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平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07
颗粒名称: 李延平祠
其他题名: 重点讲解李侗思想及对朱子的影响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儒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朱子的老师,也是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樟岚村人。李侗从小学习儒学,后来拜罗从彦为师,开始了他求学问道的人生旅程。李侗是一位传续儒学道统,为程朱理学体系建构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他教育出的学生朱子成为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朱子对李侗的教诲心怀感激。除了在儒学方面的成就,李侗还参与了当地的公益事业,比如劝禁溺婴等。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李延平祠

内容

在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徐洋这座美丽的乡村里有一处历史遗迹,是南平市重要的朱子文化遗存——李延平祠,又称“李氏宗祠”。李延平即李侗,后人尊称延平先生。这座祠堂始建于宋代,清康熙年间重建。目前,祠堂总面积有301.91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是大门、天井、正厅。正厅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有前廊。祠堂大厅柱联“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三家”,说的是李侗传承的是孔孟儒家道统,而他是继杨时、罗从彦之后,将儒家道统带入福建的第三人。祠堂内有两块石碑,分别是明代费宏与清代于辰撰写的《新建李延平先生祠记》与《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内容记载了延平先生的功绩,还记录了一些祠堂修建的历史信息。李延平祠是延平区仅存的一处清代李氏宗祠,清康熙皇帝曾经御笔亲题匾额“静中气象”,这块匾额现藏于南平市博物馆。2000年经延平区人民政府批准,李延平祠列为延平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写道:“故有龟山(杨时)不可无延平,有豫章(罗从彦)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先生非特一郡之延平,实全闽之延平,非特全闽之延平,实濂、洛、关之延平,且非特濂、洛、关之延平,而实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延平,天下万世之延平。”这段话气势磅礴,给予延平先生李侗极高的历史地位:没有李侗也就没有朱子的成就,道统和天下都不能没有李侗。
  李侗最突出的贡献是区分了儒学与佛学的思想界限。
  一是“理一分殊”。在理学中,“理”是万物的本源,这个“理”指的是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与准则,因此它是一个普遍之理、一般之理。但在这广阔无边的世界上,“理”的表现方式却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映照在江河湖海中却有千千万万个月亮,这些月亮虽不尽相同,但都源于天上的那个月亮,即“月印万川”,这是“理一分殊”形象上的描述。在这其中,“分殊”的道理是最难的,因为“理”在各个事物中的表现不同,所以需要“格物穷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佛学也通晓这个思维成果,如“一花一世界”“一物一菩提”等,但佛学是把认知世界的途径着落在本源上,只要清静修行,领悟本源就行了,其他具体事物都是“空”,即所谓的“四大皆空”。所以,李侗指导朱子学儒,只用一句要从“日用常行之道”做起,便抓住了佛学与儒学界限的关键。
  二是对“中和”的阐释与体验。杨时从“二程”传承下来的“中和”思想,既是道南学派极力阐释的范畴,又是佛学解释的重点问题,“中和”思想也是唯一可以打通儒学和佛老体系的桥梁,因此“中和”是整个宋代思想界的核心问题。几乎所有的理学家和佛学家都认为,体验“中”就是把握了“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这个“本”和“道”,理学家认为是“天理”,佛学家认为是“终极”。但怎样在修养工夫上体验“天理”或“终极”呢?就引申出“已发未发”的问题。李侗主张通过静坐修养身心去体验。他认为,只有静坐才能体会到内心的那一份平静,体验到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发显出来时的精神状态,即在静坐中体悟“中和”心理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天理”,而这个“中”是“实理”,是贯穿宇宙万物的根本;因此修养工夫上应该“主静”,因而康熙皇帝御笔所题的匾额是“静中气象”。佛学则认为“已发未发”的“中节”是“虚无”,“虚无”是宇宙中的根本,即“中”,“中”就是“无”,因此修养工夫上应该“主悟”。由此,李侗在修养工夫论上让理学与佛学拉开了距离。
  朱子受李侗影响很深,是李侗为他指点迷津,引导他从佛学的迷恋中返正入儒,同时,引导他开拓理学,成为集大成者。
  小资料
  延平拜师
  李侗是朱子父亲朱松的同门好友。朱子幼年时期曾跟随父亲拜见李侗。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子赴同安县(古属泉州府,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任职,路过剑浦(今南平市延平区),特意拜访了李侗。通过交谈,李侗发觉朱子迷恋佛学,于是劝他多读一些儒家的典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践行圣人之道。当时,朱子对李侗的话有些质疑,也有些困惑。他读了《论语》《孟子》,将书中的道理与周遭的事物、自身的言行相结合,从中去思索、去体悟,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反思,终于突破了思想的瓶颈,对“儒家之道”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朱子愈发坚定了拜李侗为师的想法。
  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朱子从五夫步行二百多里路到延平,恭敬地向李侗行了拜师礼。那年,李侗已经六十六岁了,朱子才二十九岁,朱子成为李侗寄予“传承道统”厚望的学生。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