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精舍门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68
颗粒名称: 沧洲精舍门楼
其他题名: 重点讲解朱子迁居考亭原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父亲朱松的引导下,遵守父亲的遗训,完成了儒家道统的重建。在迁居考亭后,他建立了“竹林精舍”,并更名为“沧洲精舍”,表达了将儒家之道传承下去的决心。他还填了一阙《水调歌头·沧洲》,表达了自己将道统付诸实践的抱负。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门楼

内容

1.完成父亲遗愿
  绍兴十年(1140),朱子十一岁,父亲朱松因反对秦桧和议被排挤而离开临安,迁居建瓯。那时,建阳考亭村有个“盖竹诗社”,朱松带着朱子到建阳走亲访友时,便会与诗社的诗人们一起吟咏唱和,文风蔚然。朱松对朱子说:“考亭溪山清邃,他年可以卜居。”
  绍熙二年(1191),六十二岁的朱子辞任漳州知州,第二年迁居考亭。考亭的房屋建好后,朱子在居室门上题联,上联便是“佩韦遵考训”,即遵从父亲的训诫。“韦”指熟牛皮,质地柔软,古代性急的人常常“佩韦”以警示自己。朱松说自己会“卞急害道”,即心急妨害修道,所以以“佩韦”的典故自号“韦斋”;“考”,对去世父亲的称呼,“考训”就是先父的遗训。
  2.付道沧洲的抱负
  朱子从五夫迁居考亭后,前来求学的弟子日益增多。居处屋后是一片竹林,朱子将书院取名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闰十月,在朝廷担任帝师的朱子被免去侍讲的职位,返回考亭,并着手扩建竹林精舍,扩建后更名为“沧洲精舍”。竹林精舍前有一片洲渚称龙舌洲,有祈雨很灵验的传说,因而,龙舌洲上立有社坛。朱子将龙舌洲改称沧洲,并填了一阙《水调歌头·沧洲》,词中表达了朱子“吾道付沧洲”的决心,完成儒家道统重建的目标。朱子将这阕词题刻在精舍的墙壁上,还给自己取“沧洲病叟”的号。
  小资料
  望考亭
  “考亭”全称“望考亭”,本来是一座亭子的名称,后来慢慢演变成为地名。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士人多举家南迁。宋代诗人黄子稜一家在战乱中随父入闽,后仕宦南唐,任侍御史,死后谥“端”。黄子稜的父亲去世后,葬于建阳的东南面。黄子稜是个孝子,因为无法每天到墓前祭拜,就在半坡处建了一座亭子以瞻望父亲坟茔,并题写匾额为“望考亭”。父亲去世后称“考”,母亲去世后称“妣”,“望考”有追怀先父的意思。“望考亭”成为地名后,被简称为“考亭”。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