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儒学营在台湾的契机及其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92
颗粒名称: 二、儒学营在台湾的契机及其特色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15
页码: 143-157
摘要: 儒学营在台湾的契机主要是由于在解严后,对传统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批评日益增加,呼吁重新回归到与人的主体性息息相关的道德精神。从1996年开始,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李明辉和刘述先教授合作主持“儒学思想在现代东亚的状况与发展”的三年研究计划,开启了有关儒学在东亚国家的新视野。此后,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也相继开展了多项研究计划,推动了“东亚儒学”研究的发展。在这股学术风潮的带动下,朱子之路、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相继举办了儒学营,以推动弘扬儒家思想精神,并建设崇尚伦理祥和之社会。其中,朱子之路自2008年开始,由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发起,结合朱氏宗亲和学术界的力量,规模逐渐扩大,已经举办了五届。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儒学营也各有其特色和举办契机。
关键词: 儒学 台湾 朱子之路

内容

刘述先教授曾将传统儒学区分为“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及“民间的儒家”。“精神的儒家”指孔孟、程朱、新儒家等大传统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即关注政治、用以治理天下的儒学;“民间的儒家”则采取德化教育,把儒家学说散布到民间去。①基本上,战后至解严以前儒学在台湾的传播,有《孔孟月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作为“政治化的儒家”,带有强烈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也有港台新儒家及《鹅湖》月刊的一批学者在学术上深掘“精神的儒家”之义理儒学,并扮演着“民间的儒家”的推动者,在民间讲学不遗余力。
  自1987年台湾“解严”以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批评者日众,“解严”前即有民间的《鹅湖》学者及徐復观等人批判这种“政治化的儒家”扭曲真正的儒家精神,故呼吁将儒学重新回归到与人的主体性息息相关的道德精神。自1996年起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李明辉和刘述先教授合作主持“儒学思想在现代东亚的状况与发展”的三年研究计画,开启了有关儒学在东亚国家的新视野。两年后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及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多项研究计画也多注目於“东亚儒学”课题,且提出庞大研究计画,开启此一领域的研究风潮,是国内近十年来推动“东亚儒学”研究的黄金时期,成果斐然。2012年更直接推出“东亚儒学研究计画”,为期五年,将来研究成果可期。儒学营在台湾近几年的发展,亦可说是前述这股学术风潮的带动而形成。以下依时间顺序,先说明朱子之路,其次台湾大学,再次台湾师范大学的儒学营的举办契机及其特色。
  (一)朱子之路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
  朱子之路自2008年暑假开始,由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发起,结合既是朱氏宗亲也是成功企业家的朱茂男董事长,最初规模不到20人,台湾老师还比学生多,并且走的路线是由金门的浯江书院而厦门,再经福州、尤溪、建瓯、南平、政和、建阳、武夷山。本次活动也是开启朱氏宗亲与学术界合作的契机,当年10月遂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的成立,此协会成员也是朱氏宗亲与学术界成员结合的民间组织。①①该会有三大任务:
  1.邀请国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举办朱子学术研讨会。
  2.邀请海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及传承朱子学社会人士举办朱子学论坛。
  3.推动弘扬朱子儒学精神之活动以启人心,建设崇尚伦理祥和之社会。
  此会成立之后,成为历年推动朱子之路的主力,并结合大陆朱氏宗亲及相关学术界,规模也愈来愈大,迄今已达五届。参与的师生已近160人,但动员大陆福建官方与民间的资源而配合此项活动,则难以估算。兹将历届的规模与成员人数、路线列表如下:
  根据以上整理的简表,可窥从最初仅由台湾师生组成,且人数、学校很少的情况下,到以后四届规模愈来愈趋稳定,形成两岸共同参与,甚至历届都有外国师生参与,其中不乏知名学者 (如田浩教授),师生学员固定50人上下,真正走出了一条朱子 之路。以下稍述朱子之路的特色:
  1.两岸研究生朱子学论坛
  营队不是只有动态的史迹参访,尚安排半天到一天以朱子学为主题的两岸研究生论坛,由老师或研究生点评。经过这样的发表与点评,学员对朱子的学术、文化与传播有更深切地体认,也增加彼此之间学术专业的了解,对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了解相当重要。笔者记得还有一届在朱陆之辩的鹅湖书院举办研究生论坛,学员都兴奋与激动不已,仿佛可以感受到朱陆当年论辩的气氛。
  2.注意儒学仪式在营队的重要性
  朱子之路的最高潮是参访朱熹墓园,朱氏宗亲朱茂男先生及团长杨儒宾教授,代表全体宗亲及学员行简单的三献礼、颂祝词,另朱熹母亲的祝夫人墓也一样行祭礼、颂祝词。此外,从第二届开始,即注意到应有隆重的“始业式”,故每届均设计简单隆重的“始业式之授旗仪式”,以敬师礼为主轴,笔者记得第三届的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地点在朱熹讲学过的武夷书院,配合着古典音乐的韵律,不仅当地官员,连游客也都印象深刻,甚至学员也有受感动而颤抖不已。在那一幕,参与者似都感受到“礼失而重现”的悸动。
  3.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互相合作
  五届的朱子之路活动,每一届都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同时并进”,宗亲组织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等三个组织,他们负责整个活动的经济支援与联系工作;学术组织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等组织负责两岸研究生论坛的学术活动。宗亲活动与学术团体互相配合,创造双赢,如果只有朱氏宗亲的活动,开不出朱子理学的普世性价值意义;反之,如果只有学术性的朱子学活动,也容易把朱子学学术化,丧失朱子学的实践性。用朱子的“理气”关系来说,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应该处于“不即不离”的关系。笔者记得2006年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研讨会中,一位知名的日本学者子安宣邦教授即表达,在日本没有这种姓氏宗亲的联谊活动,更不用说朱氏宗亲有世界性的联合组织。我们再把朱氏宗亲放大格局来看,即使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具有跨国界而以姓氏宗亲为主的世界性组织。但是,朱氏宗亲比其他宗亲能够成为世界性组织,或者朱氏宗亲的世界性组织要发展得可长可久,绝对不是靠宗亲力量与活动而已,而是靠朱子学术精神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意义。因此,学术活动与宗亲活动必须要“同时并进”,合则两利,离则可惜。
  4.武夷山朱子学校的特色
  行程中有一站会到朱子的出生地武夷山市五夫镇的紫阳楼,学员往往在八百年朱熹亲植的樟树低迴而不忍离去。紫阳楼附近有一所朱子小学,是在2003年因朱氏宗亲及各地捐助,于2008年小学部与五夫中学合并正式成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也成为学员与小学生互动的欢乐之地。朱子学校每年为了欢迎朱子之路的营队,学校指导学生制作与朱熹相关的海报且公开张贴,并且为我们朗读《朱子家训》。校园到处皆是有关朱子的诗句,朱子的故事、朱子的教材、漫画,还有朱子的影集,道道地地是个朱子味十足的学校。第三届的朱子之路更举行了植树纪念,成为每年观看此树的成长,也代表朱子之路的成长。
  五届的朱子之路,已经在两岸建立起互相合作的模式,从“无”到“有”,渐渐走出一条鲜明之路,由此活动而带动起大陆福建当局成立了“朱子学会”(厦门大学校长为会长)、“中华朱子学会”(陈来教授任会长)等。另外,朱子墓园的重建计划、建阳书院的改建、甚至有朱熹的纪念邮票、朱子文化节的结合……结合观光与学术、宗亲的力量,创出福建自己的文化品牌,未来在东亚地区有所谓的“朱子学院”也是可以期待。
  (二)青年学者“东亚儒学”研习营(台湾大学,3届)
  相较于朱子之路的动态,台湾大学由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黄俊杰教授主导的“青年学者东亚儒学研习营”则以静态的听讲 授课为主,并以培育将来学术人才为目标,自2011年起的每年 寒暑假举办,迄今已三届,参加人数近250人,且多大陆博士生 与讲师,2013年暑假第四届已经招募中。从营队的主题可窥有 两大重点,一是招募的对象锁定青年学者,特别是海峡两岸博士 生,另一则是扣紧“东亚儒学”,而其举办的目的,是以新的研究 动向作为宏观的学术背景,强调“聚焦东亚经验”,以东亚儒学为 中心,作为学术论述的基点,透过东亚地区不同地域学者之间的 交流,培养学术新血,创造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多语言的学 术社群。
  基于上述聚焦于“东亚儒学”,故课程设计多聚焦于日本、韩 国、越南或是跨国的儒学比较,三届的课程主题汇整如下表:
  21世纪东亚朱子学的推广与实践由以上的课表约可略窥其“东亚儒学”的特色,区域范围包括台湾省及越南、韩国与日本等国,议题包括东亚的朱子学、阳明学、遗民儒学、边缘儒学与非汉儒学,也有涉及工夫论与犹太宗教的比较以及东亚儒学的方法论之开发。为了培育青年学者研究东亚儒学,故课程之中也赠送相关研究“东亚儒学”专书,而在动态课程除有参访孔庙外,另安排参访台大总图书馆1F东亚经典文化资料区的“东亚儒学”研究丛书。台大的这套丛书,对于海外特别是大陆学员印象特别深刻,而这套丛书也是累积多年人力与经费陆续搜集而成,成为东亚儒学研究的重镇。
  另外,此课程特别之处尚有民间企业人士朱氏宗亲的代表朱茂男会长,将其历年来推动朱子之路的实践成果,也介绍给学员广知,使学员了解朱子之路成为两岸民间与学术合作交流的特色,也让两个儒学营有互为宣传与合作的作用。
  (三)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台湾师范大学,2届)
  “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由台湾师范大学自2011年陆续在台湾举办两届,实则前身是由《鹅湖》团体在文化大学已经举办两届,只是不以“东亚”为名,成员多数是大陆学员。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潘朝阳院长因与《鹅湖》有深厚的关系,故自2011年将其移师到师范大学传承并扩大举办,赞助的单位之一也有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长期以来也是《鹅湖》的赞助机构,目前第三届也正招募及筹备中。
  相较于台湾大学的儒学营活动,台师大的儒学营以《鹅湖》为主力,动静态的课程各半,静态课程以儒学大师演讲为主轴;动态课程方面,两届下来有参访新竹宗祠、彰化和美道东书院、鹿港文开书院、彰化孔庙、台中中台禅寺、台南孔庙、台南民间寺庙等,透过学员亲身造访儒学古迹,特别是大陆学员,往往从中感受到台湾在保存古迹与文化方面,相当精致与用心。至于为何锁定青年的儒学营,在其举办缘起中如是说:“如同一个广阔深邃的茂密森林,是其无限量的巨树共同组成,而这无量巨树则都是从树种及其幼芽经历长久生长之年岁而形成;儒家之道的振兴和发扬之担保,不在老儒硕学之肩上,而应该是在广大的青年儒子的年轻丰沛力的生命中,因为青年儒子才是从儒家之种子萌动而出的幼芽。而这颗种子以及其幼芽是需要栽培浇灌护育的。此即是东亚儒家青年论坛暨研习营所以筹划兴办的理由。”①兹将两届的学员人数、参与师生学校及参访路线,列表如下。
  以上两届的儒学营,第一年以“儒家论坛”形式为之,区分为(1)“儒家经典”:即四书、易、礼等先秦古典以及宋明儒学如朱子学和阳明学;(2)“儒学与当代”:如全球化、环境生态、全球宗教伦理等。论坛的内容,区分为(1)“青年儒家论坛”,又分为两场,一是儒学与东亚,一是儒学与世界,(2)“学者专家论坛”又分为两场,一是儒家与生命教育,一是儒家与当代性,此论坛是由学者专家引言,再进行全场讨论。第二年因正值教育部通过新制高中《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选课程,故特以“经典与教育”为主轴,故在研习课程设计上,是以儒家经典教育为“体”,多元课程教材为“用”,也设计对此教材被列为必选的问题,举办一场正反意见的论坛。活动课程第一届以台湾的孔庙、书院及祠堂等实地参访,第二届的活动集中于台南府城,让青年儒子沐浴在原台湾首府的文化气氛中,除邀请专家学者讲述儒学经典与教育主题,同时也有操作的礼乐实践课程,期让青年学子在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激盪与辩论中,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感恩心境,找到精神的依托与实践的力量。①
  揆诸台师大的儒学营,有以下几项特色:
  1.师道精神的延续
  台师大校园有一尊朴素的孔子雕像,象征着台师大以“师道”为尊的创校精神,校训“诚政勤朴”以及校徽的六个钟代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神,处处充满儒学风味。台师大向来为台湾师范教育的龙头,培育台湾很多的国、高中老师,故由台师大来举办儒学营特别有其时代意义。
  2.在课堂及孔庙进行简单的敬师礼仪
  如同朱子之路一样,儒学营必要有“礼”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的开始与结束,均有礼敬讲师的简单仪式。同时,在孔庙的参访上,也辅导学生担任司仪,在大成殿上进行简单的敬师礼,先让学员有庄严肃穆之情,再参访孔庙。
  3.借由儒学的演戏活动,活化儒学的情境运用
  学员在几天的营队熏陶之下,各组都需要利用晚上时间,各自设计一个有关儒学主轴的演戏节目,并在离营的当天闭幕式之前演出,为儒学营化画下休止符。戏剧演出的用意,也是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感情,而注入的情节,也要让其溶入一个儒学与生活的情境,加强其对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为几天下来的儒学营做一心得体会的呈现。
  4.注意研究生成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台师大若与朱子之路及台大所举办的儒学营相较,已开始注意带领营队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之培训工作。一个营队是否成功,辅导员的心态与训练均相当重要,也需要让他们清楚营队的核心宗旨与理念。建立辅导员制度与训练,有助于每届举办营队的传承与效率。

附注

①“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第一次筹备会于2008年8月29日借台大校友会馆,选出黄俊杰教授、潘朝阳教授、徐兴庆教授、陈昭瑛教授、杨儒宾教授、朱茂男先生、朱政光先生等七人为筹备委员,并推黄俊杰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次筹备会于9月26日借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会议室确认审定会员资格、协会章程草案、理监事选票格式等事项。本会并在2008年10月12日,借台大校友会馆正式成立,选出刘述先为第一届理事长、黄俊杰当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杨儒宾为第一届常务监事,由张昆将担任第一届秘书长。2011年10月改选,选出华梵大学朱建民校长任二届理事长,潘朝阳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目前会员近100名。 ①参见“2011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手册。 ①参见“2012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经典与教育”研习手册。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昆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