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营在台湾与朱子之路的现代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90
颗粒名称: 儒学营在台湾与朱子之路的现代意义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23
页码: 141-163
摘要: 本文探讨了儒学营在台湾与朱子之路的现代意义。在台湾,以"儒学"为主道的营队除了在过去威权体制时代,有救国团所举办过的活动以外,民主化后似乎匿迹了一段时间。在民主化以前的台湾,由于儒学在官方上的地位,因应"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变化,乃于1967年成立了"国立儒学研究中心",并在1972年成立了"国立儒学研究院",以恢复儒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本文认为,儒学营可以帮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从而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同时,朱子思想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也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儒学 台湾 朱子之路

内容

一、前言
  现在一般我们所说有关寒暑假的营队,大皆有关趣味冒险、知识技能与创新等营队,对道德与心灵方面的成长,则属宗教界专长。而以“儒学”为主道的营队除了在过去威权体制时代,有救国团所举办过的活动以外,民主化后的台湾似乎匿迹了一段时间。另外,在一般大学的社团里,有关儒学的社团除了易学社可沾上一点边以外,有关道德心灵成长的社团也多出自宗教界的附属社团。在民主化以前的台湾,由于儒学在官方上,因应“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变化,乃于1967年成立“中华文化后与运动委员会”以及在各系市纷成立孔庙,此后于1986年教育部透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出版,以陈立夫(1900—2001)所著的《四书道惯》体系作为编纂政治指导原则,成为高中必修课程,儒学作为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因有“党国教育”的护身符,与五四反传统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儒学传统形成对比,但相对而来的是使儒学带有依附在“党国”而成为御用政治工具的问题也随之呈现。①
  相较于官方所推崇的儒学,因战后而流亡到香港、台湾的民间儒家,即被大陆视为港台新儒家的唐君毅(1909—1978)、牟宗三(1909—1995)、徐复观(1904—1982)、钱穆(1895—1990)等人,用其余生致力于讲学,丰富儒学的广度与深度,积极与科学、民主对话,不仅重掘儒学的知识底蕴,也开发儒学的当代新意义。现今台湾的学术界有关儒学的研究者,皆受到这些港台新儒家的熏陶,与本文相关的儒学营活动,其实也与其所训练出来的第一、第二代弟子息息相关。
  本文扣紧自从2008年以来在台湾陆续出现的三个儒学营队,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主办的“朱子之路”已办理五届,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青年学者东亚儒学研究营”已办理三届,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主办的“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已办理两届,由于笔者均亲身参与其中,且涉入颇深,故拟对这些营队的活动做一报导及分析,窥其特色及时代意义,并提出如何永续经营的策略。
  二、儒学营在台湾的契机及其特色
  刘述先教授曾将传统儒学区分为“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及“民间的儒家”。“精神的儒家”指孔孟、程朱、新儒家等大传统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即关注政治、用以治理天下的儒学;“民间的儒家”则采取德化教育,把儒家学说散布到民间去。①基本上,战后至解严以前儒学在台湾的传播,有《孔孟月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作为“政治化的儒家”,带有强烈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也有港台新儒家及《鹅湖》月刊的一批学者在学术上深掘“精神的儒家”之义理儒学,并扮演着“民间的儒家”的推动者,在民间讲学不遗余力。
  自1987年台湾“解严”以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批评者日众,“解严”前即有民间的《鹅湖》学者及徐復观等人批判这种“政治化的儒家”扭曲真正的儒家精神,故呼吁将儒学重新回归到与人的主体性息息相关的道德精神。自1996年起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李明辉和刘述先教授合作主持“儒学思想在现代东亚的状况与发展”的三年研究计画,开启了有关儒学在东亚国家的新视野。两年后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及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多项研究计画也多注目於“东亚儒学”课题,且提出庞大研究计画,开启此一领域的研究风潮,是国内近十年来推动“东亚儒学”研究的黄金时期,成果斐然。2012年更直接推出“东亚儒学研究计画”,为期五年,将来研究成果可期。儒学营在台湾近几年的发展,亦可说是前述这股学术风潮的带动而形成。以下依时间顺序,先说明朱子之路,其次台湾大学,再次台湾师范大学的儒学营的举办契机及其特色。
  (一)朱子之路与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
  朱子之路自2008年暑假开始,由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发起,结合既是朱氏宗亲也是成功企业家的朱茂男董事长,最初规模不到20人,台湾老师还比学生多,并且走的路线是由金门的浯江书院而厦门,再经福州、尤溪、建瓯、南平、政和、建阳、武夷山。本次活动也是开启朱氏宗亲与学术界合作的契机,当年10月遂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的成立,此协会成员也是朱氏宗亲与学术界成员结合的民间组织。①①该会有三大任务:
  1.邀请国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举办朱子学术研讨会。
  2.邀请海内外朱子学专家学者及传承朱子学社会人士举办朱子学论坛。
  3.推动弘扬朱子儒学精神之活动以启人心,建设崇尚伦理祥和之社会。
  此会成立之后,成为历年推动朱子之路的主力,并结合大陆朱氏宗亲及相关学术界,规模也愈来愈大,迄今已达五届。参与的师生已近160人,但动员大陆福建官方与民间的资源而配合此项活动,则难以估算。兹将历届的规模与成员人数、路线列表如下:
  根据以上整理的简表,可窥从最初仅由台湾师生组成,且人数、学校很少的情况下,到以后四届规模愈来愈趋稳定,形成两岸共同参与,甚至历届都有外国师生参与,其中不乏知名学者 (如田浩教授),师生学员固定50人上下,真正走出了一条朱子 之路。以下稍述朱子之路的特色:
  1.两岸研究生朱子学论坛
  营队不是只有动态的史迹参访,尚安排半天到一天以朱子学为主题的两岸研究生论坛,由老师或研究生点评。经过这样的发表与点评,学员对朱子的学术、文化与传播有更深切地体认,也增加彼此之间学术专业的了解,对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了解相当重要。笔者记得还有一届在朱陆之辩的鹅湖书院举办研究生论坛,学员都兴奋与激动不已,仿佛可以感受到朱陆当年论辩的气氛。
  2.注意儒学仪式在营队的重要性
  朱子之路的最高潮是参访朱熹墓园,朱氏宗亲朱茂男先生及团长杨儒宾教授,代表全体宗亲及学员行简单的三献礼、颂祝词,另朱熹母亲的祝夫人墓也一样行祭礼、颂祝词。此外,从第二届开始,即注意到应有隆重的“始业式”,故每届均设计简单隆重的“始业式之授旗仪式”,以敬师礼为主轴,笔者记得第三届的朱子之路的始业式地点在朱熹讲学过的武夷书院,配合着古典音乐的韵律,不仅当地官员,连游客也都印象深刻,甚至学员也有受感动而颤抖不已。在那一幕,参与者似都感受到“礼失而重现”的悸动。
  3.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的互相合作
  五届的朱子之路活动,每一届都是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同时并进”,宗亲组织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台湾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世界朱氏联合会”等三个组织,他们负责整个活动的经济支援与联系工作;学术组织有“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等组织负责两岸研究生论坛的学术活动。宗亲活动与学术团体互相配合,创造双赢,如果只有朱氏宗亲的活动,开不出朱子理学的普世性价值意义;反之,如果只有学术性的朱子学活动,也容易把朱子学学术化,丧失朱子学的实践性。用朱子的“理气”关系来说,宗亲活动与学术活动应该处于“不即不离”的关系。笔者记得2006年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研讨会中,一位知名的日本学者子安宣邦教授即表达,在日本没有这种姓氏宗亲的联谊活动,更不用说朱氏宗亲有世界性的联合组织。我们再把朱氏宗亲放大格局来看,即使在全世界也找不到像中国这样具有跨国界而以姓氏宗亲为主的世界性组织。但是,朱氏宗亲比其他宗亲能够成为世界性组织,或者朱氏宗亲的世界性组织要发展得可长可久,绝对不是靠宗亲力量与活动而已,而是靠朱子学术精神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意义。因此,学术活动与宗亲活动必须要“同时并进”,合则两利,离则可惜。
  4.武夷山朱子学校的特色
  行程中有一站会到朱子的出生地武夷山市五夫镇的紫阳楼,学员往往在八百年朱熹亲植的樟树低迴而不忍离去。紫阳楼附近有一所朱子小学,是在2003年因朱氏宗亲及各地捐助,于2008年小学部与五夫中学合并正式成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也成为学员与小学生互动的欢乐之地。朱子学校每年为了欢迎朱子之路的营队,学校指导学生制作与朱熹相关的海报且公开张贴,并且为我们朗读《朱子家训》。校园到处皆是有关朱子的诗句,朱子的故事、朱子的教材、漫画,还有朱子的影集,道道地地是个朱子味十足的学校。第三届的朱子之路更举行了植树纪念,成为每年观看此树的成长,也代表朱子之路的成长。
  五届的朱子之路,已经在两岸建立起互相合作的模式,从“无”到“有”,渐渐走出一条鲜明之路,由此活动而带动起大陆福建当局成立了“朱子学会”(厦门大学校长为会长)、“中华朱子学会”(陈来教授任会长)等。另外,朱子墓园的重建计划、建阳书院的改建、甚至有朱熹的纪念邮票、朱子文化节的结合……结合观光与学术、宗亲的力量,创出福建自己的文化品牌,未来在东亚由以上的课表约可略窥其“东亚儒学”的特色,区域范围包括台湾省及越南、韩国与日本等国,议题包括东亚的朱子学、阳明学、遗民儒学、边缘儒学与非汉儒学,也有涉及工夫论与犹太宗教的比较以及东亚儒学的方法论之开发。为了培育青年学者研究东亚儒学,故课程之中也赠送相关研究“东亚儒学”专书,而在动态课程除有参访孔庙外,另安排参访台大总图书馆1F东亚经典文化资料区的“东亚儒学”研究丛书。台大的这套丛书,对于海外特别是大陆学员印象特别深刻,而这套丛书也是累积多年人力与经费陆续搜集而成,成为东亚儒学研究的重镇。
  另外,此课程特别之处尚有民间企业人士朱氏宗亲的代表朱茂男会长,将其历年来推动朱子之路的实践成果,也介绍给学员广知,使学员了解朱子之路成为两岸民间与学术合作交流的特色,也让两个儒学营有互为宣传与合作的作用。
  (三)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台湾师范大学,2届)
  “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由台湾师范大学自2011年陆续在台湾举办两届,实则前身是由《鹅湖》团体在文化大学已经举办两届,只是不以“东亚”为名,成员多数是大陆学员。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潘朝阳院长因与《鹅湖》有深厚的关系,故自2011年将其移师到师范大学传承并扩大举办,赞助的单位之一也有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长期以来也是《鹅湖》的赞助机构,目前第三届也正招募及筹备中。
  相较于台湾大学的儒学营活动,台师大的儒学营以《鹅湖》为主力,动静态的课程各半,静态课程以儒学大师演讲为主轴;动态课程方面,两届下来有参访新竹宗祠、彰化和美道东书院、鹿港文开书院、彰化孔庙、台中中台禅寺、台南孔庙、台南民间寺庙等,透过学员亲身造访儒学古迹,特别是大陆学员,往往从中感受到台湾在保存古迹与文化方面,相当精致与用心。至于为何锁定青年的儒学营,在其举办缘起中如是说:“如同一个广阔深邃的茂密森林,是其无限量的巨树共同组成,而这无量巨树则都是从树种及其幼芽经历长久生长之年岁而形成;儒家之道的振兴和发扬之担保,不在老儒硕学之肩上,而应该是在广大的青年儒子的年轻丰沛力的生命中,因为青年儒子才是从儒家之种子萌动而出的幼芽。而这颗种子以及其幼芽是需要栽培浇灌护育的。此即是东亚儒家青年论坛暨研习营所以筹划兴办的理由。”①兹将两届的学员人数、参与师生学校及参访路线,列表如下。
  以上两届的儒学营,第一年以“儒家论坛”形式为之,区分为(1)“儒家经典”:即四书、易、礼等先秦古典以及宋明儒学如朱子学和阳明学;(2)“儒学与当代”:如全球化、环境生态、全球宗教伦理等。论坛的内容,区分为(1)“青年儒家论坛”,又分为两场,一是儒学与东亚,一是儒学与世界,(2)“学者专家论坛”又分为两场,一是儒家与生命教育,一是儒家与当代性,此论坛是由学者专家引言,再进行全场讨论。第二年因正值教育部通过新制高中《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选课程,故特以“经典与教育”为主轴,故在研习课程设计上,是以儒家经典教育为“体”,多元课程教材为“用”,也设计对此教材被列为必选的问题,举办一场正反意见的论坛。活动课程第一届以台湾的孔庙、书院及祠堂等实地参访,第二届的活动集中于台南府城,让青年儒子沐浴在原台湾首府的文化气氛中,除邀请专家学者讲述儒学经典与教育主题,同时也有操作的礼乐实践课程,期让青年学子在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激盪与辩论中,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感恩心境,找到精神的依托与实践的力量。①
  揆诸台师大的儒学营,有以下几项特色:
  1.师道精神的延续
  台师大校园有一尊朴素的孔子雕像,象征着台师大以“师道”为尊的创校精神,校训“诚政勤朴”以及校徽的六个钟代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神,处处充满儒学风味。台师大向来为台湾师范教育的龙头,培育台湾很多的国、高中老师,故由台师大来举办儒学营特别有其时代意义。2.在课堂及孔庙进行简单的敬师礼仪如同朱子之路一样,儒学营必要有“礼”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的开始与结束,均有礼敬讲师的简单仪式。同时,在孔庙的参访上,也辅导学生担任司仪,在大成殿上进行简单的敬师礼,先让学员有庄严肃穆之情,再参访孔庙。
  3.借由儒学的演戏活动,活化儒学的情境运用
  学员在几天的营队熏陶之下,各组都需要利用晚上时间,各自设计一个有关儒学主轴的演戏节目,并在离营的当天闭幕式之前演出,为儒学营化画下休止符。戏剧演出的用意,也是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感情,而注入的情节,也要让其溶入一个儒学与生活的情境,加强其对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为几天下来的儒学营做一心得体会的呈现。
  4.注意研究生成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台师大若与朱子之路及台大所举办的儒学营相较,已开始注意带领营队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之培训工作。一个营队是否成功,辅导员的心态与训练均相当重要,也需要让他们清楚营队的核心宗旨与理念。建立辅导员制度与训练,有助于每届举办营队的传承与效率。
  三、儒学营在台湾的优势及其永续经营的问题
  从以上大致简介三个儒学营在台湾的举办缘起与特色,若与大陆的儒学活动相较,约略可窥儒学营在台湾的以下优势:
  1.三个营队的核心负责人或组织有其高度的重叠性
  主其事者多为台湾大学、台湾师大及清华大学的老师,或可分进,或可合击,在整合上与学术上的带领是相当具有号召力及
  说服力,也容易吸引优秀的青年儒学研究人才投入。
  2.另一项优势是,台湾本身软实力的文化深深吸引大陆及海外华侨,且儒学营比较没有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
  在台湾举办儒学营,论历史古迹,没有大陆千年之久;论山河大地,没有大陆气派壮丽的锦绣山河;论孔庙,也无如大陆广袤的腹地与雄伟的大成殿。但台湾没有经历过“文革”,保留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并受过日本统治50年,战后复有美国文化的渗入,展现出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且能包容各国文化的多元民主的文化特色。因此,这样的中华文化特色是所有参加的大陆学员最直接且最强烈的感受。职是之故,在台湾办理儒学营与大陆办理儒学营最大的差别在于,让学员体认儒学在民间社会中,儒学在人伦日用的生活中,儒学精神在每个台湾人的言行举止中。职是之故,在台湾办理儒学营,着重的是文化的“软实力”。
  3.儒学营也结合民间组织,特别是朱氏宗亲的力量,得到部分经费的支援,解决部分经费筹措的问题
  4.儒学营在台湾所强调的“东亚性”之优势:这是指儒学营关注的区域与课题,并不以中国为满足,在学术上也特关注东亚区域的儒学发展与传播
  其中第四点因比较带有学术性,也较少为人理解,故以下说明之。
  儒学营的“东亚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是一个偶尔使用的名词,更不会只是地理名词而已,而是背后已尝试理论的探索。笔者曾在2011年一个暑假,参与过三个有关“东亚儒学”的会议或营队,其一是台大举办的“第一届青年学者东亚儒学研习营”(8月18—24日),其二是师大举办的“2011年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8月1—6日),其三是中央大学举办的“东亚儒学的当代诠释”(8月5—7日),显见“东亚儒学”的议题在台湾已成一股气候,也让参与学员,特别是大陆学员思考“儒学”课题时,不会仅局限于“一国中心”的思维,而有宏观的“东亚”视野。
  但这样的“东亚儒学”有其背景成熟的因素,系自1998年起由台湾大学所推动的《中国文化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1998—2000)、《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2000—2004),复于2002年特成立“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并在2006年开始由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推行“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结合校内外、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进行研究,迄今已超过十年,经其努力,已累积丰硕之成果,陆续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印行,共出版专书百部以上,依性质分为《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东亚文明研究资料丛刊》《东亚文明研究书目丛刊》《东亚儒学研究丛书》等四大系列。此项有关“东亚儒学”的研究计画,根据其目标,主要系“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东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显然以“东亚区域”、“儒家经典”、“东亚文化”三大主轴为研究核心,故多有“东亚儒学”的研究成果。2012年黄俊杰教授更在台湾大学推动的“东亚儒学研究计划”,为期五年,强调“东亚儒学”并不是(或不只是)东亚地域儒学传统的机械性组合而已。“东亚儒学”之发展既展现“发展的连续性”,又呈现“思想结构的类似性”;“东亚儒学”一方面有想超越旧“汉学”之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挣脱“国家中心主义”的传统研究格局。①显然,“东亚儒学”的提法,企图为儒学的研究与推广展开新格局、新视野,故近几年“东亚儒学营”在台湾的推动与发展,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形成的实践营队。
  由此,我们再细探“东亚儒学”此一课题研究与推广,由台湾学界推动与流行的特殊意义。台湾虽属地理边陲,但受儒学文化的熏陶,比韩、日、越更为密切。在中国,也许因为历史上的文化、军事与朝贡的巨大存在,往往以自国为中心,比较无法持平地从“东亚”出发思考问题,出现“太不东亚”的现象;在日本,也因近代“大东亚共荣圈”对东亚各国的伤害,曾经出现过殖民帝国目的的“太过东亚”之现象,“东亚”的思考课题曾经因为忌讳或敏感的关系而在战后消失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直到1990年因“东亚共同体”的经济议题,“亚细亚”或“东亚”才又成为热门讨论的话题。韩国在历史上没有在军事或经济上主导过“东亚”,但自从东盟(ASEAN)成立以后,历任总统从经济、国防、韩美同盟的基础上,积极讨论“东北亚统合”、“东北亚多边主义”课题。我们如果把台湾省目前所发展的“东亚儒学”研究现象放置在中日韩在历史上出现的“东亚论”的不平衡现象来看的话,也许就会看出它的意义。首先,在地理边陲的台湾谈“东亚儒学”,比较不会有“中国中心论”的疑虑;其次,“东亚儒学”的提法既重普遍的课题,也强调特殊的面向,在“存异求同”的方法论上,追求多元共存、共享、共欣赏的依存关系。再者,“东亚儒学”着重儒学在长远文化上的彼此共通交流、经典思想沟通、民间友朋之心灵交流……而不是基于现实短期利益的经济、军事、政治、民族的东亚利益结盟关系,就此而言,更凸显其深刻的意义。
  以上是稍述三个儒学营在台湾主办的优势,但实施至今,不免也存在着如何永续经营的问题。毫无疑问,儒学营对传播儒学种子,促进祥和的社会、两岸和平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在教育现场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有其正向的功能。但儒学营若只举办一两次,就戛然终止,则成效有限,播下的种子无法发芽长大。因此,如果是这样有意义的儒学营队,必要思考如何让其可长可久地继续承办下去,光靠少数人的力量及单一的经费支援是无法达到的。任何一项活动,必要解决“人”与“钱”的问题,目前三个营队还是以“且战且走”的方式经营着,靠的是有共通理念的一群人的心力及事业经营有成的朱茂男董事长之捐款,才成就这样的营队。因此,“钱”与“人才”的问题是最大需要克服的问题,以下提出浅见的几项策略,提供参考。
  1.推动认同儒学理念的企业家共同举办“儒学企业营”,号召企业人士积极参与,推广“儒商”之管理与价值理念。
  事实上,喜欢儒学而以儒学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而成功的企业家相当多,从明末的徽商到现代的企业家所在多有。有日本实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1840—1931)特有《论语与算盘》一书,书中即说:“我把《论语》当作商业上的圣经,在经营事业时一步也不敢逾越孔子之道。而我对企业经营的理念是:与其让一个个人受益,不如让社会多数人蒙惠,为达此目标,我应该竭尽心力,把企业办得很巩固,使事业发达,生意繁荣。”①日本企业界普遍重视《论语》的现象,已成为一种企业文化。②又如台湾王品的创办人戴胜益自称“半部论语创王品”,而说:“《论语》不仅仅影响了我的个人,更让我建立了王品的企业版图,也塑造了特有的企业文化。”目前企业界及民间人士也多少都有类似的活动,例如朱氏文教基金会在2011年10月也在台湾举办过“儒商论坛”,而最有名的则是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先生的“王道薪传班”,企图改变昔日在资本主义下的“霸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强化“王道”管理模式,借着改变企业领导人,从而也改变企业员工,如此同心圆地扩推到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①当今台湾其实并不缺乏儒商,只是缺乏一个整合性的平台,将来儒学营或可设计精致的课程来推动“儒学企业营”,若能由儒学大师与经营有成的企业家现身说法,以营队的方式经营之,庶几可更获得更广泛的民间支持力量。
  2.在大学中积极推动儒学性的社团,吸取老师与青年认同儒学价值理念,为儒学营活动的储备人才。
  在三次的儒学营队中,笔者深切体认到辅导员的缺乏,且缺乏一套训练的理念,毕竟儒学营队亲自与学员互动者是辅导员,他们有善尽照顾与增加互动之责。由于儒学营与一般以趣味、技能为主的营队不同,故必要思考的是一个“儒学营辅导员”需要什么样的心态来担任,将其参加营队的宗旨在行前必须塑造,令其知道这项为儒学播种的工作相当有意义,是个可长可久的事业,目前这样的辅导员训练较为缺乏,同时辅导老师也都是以义工的形式参加,担任辅导老师是由台湾师大的国文系、东亚系为主之老师,人员显得相当不足,需要更多人力支援与投入。笔者认为,最快的储备人才莫过于在大学里推动儒学性的社团,研读儒学重要作品,编制相关教材,训练种子教师,并结合实际的营队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毕业后也都可继续投入与回馈。

附注

①张昆将,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 ①例如代表性的刊物即是《孔孟月刊》,于1962年9月创刊。黄俊杰教授曾撰《战后台湾文化中儒学的保守思想倾向》一文分析《《孔孟月刊》及《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官方儒学”,基本上发挥保卫国民党政治体制的作用,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指的是它们歌颂当权政治人物、拒斥政治体制的改革等。收录氏著:《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6—266页。 ①刘述先编:《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1997年版,导言,第1页。 ①“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第一次筹备会于2008年8月29日借台大校友会馆,选出黄俊杰教授、潘朝阳教授、徐兴庆教授、陈昭瑛教授、杨儒宾教授、朱茂男先生、朱政光先生等七人为筹备委员,并推黄俊杰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次筹备会于9月26日借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会议室确认审定会员资格、协会章程草案、理监事选票格式等事项。本会并在2008年10月12日,借台大校友会馆正式成立,选出刘述先为第一届理事长、黄俊杰当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杨儒宾为第一届常务监事,由张昆将担任第一届秘书长。2011年10月改选,选出华梵大学朱建民校长任二届理事长,潘朝阳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目前会员近100名。 ①参见“2011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手册。 ①参见“2012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经典与教育”研习手册。 ①参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儒学”研究计划书,网址http:∥www.eastasia.ntu.edu.tw/chinese/01.htm①涩泽荣一原著,洪墩谟译:《论语与算盘》,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版,第177页。 ②即使在今日,日本的企业者依然衷情《论语》,如和民集团创办人渡边美树出版《使う!论语》即说:“我经常将《论语》放在车上、床边,只要一有空就拿起来反复阅读。”(前引刘宗德译《读论语有什么用?》),第18页。渡边氏又说在其公司的工作手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恕”,他阐发说:“我认为,服务业最重要的,《论语》已经说得很明白,就一个‘恕’字。”并如此定义:“所谓的‘恕’,简单来说,就是要有一颗给人温暖的心,懂得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具体来说,就是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成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同上,第69—71页。 ①关于“王道薪传班”的成立理念如下:致力提供独一无二的策略思维、实用知识与第一手经验培训高阶主管的方案,协助企业成为顶尖且独特的全球华人标杆企业。“王道薪传班”的成立,乃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与高阶主管,有能力面对21世纪全球整合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一个平台,使参与者有机会相互学习、合作,并发展实质的网络关系。这个班将致力促进华人与西方企业及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满足华人与西方参与者的共同及个别需要。……“王道”是新时代领导人需要的世界观。所谓“内圣外王”,有霸气但不强制(重视一统、以德服人),与压迫性的霸道思维(重视统一,以力服人)相对应。拥有王道的个人、企业与组织将可以持续兴盛。相关资讯,网址如下:http:∥www.wangdaomp.org/wangdaomp/portal/about/index.aspx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昆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