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64
颗粒名称: 建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4
页码: 58-1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考亭书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强调了朱子在这里的生活和贡献,并描述了书院的建筑和景观。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建阳

内容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位于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村,是朱子晚年居住、讲学与终老之地。
  考亭书院是继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之后创建的第四所书院,也是朱子亲手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宋绍熙三年(1192),朱子迁居考亭。同时在新居的旁边建了竹林精舍,后改名为沧洲精舍。朱子逝世后,宋理宗皇帝为褒扬朱子,下诏赠朱子为太师,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赐御书额。此后,考亭书院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朱子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形成了以朱子学为核心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被认为是理学正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占据重要地位。
  “恩荣”牌坊
  重点讲解牌坊文化
  考亭书院牌坊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距今已近500年历史,是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与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牌坊高约10米,宽8.6米,结构为四柱三间,匾为“考亭书院”,额为“恩荣”。牌坊的门楼上装饰有鸱吻,柱枋上雕刻着双狮戏球、麒麟、仙鹤、长龙、飞凤以及仙居道士等图案。2017年书院重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30亩,现已完成第一期工程。1983年考亭书院石牌坊列为建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明代的御史官员是研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参加科考而进入仕途的,到建阳巡视时,他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考亭拜谒朱子,嘱咐当地官员加强对考亭书院的保护和修缮,甚至会向朝廷呼吁,筹措资金建造牌坊,扩建书院。
  牌坊古建筑颇有内涵,额为竖式,匾为横式。规制由高到低依次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最高级别的为“御制”,皇帝为之建造的即为御制;其次为“恩荣”,皇帝对有功臣民或有显著事迹主动提出建立牌坊嘉奖的则为“恩荣”;再次为“圣旨”,即皇帝以书面圣旨批准建的牌坊;最后一类是“敕建”,指皇帝口头批准建设。考亭书院牌匾为“恩荣”,是皇帝主动提出建立牌坊以示褒奖,属于第二层次的奖励。
  小资料
  明代御史官员修扩建考亭书院的记录
  正德十一年(1516),侍御史胡文靖建造两座牌坊:“景星庆云”和“泰山乔岳”坊。
  正德十三年(1518),侍御史程昌、王应鹏在燕居堂的右侧建造朱子祠。
  嘉靖六年(1527),御史简霄在明伦堂后增建庆云楼。
  嘉靖十年(1531),御史蒋诏建造考亭书院“恩荣”牌坊。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杨四知修葺祠堂,重新饰像。
  万历二十六年(1598),都御史金学增重修考亭书院,为大门题匾——“儒学大成”。
  沧洲精舍门楼
  重点讲解朱子迁居考亭原因
  1.完成父亲遗愿
  绍兴十年(1140),朱子十一岁,父亲朱松因反对秦桧和议被排挤而离开临安,迁居建瓯。那时,建阳考亭村有个“盖竹诗社”,朱松带着朱子到建阳走亲访友时,便会与诗社的诗人们一起吟咏唱和,文风蔚然。朱松对朱子说:“考亭溪山清邃,他年可以卜居。”
  绍熙二年(1191),六十二岁的朱子辞任漳州知州,第二年迁居考亭。考亭的房屋建好后,朱子在居室门上题联,上联便是“佩韦遵考训”,即遵从父亲的训诫。“韦”指熟牛皮,质地柔软,古代性急的人常常“佩韦”以警示自己。朱松说自己会“卞急害道”,即心急妨害修道,所以以“佩韦”的典故自号“韦斋”;“考”,对去世父亲的称呼,“考训”就是先父的遗训。
  2.付道沧洲的抱负
  朱子从五夫迁居考亭后,前来求学的弟子日益增多。居处屋后是一片竹林,朱子将书院取名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闰十月,在朝廷担任帝师的朱子被免去侍讲的职位,返回考亭,并着手扩建竹林精舍,扩建后更名为“沧洲精舍”。竹林精舍前有一片洲渚称龙舌洲,有祈雨很灵验的传说,因而,龙舌洲上立有社坛。朱子将龙舌洲改称沧洲,并填了一阙《水调歌头·沧洲》,词中表达了朱子“吾道付沧洲”的决心,完成儒家道统重建的目标。朱子将这阕词题刻在精舍的墙壁上,还给自己取“沧洲病叟”的号。
  小资料
  望考亭
  “考亭”全称“望考亭”,本来是一座亭子的名称,后来慢慢演变成为地名。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士人多举家南迁。宋代诗人黄子稜一家在战乱中随父入闽,后仕宦南唐,任侍御史,死后谥“端”。黄子稜的父亲去世后,葬于建阳的东南面。黄子稜是个孝子,因为无法每天到墓前祭拜,就在半坡处建了一座亭子以瞻望父亲坟茔,并题写匾额为“望考亭”。父亲去世后称“考”,母亲去世后称“妣”,“望考”有追怀先父的意思。“望考亭”成为地名后,被简称为“考亭”。
  书院的阶梯
  重点讲解朱子“书院人生”
  考亭书院进门是一条陡峭的石阶,暗示“书山有路勤为径”。石阶是中字形,寓意为“中庸之道”。两旁的亭子,左为“春日亭”,右为“秋月亭”,分别刻挂朱子的《春日》和《秋月》诗,寓意朱子学光照明、永续春秋。
  朱子的人生与书院紧密联系。建造者在设计考亭书院中轴线的阶梯时,设计了三个“台”,隐含“连升三级”的寓意。三级平台之间的踏步数分别是49阶、71阶、41阶,体现朱子一生创建书院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级平台49阶:朱子四十九岁修复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揭示》制定后,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办学的准则,对书院教育与建设影响深远,白鹿洞书院也因此跻身为四大书院之一。
  第二级平台71阶:朱子一生七十一岁,最终集大成于考亭书院。朱子于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在考亭书院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考亭书院是朱子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其书院的规模、礼制、教育理念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是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
  第三级平台41阶:朱子四十一岁时创建了他人生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宋乾道六年(1170)春正月,朱子四十一岁,安葬母亲于马伏(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的寒泉坞,并在墓旁建寒泉精舍以守孝。在这里,朱子完成了多部重要的理学著作,如《周易本义》《近思录》等,初步完成了其学术体系的建构工作。这段时间被学者称为“寒泉著述时期”。
  小资料
  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道原堂
  重点讲解儒家道统及其脉络
  “道原堂”有道脉之源、道学之原、道之根本、探究本原的意思。堂中奉先圣、四配、十贤。正堂挂有孔子及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画像;庑壁挂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画像。
  1.朱子是“道统”学说的建立者
  余英时先生指出:“朱熹是‘道统’论说的正式建立者和道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在《中庸》序中明确点出“道统”“圣圣相承”的脉络。
  道统主要指尧舜以来“十六字心传”的相承相授,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子以这“十六字”为“传心旨诀”,构建道统体系。而以此上溯传承这一文脉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
  道统学说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正统性,明确了儒者的使命,加强了儒学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朱子是孔庙“四配”制度的确立者
  朱子首创在考亭书院确立了孔圣和四配的规制,“配享只当论传道,合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说道,孔庙的“四配”源起“盖定自考亭也”。四配的确立是朱子道统思想明晰化的标志。南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到太学祭祀孔子,明确了“颜曾思孟”的享配地位。四配制出现后,再没有任何变动。
  3.朱子是宋代先儒崇祀规制的设计者
  道原堂的两壁悬挂“宋十贤”的画像: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他们既是“道南一脉”的大儒,也是道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圣贤。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文学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濂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为程颢、程颐的老师。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共同创立“洛学”,二程学说后来为朱子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为程颢的胞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胞兄共同创立了“洛学”。二程的著作被合编为《二程全书》。在北宋理学史上,二程著述最多,地位最高,影响最大。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关学”,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世称康节先生或百源先生,林县上杆庄(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是宋代奇特且富有创造性、自成宏大体系的思想家。其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邵子遗文》(六篇)。朱子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另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游酢(1053—1123),字定夫,世称廌山先生,建阳禾平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门四大弟子(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之一。朱子撰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评价游酢开闽学之先河。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
  杨时(1053—1135),字中立,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将乐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著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庄子解》《周易解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南剑州剑浦罗源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自幼笃志好学,后拜见杨时,得其赏识,继承发展二程和杨时的学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著有《语孟解》《中庸说》等,后辑入《豫章文集》。
  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樟林乡(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受学于罗从彦。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务必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与杨时、罗从彦、朱子并称“延平四贤”。朱子从学于李侗,逃禅归儒,承袭二程“洛学”,奠定一生学说的基础。朱子将师生二人讨论经义的信札、祭文、行状等编为《延平答问》。
  小资料
  道南一脉
  宋元祐八年(1093),杨时赴调进京。那时,游酢在河清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任知县。杨时取道河清,两位士人相携前往洛阳拜见伊川先生程颐。初春的洛阳,正在下雪,朔风劲健,两人在彤云密布的午后来到先生家。伊川先生正瞑目而坐,似睡非睡。两人悄然退下侍立。伊川先生清醒过来,隐约记得方才自己的门生来了,此刻却四野寂然,不闻人语,便扭头问道:“贤辈还在吗?”门外,雪花纷飞,已积一尺之深。两人从学程颐。学成后回归家乡闽北,程颐目送他们的背影,对众学生说道:“吾道南矣。”从此,杨时在闽北开设书院,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培养众多的学生,其中著名的有罗从彦等。之后,罗从彦的学生李侗又成为朱子的老师。前后相继,薪火相传,称为“道南一脉”,也称“道传东南”。
  广场和碑廊
  重点讲解“天人合一”的时空印象
  1.地面:“太极图”
  广场地面正中是一幅太极图。“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朱子和蔡元定在此明确了“易”的表现形式——太极图的样式,并在其著《易经本义》《太极图说解》上首次使用了太极图。
  儒家“五经”中,《易》居于首位,朱子判断:“《易》,本卜筮之书。”绍熙四年(1193),蔡元定出游。朱子请蔡元定寻访“河图”“洛书”,特别是“太极图”。蔡元定由福建进入江西,然后游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在道士高人出没的青城山,蔡元定购得了一幅极具价值的“太极图”。蔡元定归来后,师生二人经过仔细分析和挑选,确定了太极图的样式并用在了朱子《易经本义》和《太极图说解》的篇首,使众说纷纭的“太极八卦图”从此规范了下来。朱子说:“濂溪作太极图,发明道化之原。”即道化的最初源头可以从太极图来理解。
  2.碑廊:《大学》
  广场碑廊有八方碑刻,是《大学》“八条目”的内容。
  《大学》是《四书》的首篇,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它是中国古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和深化,着眼于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是联结“内修”和“外治”的重要枢纽。“八目”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而朱子“格物致知”的思想正源于“八目”,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读《四书》,首先要读《大学》。朱子已经预知到《大学》在今后的重要性,去世的前三天仍在修订此篇。
  3.广场:祭祀
  祭祀是考亭书院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化民成俗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意义在于“慎终追远”,目的在于“民德归厚”,达到“明德至善”。
  朱子曾在考亭书院修订祭祀礼仪,以祭祀先圣先师孔子。刘克庄是考亭书院祭祀朱子的第一人。刘克庄,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十月,刘克庄到建阳任县令。此时朱子已去世二十多年,刘克庄到考亭朱子故居瞻仰时,见到荒废的庭院,随即建议修建“朱子祠”。300天后,新祠就落成了。刘克庄以一县长官的身份,召集当地乡贤名士前往祭祀,并亲自写下祝文:“巍巍文公,宋之夫子。翼翼考亭,建之阙里。竹林萧萧,下有精庐……”
  现在,每年10月18日在考亭书院广场举行朱子祭祀大典。祭祀日期是根据朱子出生日(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的公历确定的。朱子祭祀典礼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广场区域内,融“天道”(《易》)与“人道”(《大学》)一起,通过祭祀礼仪使物化的理念“活”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时空印象,给人以深刻的体验。
  小资料
  考亭书院的祭祀古礼
  朱子在竹林精舍(考亭书院)建成时,率领诸生举行了一场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释菜礼。之前,朱子与弟子查阅了《政和五礼新仪》,并对礼仪进行讨论修订。释菜礼那天,鸡鸣,朱子和弟子起床。微曦,前往讲堂。主祭宣圣孔子,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李侗从祀。朱子是献官,祭祀敬告先圣:“维绍熙五年岁次甲寅十有二月丁巳朔十有三日己巳,后学朱熹敢昭告于先圣至圣文宣王: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黄榦、朱在、叶味道、徐寓担任礼赞官、分奠与司仪。
  集成殿
  重点讲解朱子“集大成”的内涵
  朱子集理学之大成,开创了一个新的经典时代,因此大殿命名为“集成殿”。集成殿是祭祀朱子的场所,是考亭书院的正殿,康熙帝评价朱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归纳了“集大成”之意。
  1.新学之规
  “五经”原为“六经”,后因《乐经》失传,始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孔子对于夏商周以来的“六经”进行了大量整理和删述的工作,形成较为正规的经学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五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朱子对“五经”也是用功颇深,效法孔子,将宋理学家着力耕耘的《论语》《孟子》用天理本体的理论进行新注解,开宗明义,将这两篇经典与《大学》《中庸》一起编入《四书》,以定主导思想。另对“五经”中的“三经”单独阐发,独立成书,形成新经典,即“继往圣之绝学”,又开新学之规模。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两大最重要的人物超越众人之上,前古是孔子,近古则是朱子。朱子所立的“四书”与孔子所编纂的“五经”一道,构成了儒家最重要的两大经典体系,即后世并称的“四书五经”。而中国文化因此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即“五经时代”和“四书时代”。
  2.祭祀群贤
  集成殿主祀朱子,从祀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殿内悬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建阳朱子祠所题的“大儒世泽”匾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联。
  在考亭书院,配祀朱子的四大弟子,都是在传承弘扬朱子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一位是蔡元定。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建阳人。精通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是朱子最得力的学术助手。蔡元定擅长易学、音律学,与朱子合著《易学启蒙》。清康熙帝赐“紫阳羽翼”匾。
  第二位是黄榦。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宋福州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是朱子理学的正宗传人,帮助朱子完成《仪礼经传通解》的“丧礼”“祭礼”部分。朱子临终时给他留下了“吾道之托在此”的手书。朱子去世后,黄榦高度评价朱子“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确立朱子的道统地位。他是被《宋史·道学传》列为“朱氏门人”的第一人。
  第三位是刘爚。刘爚(1144—1216),字晦伯,谥“文简”,建阳人,南宋理学家,与弟弟刘炳同时受业于朱子。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左谕德。他任国子司业时,奏请宋宁宗下诏废除道学之禁,又请宁宗诏谕《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太学法定的教科书,诏颁《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太学学规。
  第四位是真德秀。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谥“文忠”,福建浦城人,南宋理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是朱子的再传弟子。他编著的《大学衍义》是对朱子《大学章句》的系统阐发,构建了“帝王之学”的思想体系。《大学衍义》不仅为元明清时期皇族子弟和士子的必读书目,而且对朝鲜李朝和日本的学者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真德秀以经筵侍读的身份向宋理宗推介朱子学说,为解除“党禁”,树立理学正统地位做出贡献。
  小资料
  朱子入孔庙大成殿
  宋淳祐元年(1241),朱子入孔庙。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子位列“先贤”,地位高于汉唐的儒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朱子进入大成殿,排在“十哲”的卜商后面,东面西向。清乾隆三年(1738),升孔子弟子有若为十二哲,位在卜商之下,移朱子于西面东向。此后,孔庙内“四配十二哲”的规制确立。朱子是唯一一位非孔子嫡传弟子而入祀大成殿。
  庆云楼
  重点讲解朱子书法作品和著述成果
  庆云,是吉祥、喜气、祥瑞的意思。此楼较高,可以观远景,接云气,所以称庆云楼。因此,楼内的另一匾题为“海阔天空”。而门联正是观景的感悟:“凭槛瞰溪流,一派波光摇学海;游眸迎野趣,四周山色拥贤关。”意思为:倚着栏杆,看到水色摇曳,仿佛是学术之海的粼粼波光;放眼野望,看到山色凝翠,仿佛是贤士聚集的不凡秀色。朱子的书法极负盛名,也擅长绘画,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庆云楼底楼展示了朱子的书法和自画像,楼上则为藏书阁。
  1.《城南唱和诗卷》
  展馆正中的玻璃展柜摆放的是《城南唱和诗卷》墨迹,为原件放大影印本。原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手卷31.5厘米×275.5厘米,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此诗卷是朱子为唱和张栻城南书院的20首诗而作。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山长。南宋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人,后迁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建城南书院。城南有风景20处,所以题诗20首。朱子的这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无意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韵度润逸,苍逸可喜,是朱子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为传世佳作。
  2.朱子在考亭的著述
  庆云楼的三楼为藏书阁。
  朱子一生著作很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及建阳弟子蔡沈《书经集传》都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科考的“四书五经”九部标准用书中建阳籍作者占了七部,影响中国古代科考七百多年的历史。
  朱子生前,在考亭书院完成的主要著作有《孟子要略》《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太极通书解》《诗集传》《易学启蒙》《楚辞集注》和《楚辞辩证》等。朱子逝世后,考亭书院的弟子继续进行着朱子未完成的经书传注工作。蔡沈经过十年的努力将朱子未完成的《尚书》传注稿,撰写成《书经集传》。朱子对《礼书》的传注也只完成了三十七卷,其余部分由黄榦、杨复等完成,是为《仪礼经传通解》。
  小资料
  “庆元党禁”时的讲学与著述
  “庆元党禁”兴起以后,朱子的处境日益困难。有人劝他散了学徒,闭户省事,以求避祸。他回答说:“祸福之来,命也。”因此,直到他逝世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讲学。这时,有些学生顶不住压力,或另投老师,再不入师门;或为了避嫌,抛弃朱子修身教诲,放浪形骸。但仍有不少学生坚守在朱子的身边,甚至还有新来求学的弟子。在学禁期间,朱子不仅坚持讲学,而且继续著书。庆元二年(1196)开始修《礼书》、著《韩文考异》、集《书经集传》、著《楚辞集注》等。庆元六年(1200)入春以后,朱子病势日趋严重,但他仍继续讲学,修改旧著,直到临终前还在修订《大学》。
  清邃阁及朱子纪念馆
  重点讲解朱子籍贯及其教育贡献
  “清邃阁”之名,源于朱松所说的“溪山清邃”。朱子取“清邃阁”之名,是实现先父心愿的表达。明代朱世泽在《考亭志·考亭图说》中记载:“宋宣和中,韦斋公宦政和、尤溪时,同游其里,书于日记云:‘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绍熙壬子文公始筑精舍,以继先志云。”
  1.朱子以建阳籍身份考中进士
  《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是关于朱子籍贯的档案证明。
  宋朝已经形成了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的定例,三百年的宋王朝,举行过上百场科考。每场科考的殿试结束后,就会有官员负责编撰一份科考的记录文献,包括考官名单、考试题目、进士名录、代表性试卷等。其中主要的内容是被录取考生的个人资料,这份文献称为“登科录”或“同年录”。朱子科考那年的登科录为《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其中朱子的“高考档案”将其户籍记载为“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2.与朱子相关的书院和朱子门生
  根据《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的记载,南宋初年共建书院167所,其中与朱子直接有关的书院有40所。朱子亲创的书院4所(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沧洲精舍),修复书院3所(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和湘西精舍),在20所书院讲学,为7所书院撰记、题诗,为6所书院题词、题额。加上为纪念朱子而兴建的书院27所,与朱子相关的书院共计67所,占南宋书院总数的40%。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为朱子门人方伯漠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朱公之徒数百千人。”据陈荣捷先生统计,朱子的门人467人,有官职的133人,有里居的门人378人。按里居分:福建164人,浙江80人,江西79人,湖南、安徽各15人,江苏、四川各7人,湖北5人,广东4人,原籍河南、山西各1人。朱子门人之多,“故谓汉后朱门人数居首,并非过言”。朱子门人许多名里不详,无职无衔无爵无禄,有学者指出:“全世界任何文化,任何社会,其知识阶级,恐未有如是之平民化者。”
  3.考亭学派
  绍熙三年(1192),曾先后就学于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的蔡元定、黄榦、叶味道、蔡沈等一大批门人弟子,聚集到考亭。据学者考证,至今仍有姓名、生平仕履可考的考亭朱门弟子有200多人。在考亭,他们上承孔孟,发扬二程,研经读史,探讨社会人生,寻找济世良方,穷究理学奥秘,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使当时的建阳成为继承和发展孔孟儒学,弘扬朱子理学的历史舞台,考亭也成为了全国学术重镇。
  许多从考亭走出的优秀朱子门人都创建了学派,如蔡元定的西山学派、蔡沈的九峰学派、黄榦的勉斋学派、陈淳的北溪学派等,使朱子创立的考亭学派不断地发展壮大,枝开叶漫,从地域性上升为全国性,走出了国门,远播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介绍到西方,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说。
  小资料
  朱子门人弟子数
  朱子门人弟子的总数,各本记载不同,统计不一。如戴铣的《朱子实纪》有318人,宋端仪的《考亭渊源录》有379人,李退溪的《理学通录》有411人,朱彝尊的《经义考》有139人,万斯同的《儒林宗派》有433人,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有433人,王梓才与冯云濠合纂的《宋元学案补遗》增加298人,共522人,朱玉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有442人。
  朱子对镜写真碑
  重点讲解对镜写真画像考证与寓意
  “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这是古人的修为方式之一。自画像则是另一种方式。
  朱子一生有两次自画像,分别是绍熙元年(1190)、绍熙五年(1194),闽北现存的朱子对镜写真碑用的就是这两幅自画像。
  闽北朱子对镜写真碑有两块:一块存于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一块立于建瓯文庙。
  建阳保存的朱子对镜写真碑,青黑石质(砚石),残高111厘米,宽49厘米,厚约5厘米。
  建阳朱子对镜写真碑为官刻,时间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刻碑者是福建巡察御史杨四知。杨四知是河南开封人,在七岁读朱子《小学》的时候,看到书里面有朱子的小像,就知道要尊崇儒家之礼。于是,他也模仿画了一张,早晚瞻拜。他还问父亲考亭距离的远近,听父亲说考亭距河南有几千里,但心中仍产生了要到考亭拜谒朱子的想法。或许是心有灵犀,杨四知一语成真。明万历十二年(1584),杨四知任福建巡察御史视察建州(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时,拜谒了朱文公祠,见朱子遗像像轴损坏过半,于是叫人在考亭书院把朱子自画像镌刻为朱子石刻像。需要说明的是,碑首的“徽国文公遗像”,不是今天意义的逝者之像,因为朱子不可能把自己六十五岁的自画像作为“遗像”。再者,朱子被封为“徽国公”的时间在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合理的说法应是杨四知认为朱子六十五岁的对镜写真像更能体现他的精气神而作为石刻像。
  建阳朱子对镜写真碑原立于考亭书院集成殿,1965年因“破四旧”,碑的上、下部损坏,虽然朱子像和铭语大体保留,但碑面有些磨损,难以看出其他文化元素。
  自画像是自我描绘形象,也是展示精神的画卷。作者用水墨丹青自写其真,大概是想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人与画二者合一;人不离神,神不离人,人与神二者合一。朱子自画像所题的警语不长,只是寥寥八句,但文字精彩、哲理深邃。朱子一生研究学问,不是想当什么大官而出人头地,他作自画像的目的是“自警”,就是观察自己的容貌是否符合儒家的礼法。宋代的理学,是用“天理”解释人心符合道心的学说,也叫圣人之学。他们强调,道德比技能更重要。这是因做人做事的本质是心会做事,物、理、心三者之间,心统揽着性与情,通俗地说就是心控制着物和物之理,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心正则理正,理正则事正。朱子曾经说过德在先、艺在后。所谓“艺”就是各种技能。技能要受道德的制约,否则可能把事情做坏。
  朱子重视修身的精神十分可贵。按照孔子“六十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晚年的朱子没有必要对未来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作为儒家学者的朱子知道,万物无穷,天理无穷,学无止境,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儒家说的道德修养不能时续时断,否则就无法进入圣域。朱子说过,圣贤是已经成熟的学者,学者是没有成熟的圣贤。在朱子看来,人与万物不同,因为人在万物中最灵,而人最灵是心灵:人不仅能观天下万物,而且能察万物之理。天理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准则。规律是从自然方面说的,准则是从社会方面说的,是天理在人事中的重要体现。仁是爱,是资生万物的开始,有了仁爱之心,才有符合自然之理的做事规矩。而礼、仁都是天地赋予人的自然之理,是与生俱来的道理。朱子鞭策自己要在仁义上下功夫,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朱子自画像收录在各种文献之内,后人把它物化刻成石碑,对人们了解朱子及其理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资料
  建瓯文庙的朱子对镜写真碑
  建瓯朱子对镜写真碑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碑刻顶部为圆弧。碑面中央圆形开窗,内刻朱子对镜半身自画像和朱子所题铭语,后注“绍熙元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此外,还有印款“紫阳书堂”和“熹印”“晦翁”两方篆刻图章。碑的右侧有小楷文字:“文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庚申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七十有一。历仕四朝,官于外者九考,立朝仅四十六日,自少即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孜孜不知老之将至,发圣人未发之精蕴,集诸儒未集之大成。正心修身,安贫乐道,乐则引之,忧则达之,诚一代之大贤,享千秋之俎豆欤。”左下侧隶书“家庙遗碑,数历兵火殁止重镌,皆失其旧,此文公六十一岁对镜写真也。威仪整肃,体备中和,谨依元本钩摹重镌,俾海内名宿景仰尊崇,俨然见先贤当年之气象云”。右下角有“石中”“南闽辟禺”款识。落款为“十六代孙玉百拜镌石”或“十六代孙钰百拜镌石”。朱玉字石中,号天仪。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十月初三日,卒于乾隆二年(1737)八月初七日。可见,建瓯的朱子对镜写真碑的刻碑时间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所刻取的是绍熙元年(1190)朱子六十一岁的自画像。
  建瓯的朱子对镜写真碑发现于1974年4月7日,1984年6月因火灾损坏,后有关部门根据拓片制成石刻。
  祝夫人墓
  重点讲解朱子孝道思想
  在这一片山清水秀、祥和安静之地长眠着朱子的母亲——祝夫人。南宋乾道六年(1170),由朱子的学生蔡元定选址,朱子怀着悲痛的心情将母亲葬在了这里——崇泰里后山铺东寒泉坞,位置就在今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天湖之阳处。“寒泉”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的意思,《诗经·凯风》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说的是清泉在地下流淌,滋润着大地,母亲就像清泉,含辛茹苦地抚育七个孩子。后人常以“寒泉”两个字指代子女孝敬母亲的典故。
  祝夫人墓坐北朝南,墓葬呈凤字形,由鹅卵石铺砌,重修后的墓园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由后人补立的碑文上刻写“朱文公母祝氏夫人之墓”。园内种植了不少松柏类的树种,枝繁叶茂、四季常青。2018年8月祝夫人墓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2020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寒泉”在典故上的深层含义就是孝道。朱子遍注群经,对孝道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
  朱子认为,孝是本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他说:“理生万物。”世间万事万物都源于一个“理”。这个“理”可以指自然规律,宇宙间运行的秩序,也可以指社会道德准则,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五伦”(仁义礼智信)是人先天就具备的本性。而在五伦之中,孝又是“仁之本”,是为人子的天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义理。作为一个人,只有先做到尊亲敬长,行孝道,才能做到爱他人、爱天地万物。每个人都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守孝道,以实际行动将孝道落到实处,有时候一个细节就体现了“孝心”。比如我们常说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还有古人常说的“冬温夏清”,冬天要让父母过得温暖,夏天要让父母过得凉爽。
  朱子说:“为人子,须是以父母之心为心。”意思是为人子女如果能够将心比心,能够深刻体会到父母的情绪、需求,尊重父母,那么在这样一片赤诚孝心下所做出的行为,即使再轻再小,或是不值一钱一金,也能让父母舒心满意,这也是孝道。对待父母能够和颜悦色,晨昏定省、嘘寒问暖以及积善不为恶等等行为也都是尽孝的表现,即不让父母操心、忧心、担心。
  朱子不主张愚孝。他说:“谕父母于道,方是孝。”意思是子女听从父母的意见,本来是一种孝顺的态度和行为,但一味地顺从,或是不分是非曲直地为父母隐瞒过错,抑或是没有劝谏父母不合理、不道德的言行,那么也是不孝顺,不能称为孝。朱子对《诗经·凯风》的注解中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劝谏父母也需要讲究方法,如果疾言厉色,甚至双方起了冲突,那也是不孝顺。只有顾全父母情面且柔声细语地向父母说明道理,并劝他们改正,也是“以父母之心为心”的一种表现。朱子就认为《诗经·凯风》其实是子女因为无法规劝母亲的言行,有愧于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作的自责之词,实际上希望通过自责劝告母亲改正行为上的不端。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传统“就是我们‘中国人’。只要是个中国人,在他身上就有中国文化传统”,而“中国文化传统就在中国人身上。进一步讲,在我们的‘心’里。”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全社会需要继承的优秀品质。
  小资料
  煮莲教子
  祝夫人一直注重对子女道德品性的教养。在崇安五夫的时候,朱子读书勤奋刻苦,常学习到深夜。一个夏夜,朱子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母亲端了一碗莲子汤来到他的房中。朱子见母亲深夜未眠还要照顾自己,满是愧疚,于是,他让母亲将这碗汤喝下。母亲看着懂事的朱子,十分欣慰,她将汤碗塞回到孩子的手里,语重心长地说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子虽也是从淤泥中长出来的,但它却将苦涩藏在心中,甘甜奉献给别人。做人也应当这样!”祝夫人通过一碗莲汤教育朱子要做个正直有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朱子也时刻谨记着母亲的教诲,身体力行地践行孝道。
  寒泉精舍
  重点讲解《近思录》概要及其影响力
  按照礼制,朱子要为母亲守三年丧,于是他就在祝夫人墓旁修筑精舍。因为墓葬所在的地方旧名“寒泉坞”,朱子便将这座精舍取名为“寒泉精舍”,在这里读书、著述和讲学。寒泉精舍也成为朱子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据《莒口镇志》记载,寒泉精舍在元朝时塌废。明正统十年(1445),朱子的后世子孙朱澍,因原址低洼潮湿,就将精舍移建于马伏村中,“其规模:前有门,中为堂”,供奉了朱子父母韦斋(朱松)与祝夫人的牌位,两旁建有小屋,还修建了供祭祀斋宿的地方,现已荒废。
  朱子修建的寒泉精舍规模较小,设施也不够齐全,环境较为简陋,且处在深山荒野之中。这一时期,能前来从学的弟子仅有22人,如建阳的刘爚、刘炳两兄弟,顺昌的廖德明,长汀的杨方,莆田的方士繇、方耒等。他们从学的时间各不相同,日常留在这里的弟子也只有二三人而已。然而,地方虽小,却阻碍不了师生之间论学的热情。这时期朱子讲学的特点主要为论学、游学、随分讲论、批喻等等,教学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为学工夫、时政时弊等方面。
  淳熙二年(1175)初夏,吕祖谦从江西婺源来到寒泉精舍。
  他们共同研究学习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合称为“北宋四子”,以下简称“四子”)等人的著作,深深感到“四子”理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四子”著作的内容有些艰深难懂,容易让他们产生误解,无法真正掌握理学脉络与思想精髓。于是,朱子与吕祖谦摘取了《太极易说》《易通》《西铭》《正蒙》《二程遗书》等23种著作中的主要纲领、重要的理学知识及关乎日常应用的内容,整理编辑出622条,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十四卷,编成《近思录》一书。
  《近思录》成书于淳熙二年(1175),次年(1176)出版发行,被称为“性理诸书之祖”,是一本理学入门书。它系统地涉及了理学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各个层面的内容,是北宋“四子”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部哲学文献选集。通过学习《近思录》从而“推类旁通,以致其博”,即掌握了某一类事物的知识后,能够推知同类事物的规律,使得自身的学问朝着博大精深与精炼纯粹的方向发展。以《近思录》这部哲学经典为基础,进一步探究理学的精髓,明白“四书五经”的重要意义,传承发展儒家道统。
  《近思录》被不断的出版刊发,而且在朱子身后,注解续补《近思录》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卷帙浩繁。有学者考证后称,除了一些散失的著作外,注解这本书的学者就有30人,续补仿编者34人,总数多达百种以上。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渐成为官学,《近思录》也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之一。“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明朝永乐皇帝诏令修《性理大全》时,编者就选取了许多《近思录》中的语言。《性理大全》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不仅为程朱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串联起七百多年的理学思想史,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与民众日常生活。而且《近思录》还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广泛传播,抄写重刻、注释的人更是源源不绝。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古朝鲜时代《近思录》研究著述多达86种,日本注释讲说著作也有近50种,这些都成为了世界性的思想文化遗产。
  小资料
  东莱先生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浙东婺学学派创始人,人称东莱先生。吕祖谦学识广博,担任过太学博士、严州教授、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务。吕祖谦曾师从武夷山的胡宪先生,因此他与朱子还有一份同窗情谊。两人的学术思想虽然不尽相同,但确实是志同道合的友人。朱子、张栻、吕祖谦三人并称为“东南三贤”。淳熙八年(1181),吕祖谦逝世,朱子亲自为他作了《画像赞》,认为吕祖谦的学术成就与德行品性足以垂范后世,是儒学道统传承发展的奠基者之一。
  朱子林
  重点讲解朱子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建阳有一个因人传唱“叶黄满坑金”而得名的地方,这就是黄坑镇。又因为唐代有异人筑仙架石作为游憩之所的传说,人们把这片山称作唐石山,村也称为唐石里。黄坑还有一个美名,宋景定元年(1260)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嘉禾县复称建阳县,唐石里也改称为嘉禾里。创立考亭学派的一代宗师朱子就长眠在这片秀美山林之间。
  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朱子在考亭走完了71年的旅程。墓地是朱子生前选定的。淳熙三年(1176),朱子四十七岁时,夫人刘清四去世,朱子把她先安葬在这里。朱子去世后,与夫人合葬于此,人们称之为朱子墓。
  朱子去世的时候,“党禁”还没有解除,但有很多弟子和友人为他送葬。考亭距黄坑80多公里,送葬的队伍上千人,在绵延的山道走了半个多月。
  朱子林由朱子文化公园、朱子墓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00多亩,其中朱子文化公园总面积150亩,包括朱子雕像、叠泉湾、征诗长廊、朱子成长情景雕塑、朱子事略浮雕、朱子“四本”文化柱、风铃(风车长廊、紫藤隧道)、登山休闲步道等三层八柱四方亭台,四边各设13级台阶,便于游客学子思古思贤、观景休憩;半亩方塘占地333平方米,以朱子《观书有感》诗作为视觉表现,游客可以在此想象朱子读书的喜悦与畅快心情。蔡沈书斋、八闽子弟状元榜、朱子后裔状元榜连成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长廊,展现浓郁的朱子文化氛围。
  朱子墓位于九峰村后塘,背倚九龙岩,面积200平方米,保护区域约1.5万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墓前的石香炉、石供桌及石望柱均为明代所置。墓为凤字形,周壁由鹅卵石垒砌,中央封土。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所立的“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2米。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高3.3米,上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道光戊申”即1848年。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山下享堂五楹。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朱子墓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800多年来,朱氏族人一代一代为朱子守墓,明代有姓名可考的有建安支系第15世孙朱栋及其子孙。路过朱子墓的文武官员都要遵守朝廷的规定: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彰显了朱子在中国文化史的卓越地位。
  小资料
  辛弃疾、陆游的悼朱子词
  朱子去世后,抗金名将辛弃疾为他作祭文:“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大诗人陆游已经七十六岁,无法前来凭吊,只好写悼词悼念:“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期来飨。”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