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16
颗粒名称: 政和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127-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森是朱子的祖父,他非常重视教育,在政和县任职期间创建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邀请饱学之士来此教育子弟,引导乡民明白读书向善的重要性。其中,星溪书院是朱松教育政和学子的重要场所,后来在元代被立碑纪念,成为政和文教中心。朱子在政和期间跟随父亲朱松在星溪书院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在云根书院继续学习。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政和县

内容

朱森墓
  重点讲解朱森家教思想
  政和县原名关隶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关隶县改名为政和县,县名正是北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1118),朱松到政和担任县尉,“同上舍出身,为政和尉”。他赴任时,带着妻子祝五娘、父亲朱森、母亲程五娘、二弟朱槔、三弟朱柽,还有两个妹妹一家八口来到政和。
  这座墓就是朱松父亲、朱子的祖父——朱森墓,位于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护国寺西侧,墓坐西北朝东南,砖石结构,鹅卵石砌就,墓坪有两级,凤字形。现存墓碑为明成化十五年(1476),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所立。201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朱森墓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退林。朱森的父亲朱绚、祖父朱振、曾祖朱甫都没有仕宦的经历,但朱家始终以忠孝和友、读书明理为本。
  朱森因家族世代文化积淀而有着强烈复兴家族的愿望。他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意思就是朱家以儒学为业,五世积德,后世子孙一定会彰显的。
  朱森培养后代的观念非常独特。对于钱财,他毫不看重。他说:“外物浮云尔,无庸有为也,使子贤,虽不荣,于我足;不然,适重为后日骄纵之资尔。”他认为,财物就是浮云,不要刻意去追求,假如儿子有德有才,就算不显耀,对我来说也很满足;如果儿子无才无德,那我积累的财物就恰好成为他日后骄横放纵的资本。
  宣和七年(1125),朱森病逝,人们常说“落叶归根”,朱松理应把父亲归葬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时值方腊农民起义,江浙一带很多城镇都成了废墟。朱家在婺源的田产已经抵押,战乱更使得归葬的路途有兵祸的凶险,所谓“时因睦寇战乱道梗”,婺源是回不了。朱松就把父亲安葬在东瞿乡感化里四都桂林坊护国寺西庑,即今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护国寺西侧。
  小资料
  赞誉朱森的诗句
  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按察司佥事周孟中和政和名士吴宪言、王窗等人在护国寺左侧建启贤祠。周孟中题诗一首:“晦翁续道脉,千古扶常纲。就知本厥祖,源深而流长。饮水必思源,培根乃荫芳。吾徒食其利,面忍恝然忘。莽莽护国寺,孤坟荒草乡。慷慨王氏子,仗义立祠堂。庶几晦翁心,泉下亦孔康。作诗抪厥美,永远垂辉光。”朱森的八世孙朱坻作《谒墓诗》:“郁郁佳城二百年,一番瞻拜一潸然。种松来借僧家路,荐藻犹收县尉田。春水池塘添骤雨,夕阳岩树抹横烟。芒鞋竹杖无人识,深愧弦歌失旧传。”
  星溪书院
  重点讲解朱松在政和的教化功绩
  星溪书院,在政和县七星溪桥南的正拜山下,为朱松创建。
  星溪,即七星溪,发源于铜盘山,流经政和县城,与浴龙溪、东平溪汇合后流入建瓯的东溪。
  朱松创建“星溪书院”,有《题星溪书院》诗为证:“正拜山前结草庐,春来问子意何如。邻家借的宽闲地,整顿蓑衣剩种蔬。”政和人吴球也留有《星溪书院作》诗:“茅斋雨过竹鸡啼,溪水涵空树影低。爱煞夜廓风色静,澄潭冷浸碧玻璃。”朱松在此邀集饱学之士雅集论道,延请乡儒名师教育子弟。由此,政和学风大盛,星溪书院成为政和文教中心。
  朱松曾写道:“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只要工作一结束,他就在书院讲学,教育政和学子,积极引导乡民明白读书向善的重要性,一心向学。大家称朱松既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又是老百姓的老师。“既民之父母,又民之师保也。”随着书院文教日盛,声名远播,江西婺源名士俞靖也来到星溪,投缘的士人有十位,称“星溪十友”,一起切磋学问。
  元至正年间(1341—1368),政和百姓感念朱松当年的民生政绩、德治教化,在星溪书院为他立碑,称为“韦斋祠”,每年举行春秋两祭。
  朱子至七岁时,跟随父母到政和为逝世的祖母程夫人守丧。寓居星溪书院期间,父亲朱松亲自为其进行启蒙教育。
  小资料
  笔力扛鼎
  俞靖自政和回婺源时,把朱子练笔的诗文也带了些回去。婺源的董颖看了后,大为称赏说:“共叹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意思是韦斋先生朱松虽已老了,但他的儿子文笔高超,脱颖而出,后生可畏。朱子中进士的第二年回婺源扫墓,专程拜访了“星溪十友”的俞靖。俞靖隐居山间,过着隐士生活。朱子去拜见时,正值冬雪天气,寒风呼啸,俞靖端坐静思。二人相聚后,朱子留下了一首诗《谒表伯余宋祐》:“江上雪意满,风吹竹林平。先生但坚坐,稚子开柴荆。”
  云根书院
  重点讲解书院对政和的意义
  政和因熊山而名熊城,朱松创办的云根书院就建在县治北边的黄熊山麓。据《福建通志》记载:“政和县黄熊山,在县治北,县主山也。相传山上尝有熊见,故名。又山形如旗,亦名文旗。上有白云精舍;有云根书院,宋朱松讲学处也。”
  现重修的云根书院坐落在飞凤山,于2006年竣工。书院整体规模恢宏,仿宋代风格建筑,既体现理学文化,又格调高雅,古色古香,风貌独特。
  书院的标识是高高矗立的牌坊。书院内建筑主体有朱子阁、先贤祠、天光云影楼、碑廊以及朱子雕像、朱子母亲祝夫人像等,院内亭阁游廊、小桥流水和院外青山绿水相互映衬。《重建云根书院记》记载了朱子的家史及其一家三代在政和创办书院,延师讲学,施教于民,开政和文化教育之先河的事迹。此外,碑栏上数十首古今名士的诗赋更是风采熠熠。最高处为朱子阁,阁内陈列着朱子、朱子之父朱松、朱子祖父朱森的石刻影雕。
  云根书院成为政和县承载千年文脉底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2015年经政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云根书院列为政和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小资料
  朱松的婺源田产
  朱松赴任政和县尉不仅是一次仕宦,更是一次举家南迁。到政和前,朱松与父亲商量一家八口的迁徙费用及至政和后的住所问题。最后父子商定,将家中的一百亩田产典当出去。后来,婺源的张敦颐用十年的时间为朱松赎回田产。朱子回婺源祭扫祖坟时,将田产转赠给朱氏家族,作为祭扫祖坟的祭田使用。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