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期闽中理学形成的三个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64
颗粒名称: 一 早期闽中理学形成的三个阶段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早期闽中理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唐朝中后期,闽中儒学开始萌芽,韩愈等人推动儒学复兴,欧阳詹和林蕴等学者倡导儒家道统。其次是北宋初期,范仲淹等人在庆历新政的背景下推动儒学运动,早期闽中理学开始酝酿。最后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理学在北方形成后,杨时、游酢等闽中学者北上传播理学,形成了闽中的理学思潮,并培养了朱熹闽学的基础。早期闽中理学的出现为后来的闽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哲学史

内容

福建古时称之为闽中,地处祖国东南,远离中原政治与文化中心,一直是文化学术的蛮荒之地。然而,汉以后,由于中原战乱,大量中州人士入闽,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使十分落后的闽中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特别是中唐以降,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闽中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为早期闽中理学的出现带来了历史机遇。早期闽中理学的形成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一)唐朝中后期早期闽中理学的发端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暴露出盛行一时的佛教和道教的软弱无力。它表明佛道思想并非是封建统治的最合理的统治思想。于是,当时一批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为唐王朝寻求更有力的精神武器时,打出了复兴儒学的旗帜,力图恢复儒家在思想领域中的正统地位。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卫道者认为,佛教让人们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教的教义和它的僧侣实践违背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纲常伦理,因此任其发展就会破坏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使社会无法维持。所以,韩愈推出《大学》,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打击和压制标举出世主义的佛教。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儒学影响,开始了儒学复兴运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早期闽中理学开始萌芽。
  与韩愈同登“龙虎榜”(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进士的闽中晋江人欧阳詹(字行周),不仅与韩愈情同手足,而且志同道合。他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周公孔子为楷模,差不多同时提出了儒家道统。欧阳詹在闽中写给韩愈的诗中曾公开声明自
  己与韩愈一样,是“志在周孔堂,道适尧舜门”①。清人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中说:“闽中儒学开先始于唐欧阳四门。”②而与欧阳詹同时的闽中莆田人林蕴(字复梦,唐德宗贞元四年进士)亦与韩愈、欧阳詹一起提倡儒家道统,反对佛教。欧阳詹和林蕴为代表的理学(道学)思想的出现,说明早在唐朝中后期,闽中就有了理学的端倪。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闽中理学形成伊始,就代表了传统儒家思想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北宋初早期闽中理学的开创
  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推行倚文重儒,崇信佛道的三教兼容并用的方针,使得宋初仍然继续保持着多元文化的格局,这对于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统治方式的实行,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立所造成的“学术不一”的状况,已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重新建立一种适应于宋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的统一的思想,“一道德”③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时,以“庆历新政”为背景的儒学运动,在社会改革家范仲淹的倡导下,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从经济、政治、教育、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掀起了一股改革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理论指导而成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则通过全面研究和发挥儒家经典,进而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各自提出了具有理学特色的学说,从而揭开了理学的序幕。北宋初年的这一儒学运动,松动了思想界的重重大山,造成了秦汉以来中国学术史上罕见的活跃气氛。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早期闽中理学得以酝酿成长起来。入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闽中与外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闽中的刘彝、游烈、徐唐俱、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与胡瑗、孙復、石介三先生在朝廷往来,共同倡导理学,后来又倡道于闽中。他们提倡儒家道统,宣扬知天尽性之说,讲《中庸》明经笃行,是早期闽中理学的开创者。全祖望曾说:“安定(胡瑗)、泰山(孙復)并起之时,闽中四先生亦讲学海上,其所得虽未能底于粹深,然而略见大体矣。”①又说,“闽海古灵先生于安定稍后,其孜孜讲通,则与之相垺。安定之门,先后至一千七百余弟子,泰山弗逮也,而古灵亦过千人。”②李清馥说:“宋初所谓‘海滨四先生’与安定、泰山、组徕(石介)同时,其学已有近里之功,彼时未孚也。”③这里所说的“海滨四先生”,就是指闽中的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四先生。
  (三)北宋末南宋初早期闽中理学的形成
  到了北宋中期,理学思潮终于取代佛教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这时,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等一批理学家相继而起,开始了对儒学的再创造活动。他们以儒家的六经,特别是《周易》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著作为根据,以此批判佛道,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所谓的“天地万物之源”、“道德性命之源”以及“天人之际”等哲学基本问题。他们都各自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各种学派,掀起了理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早期闽中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理学在北方形成后,闽中的杨时、游酢和胡安国等一批学者纷纷北上,拜程颢、程颐、张载为师,以传播理学为己任。他们学成“载道南归”①后,在闽中续传“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清人蒋垣说:“周敦颐理学之教得二程而益盛。闽福清王蘋,将乐杨时,沙县陈渊、陈瓘,崇安游酢皆从二程受业。濂、洛之教入闽,由此而盛。”②当时,闽中不但出现了像杨时、胡安国等一批重要的理学家,而且形成了诸如道南龟山学派、武夷学派、艾轩学派等理学学派。他们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论、相互启发,思想异常活跃,开辟了早期闽中理学的新时代。应该指出,正是由于闽中一批推崇理学的学者,将北宋中期在北方形成的理学移植到南方,才可能有后来朱熹闽学的创立。如果没有早期闽中理学的出现,没有杨时、游酢、胡安国等一批闽中学者续传濂学、洛学、关学等,奠定理学闽化的基础,那朱熹闽学的出现应该是没有前提的,也就是没有可能的。

附注

①《欧阳行周集·李贻孙序》。 ②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首《原序》。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四。 ①《古灵四先生学案》,《宋元学案》卷五。 ②《古灵四先生学案》,《宋元学案》卷五。 ③《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 ①《杨时传》,《宋史》卷四二八。 ②《八闽理学源流》卷一。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品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