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31
颗粒名称: 一、中国古代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这段内容描述了朱子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受到的推崇。朱子学被视为孔子之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南宋、元、明、清等朝代受到高度重视,被尊为儒学的重要代表。朱子的著作被列为国学,其制定的教育规则也被遵行。朝廷先后颁发各种朱子相关的文件,如《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制》、《白鹿洞书院揭示》等。朱子学在明代被定为朝廷取士之书,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清代也延续了对朱子的尊崇,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和评价,如“学达性天”匾额和《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总之,这段内容展示了朱子学在古代中国的显赫地位,以及朝廷和社会对朱子学的推崇和继承。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古代

内容

南宋嘉定二年(1209),朝廷赐旨朱子曰“文”,尊为朱文公。宋理宗皇帝在宝庆三年(1227)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制》中说,程朱道学“有补于治道”“历万世而无弊”。
  南宋嘉定五年(1212),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发太学遵行。
  南宋咸淳五年(1269),度宗皇帝赐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朱氏故居为“文公阙里”,与“孔子阙里”并立。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基本上是祖述朱子,他对朱子极为推崇,尊之为“百代宗师”,并自谓对朱学“尝私涉而有所得”。
  元至正元年(1335),惠宗皇帝修建朱子文庙。从此以后,朱子也像孔子一样受到人们的顶礼朝拜。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推崇朱子学,朝廷以朱子传注为宗取士。
  永乐十三年(1415),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定为明代科举取士之书。
  景泰六年(1455)和嘉靖二年(1523),明朝廷先后赐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婺源的朱子后裔为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同时推行祭朱制度,与祭孔一样,每年春秋二祭。
  明代著名学者戴铣在《优崇儒先祠嗣疏》中说:“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子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亲书“学达性天”匾额赐武夷山紫阳书院(今福建武夷山市景区武夷精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皇帝下诏朱子配祀孔庙“十二哲”之列,朱子牌位进入大成殿;同年,康熙下诏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颁行全国。康熙亲自作序,称朱子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评朱子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李光地对朱子的评价:“周、程、张、邵,不得朱子,恐不能如此烜赫。”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