一个人能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自古以来,关于知识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是极为丰富的。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则对于做学问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和弟子们的问答录,他在《朱子语类》中提出了学习知识的六种方法。而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论题,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曾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一、知识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①。意思就是说,修养和做学问非常重要。朱熹还写了一首很具形象艺术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他把读书比喻为池水,因为水源流动,所以才能保持天光云影的景色。多读书、勤读书,就如有水源流动,可以活跃思想,不断增进新知而不至于僵化凝固。正是由于读书的作用之大,他一生热衷于学问,并提出了一套做学问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如他在写给巩仲至的信中强调:“古之圣贤所以教人,不过使之讲明天下之理,以开发其心之知识,然后力行固守,以终其身。”③朱熹曾在《朱子家训》中这样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④可见,在朱熹的眼里读书的重要性。
  而培根认为,求知可以使人性变得完美,经验又可以使知识完美。人天生的才华犹如野生的花草,需要求知学习来修剪栽培。学问本身虽能指引方向,但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否则将流于浮泛浅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①总之,“学问能陶冶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他认为,智慧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知识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有利于胸和肺,散步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诸如此类。同样道理,一个人如果思维不集中,那么可以叫他去研习数学,因为思考数学问题,稍不留神就得重新思考。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样他可以学会条分缕析、细致入微;一个不善于推理、调查问题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诸如此类等等。所以,种种心智上的不足都可以通过学习的措施来补救。
  从他们的观点来看,知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的重要性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启发人们能够更加的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加强理论的学习并不断地指导实践,正如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也是他们名垂千史的重要原因。
  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读书方法,是朱熹知识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他一生读的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丰富的实践使他总结出“二十四字诀”读书方法,主要从六个方面概括了他的读书经验。
  其一是“循序渐进”,即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要有系统、有步骤、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他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①他反对“骤进”和“速成”,主张一步一个脚印地渐进。
  其二是“熟读精思”,包含两个精要:一是“读”,二是“思”,讲的是读与想、学习与理解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合理安排读书的先后次序,而“熟读精思”则要求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深刻领会所读之书的精义。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②“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熟读”就是要“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记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③,“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其三是“虚心涵泳”,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说:“观书但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人之言,亦须更加慎择,自然以为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宠罩自欺之患矣。”④总之,这种读书方法要求不预先立说,不自满自足,不穿凿附会,不粗心性急。
  其四是“切己体察”,指读书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书外的功夫,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经验,从书外去体察书中之味。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复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①又说:“读书须要切忌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总之,这种读书方法要求自身视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则,人云亦云是不会有见地的。
  其五是“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擞精神,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读书既不同游戏,更不是请客吃饭。读书要“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只要将勤苦挨将过去,不解不得休”。②读书如行水船一样,倘不奋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认真,才能有所获。
  其六是“须教有疑”,指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③此外,他提出“文道一贯”说,诗论主张言志,认为道充而文生,志高而诗至,道必须学,志必须养,诗文都是可以不学而能的。这些读书习文的主张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涵盖了学而有成之道,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培根指出,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他认为,近代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才能获得可靠地经验材料,揭示事物的真相,他说:“一切比较真是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是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①这就是说,对于自然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从直接静观中得来的,而是从实验的活动中才能得到的。所以,实验是认识的基础,近代科学是实验的科学,这是同古代科学不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对培根科学的概括。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②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难看出,他们两人都强调从客观外界获取信息。朱熹更注重从书本、与人交流中探讨、总结读书的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而培根作为西方的实验科学的始祖,则更侧重于对科学实验当中的数据与结论,进行提炼与升华,从而形成科学知识,进一步指导实践。三、获得知识的目的
  朱熹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①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②这就充分表现了朱熹做学问的目的,这也是他知识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国古代儒家积极入仕的背景下,读书本身就带着一种明确的目的性。于是就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励志读书的故事。
  而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发展自身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知识本身并没有说明它的用途,如何运用知识是独立于书本之外的一种智慧,需要你亲身体验,悉心发现。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驳斥先知,也不是为了盲目相信先知,更不是为了找一些茶余饭后聊天演说的话题,而是为了思考,从而认识事物的规律。
  知识作为人类理性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但它并不是消极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实践对象。“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提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企图运用知识的力量和理性的权威这种手段来对抗宗教神学,以达到推动生产、发展西本主义、壮大自己力量的目的。
  知识作为中国古代科举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对于朱熹的观点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他作为儒家的典型代表突出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而培根作为西方唯物主义的代表,则认为获取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正其身,更重要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更加自如地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四、结语
  朱熹对知识的认知与价值判断,在中国思想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创新发展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管理思想框架,很值得当今借鉴。而培根作为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做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正确论断,适应了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对于求知的重要性、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的强调和重视,仍具有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他们的独到的见解,对于今天知识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启迪。

附注

①徐刚(1957—),男,浙江省江山市人,福建江夏学院三级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韩艳风:福建农林大学2012级研究生。 ②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论》,1620年版,第554页。 ①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②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③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四,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版。 ①弗兰西斯·培根著,张毅译注:《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7页。 ①黎靖德著:《朱子语类》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24页。 ②黎靖德著:《朱子语类》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0页。 ③黎靖德著:《朱子语类》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3页。 ④黎靖德著:《朱子语类》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5页。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36页。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6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9页。 ①弗兰西斯·培根著:《培根论理想人生》,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②培根:《培根论人生》,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冯青:《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韩艳风
责任者
徐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