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遗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59
颗粒名称: 九曲遗风
其他题名: 重点讲解九曲溪畔的遗存景观及其文化底蕴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武夷山九曲溪游历时,写下了《武夷棹歌》等许多诗作,描绘了九曲溪的风光和文化沉淀。其中,“逝者如斯”摩崖石刻是朱子所题,位于九曲溪第六曲的响声岩,朱子在这里想起了孔子的人生轨迹和学问操守,发出感慨。第五曲隐屏峰西南面的磐石被称为“茶灶石”,是古人煮茶论道的地方,朱子及友人、弟子经常在这里品茗论学。几位先贤对茶灶与喝茶不惜重墨描述,显示出他们高雅的情操和追求朴真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九曲溪畔

内容

1.武夷棹歌
  在武夷精舍,朱子也将读书、讲学融入品茗、琴歌、酒赋与悠游山水之中。淳熙十四年(1187)的春天,朱子带领门人弟子畅游九曲,写下脍炙人口的《武夷棹歌》组诗及其他许多诗作,画屏般地展示了九曲溪的旖旎风光和丰厚的文化沉淀,以及优美的传说,成为传响武夷山的千古绝唱。当年,朱子带领弟子从一曲逆流游到九曲,与我们现在坐竹筏观光漂流的线路相反。
  武夷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㲯毿。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茅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人言此处无佳景,只有石堂空翠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洄。
  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2.“逝者如斯”摩崖石刻
  “逝者如斯”摩崖石刻为朱子所题,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第六曲的响声岩,人们乘坐竹筏至六曲可见。“逝者如斯”出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朱子以弘扬孔孟思想为使命,无时无刻不想起孔子的人生轨迹与学问操守。朱子浏览九曲时,想到孔子观黄河的典故,便将九曲当成了“黄河”,物非情同,发出感慨:时间如流水一般,一晃1500多年过去了,道统不传,人心不古,朱子决心继承孔子的遗志,延续华夏根脉,重振礼乐文明,时不我待,后辈当勇往前行。
  3.茶灶
  九曲溪的第五曲隐屏峰西南面的磐石,是一块天然的、突兀的巨石,上面较平,可站五六个人。至少从唐代开始,就有道家居士在那里煮茶论道,直到元代也仍是世人钟爱的饮茶场所,这块磐石因此被命名为“茶灶石”。朱子及友人、弟子经常在这里品茗论学。朱子曾写《茶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杨万里也赞道:“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袁枢用生动丰富的语言,鲜活地描绘出采茶、煮茶、喝茶的场景:“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汎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馀啜。”他描写得极致,将整个喝茶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几位先贤对茶灶与喝茶不惜重墨描述,显示出他们高雅的情操和追求朴真的生活情趣。朱子的“茶灶”故事和诗歌为后世所传诵。
  小资料
  孔子观黄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川江河总与哲人联系在一起,如朱子与九曲,孔子与黄河等。《论语·子罕》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泗水和古黄河在徐州境内交汇的一处险段叫吕梁,这里地势险恶、水流湍急。孔子周游列国时,和他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等人慕名前往吕梁观看洪水,面对滔滔黄河,东流入海,不分昼夜,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孔子经常伫立在黄河边,思绪穿越古今,发出“天问”,如“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感慨时间飞逝,礼乐文明不复。现在吕梁岗早已消失,但当年的丘陵山地还在,依然流传着孔子的传说。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