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之巨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57
颗粒名称: 武夷之巨观
其他题名: 重点讲解精舍周围的遗址景观及其理学旨韵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5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夷精舍中的三个景点: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以及朱子和杨万里等诗人在这些景点中所创作的诗歌。寒栖馆是用于修养心性的地方,朱子在这里写诗赞道:“如竹间彼何人,抱瓮靡遗力。遥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杨万里的诗则描绘出寒栖馆的超脱洒然之境。晚对亭位于玉屏峰附近,是观赏落日的景点,朱子和杨万里都有诗赞誉。朱子在诗中提到,他在晚对亭欣赏大隐屏之景,感到沧桑的峭壁、斑驳翠柏和日月东升西降的秩序,这些都是“天理”在不同事物上的表现。铁笛亭是胡寅、刘衡曾经问道的地方,刘衡吹笛悠扬动人,百鸟灵听,凤凰起舞。朱子和袁枢都有诗赞叹铁笛亭的历史景色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这些景点不仅是欣赏自然风景的好去处,也是感悟天地奥秘、格物穷理、上下求索的场所,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性。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武夷精舍

内容

武夷精舍被时人称为“武夷之巨观”。当时的武夷精舍规模比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要大得多,精舍东至隐屏峰山麓,西至五曲溪畔,北至天游峰脚下,南至武夷宫,在这广阔的面积上分布着目前已消失的如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遗址。据学者考证,现在我们所看得到的武夷精舍只是当年面积的三分之一,称为“巨观”并非虚言。通过对杨万里、袁殊等“武夷精舍诗派”诗人的赞咏,可以为我们复原宋代武夷精舍的大体面貌及其蕴含的思想意义。
  1.寒栖馆
  这是武夷精舍师生们修养心性的地方。寒栖馆在武夷山曾是道士居住的地方,朱子师生经常造访寒栖馆,互相切磋学问。朱子在这里曾写诗赞道:“如竹间彼何人,抱瓮靡遗力。遥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杨万里的“鍊玉云粘杵,朝真露湿衣。一声半夜鹤,月里羽人归”,描绘出岩前风入松林,谷中泉水漱石,露水打湿衣裳,一派超脱物外的景象。半夜突然单鹤声声,原来是“羽人”(道士)踏月归来。这种超脱洒然的境界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朱子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他既希望静夜谈玄,寄托身心;但又有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期望能够教书育人,安国济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性。
  2.晚对亭
  晚对亭坐落在玉屏峰附近,能够观赏落日的壮观情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理学家观赏落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朱子有诗赞曰:“倚筇南山巅,却立有晚对。苍峭矗寒空,落日明影翠。”杨万里也有诗赞誉:“大隐翠屏孤,何许最正面。日落未落时,亭上来相见。”朱子兴致勃勃地在晚对亭欣赏大隐屏之景,沧桑的峭壁,夕阳西下的斑驳翠柏,望天地之苍茫,日月如梭,东升西降,秩序井然,这都是“天理”在不同事物上的表现。
  3.铁笛亭
  朱子的《铁笛亭》诗附有一段文字:“山前旧有夺秀亭,……一日,与客及道士数人,寻其故址,适有笛声发于林外,悲壮回郁,岩石皆震,追感旧事,因复作亭以识其处,仍改今名。”铁笛亭是胡寅、刘衡曾经问道的地方。刘衡吹笛悲壮回郁、悠扬动人,百鸟灵听、凤凰起舞。斯人已去,但笛声永存。今之笛声,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果说晚对亭欣赏的是傍晚大隐屏的风光,那么铁笛亭观赏的则是历史的景色,抒发古今之悠,怀千年之变迁。一今一古,足见世间之变化。朱子有诗道:“何人轰铁笛,喷薄两崖开。千载留馀响,犹疑笙鹤来。”袁枢也赞曰:“当年跨鹤翁,想在云深处。铁笛忽龙吟,万壑披霾雾。遥知发天秘,踏破苍苔路。吹与众仙闻,来看晚题句。”他们在悲凉而悠扬的笛声中探寻天地的奥秘,格物穷理,坚持不懈,踏破苍苔,上下求索,孤独求真感扑面而来。
  小资料
  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
  朱子理学与道家思想颇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在极力地探索宇宙的规律。其中道家的“道”,就是宇宙规律的表达,如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儒家也讲“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宋代,理学家也称为“道学家”,这也说明了朱子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儒道精神,又汲取道家“道法则”的集大成学说。然而,二者还是存在区别:道家的“道”偏重于“自然”,儒家的“道”偏重于“社会”,但在形式上相通相融。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