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溪书院对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园楹联集锦》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522
颗粒名称:
南溪书院对联
分类号:
I207.6
页数:
35
页码:
001-0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溪书院对联的情况,介绍了山门对联一到三联,活水亭对联正面和背面,中堂对联一到五联,正堂对联一到七联的撰联者,注解,赏析,书法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朱子文化
楹联
南溪书院对联
内容
山门对联之一
千古正学开河洛,
万世斯文接鲁邹。
【撰联】
佚名。
【注解】
①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武帝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后来儒者均以此区别于佛、道等学说。
②河洛:黃河、洛水的合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渊源于河洛三代(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在儒学变革过程中,洛学兴起,理学形成,根植于河洛。
③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④鲁邹:即鲁国和邹国,孔子和孟子的故里。这里指孔孟之学。
【赏析】
千年的正统儒学,从河洛文化开始;万世的礼乐制度,从孔子孟子中承接。对联阐述了儒学正统、礼乐制度的来源与传承。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山门对联之二
奕奕乎,仁义之府,礼法之场,造诣从兹进步;
潺潺兮,半亩之塘,有源之水,徘徊须此入门。
【撰联】
纪廷誉,字声寰,晋江人,万历年间尤溪教谕。纂修《南溪书院志》。
【注解】
①奕奕:高大的意思。《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唐·沉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诗:“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峩峩连翠云。”
②礼法:礼仪法度。《商君书·更法》:“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③造诣:提高修养。
④潺潺:流水声。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赏析】
高大的仁义之府,礼法之场,提高修养应该从此起步;潺潺的源头活水,清澈的半亩方塘,探寻朱子理学渊源必须从这里入门。对联讲述了南溪书院对研究理学人员的重要性。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山门对联之三
无或孟氏之犹存英气,
有如颜子之未达一间。
【撰联】
杨毓健,字乾斋,湖北荆门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延平通判署尤溪,纂《南溪书院志》。
【注解】
①无或:无需怀疑的意思。“或”通“惑”。
②有如:犹如。
③未达一间:只差一点点,基本相同。出自汉·杨雄《法言·问神》:“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赏析】
无需怀疑,朱子就像孟子那样英气犹存;犹如颜回一样,与孔子的思想境界已经没有什么距离了。此联对朱熹理学思想予以高度的评价,即“功不在孟子之下”。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活水亭对联(正面)
活水接来洙泗脉,
灵台窥透鸢鱼天。
【撰联】
纪廷誉,字声寰,晋江人,万历年间尤溪教谕。纂修《南溪书院志》。
【注解】
①活水:流动的水。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③灵台:指心、心灵。
④鸢鱼:朱熹中年常书“鸢飞鱼跃”四字,其意蕴有二:一是朱熹“逃禅归儒”后思想升华的表露;二是朱熹借“诗”(《诗经》)说“理”,用“鸢飞鱼跃”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理本论”。后人用“鸢飞鱼跃”来表述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架构的完成。
【赏析】
半亩方塘,接来的是洙水和泗水的源头活水;心灵深处,悟透的是鸢飞鱼跃般的思想境界。对联讲述的是朱子理学的源头以及它对人们的教化作用。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活水亭对联(背面)
道通鱼跃鸢飞外,
人在天光云影中。
【题匾】
曹杰然,全州人。庆隆元年(1567年)尤溪知县。
【注解】
①鱼跃鸢飞: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②天光云影:写的是半亩方塘的景色。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赏析】
儒道通晓了,就像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整个人仿佛在天光云影中徜徉。此联描写了朱熹理学思想体系架构完成后的喜悦心情。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中堂对联之一
公山气向尼山续,
活水源从泗水来。
【撰联】
杨毓健,字乾斋,湖北荆门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延平通判署尤溪,纂《南溪书院志》。
【注解】
①公山:位于尤溪县城南。朱熹出生前日,文山与公山同时起火,火势呈“文”“公”二字。朱熹父亲朱松异为祥瑞,次日朱熹诞,朱松以“喜火”名子。朱熹去世后谥“文”,人尊称“朱文公”,与出生时文、公二山野火相印。
②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一代圣人孔子诞生的地方。
③活水:即活水源,位于尤溪县城南。
【赏析】
公山的灵秀之气是尼山的延续,活水的源头来自山东泗水。对联的寓意是朱子理学源自于孔子的儒学。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中堂对联之二
悟静渊之有本,
探源远而流长。
【撰联】
邱淮,世居尤溪县城升平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岁贡。
【注解】
①悟静:朱熹早期思想受老庄影响。师从李侗后,在修养功夫上“主静”,提倡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静以观理”。至乾道年间,即时隔12年后,朱熹才完成“逃禅归儒”的过程。
②探源:寻求源头;探求本源。
【赏析】
感悟恬静的境界,就像观看有源头的潭水;探索河流的源头,才知道它的源远流长。寓意是开悟理学境界、探索儒学源头。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中堂对联之三
世无正学文为用,
道在大儒理可宗。
【撰联】
陈日宪,清代。生平未详。
【注解】
①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武帝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后来儒者均以此区别于佛、道等学说。
②文:文辞;典籍。
③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这里指朱熹。《荀子·儒效》:“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jiézhí]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④理:这里指理学。
【赏析】
在朱熹之前,中国历代还没有正统的儒学典籍可以用来教化百姓,但是到了朱熹的时候(儒道发展到理学的时候)才做到有宗可寻。对联阐述了朱熹在传承和弘扬儒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中堂对联之四
道南首廌山,学共龟山同立雪;
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撰联】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注解】
①廌[zhì]山:游酢的别称。
②龟山:杨时的别称。
③立雪:即程门立雪。出自朱熹《伊川先生年谱》:“游定夫(即游酢)、杨中立(即杨时)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
④洛水:洛河,这里指程颢、程颐的洛学。
⑤濂水:濂溪,这里指周敦颐的濂学。
【赏析】
游酢、杨时一同立雪程门,道南一脉则是游酢居首;游酢、杨时的理学思想源于“二程”(程颢、程颐)洛学,但其源头则是周敦颐的濂学。此联讲述了理学的传承和发展。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中堂对联之五
聚奎间气,诞真儒有宋于兹九叶;
瞻斗正宗,开后学自程已往一人。
【撰联】
郑凤来,明代莆中人。
【注解】
①聚奎:奎,奎星。聚奎,指文人聚集。
②间气:间隔于司天和在泉左右的气。六气分治,在上者为司天,在下者为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司天和在泉左右,称为间气。《辞海》释义云:“旧说谓杰出之人才,谓之‘间气’。”
③九叶:叶,世代、时期。九叶,指九代。
④瞻斗:斗,北斗,这里指理学正宗。古人以北斗为天地的中枢。瞻斗,仰望北斗。
【赏析】
纵观世间聚集的奎星间气,诞生学养淳厚的大儒,自北宋以来到朱熹已有九代;仰望北斗七星,遵循正宗的理学,能开启后学的自“二程”(程颢、程颐)以来只有朱子一人。对联讲述了宋代理学的传承,充分肯定了朱熹在理学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一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
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撰联】
爱新觉罗·玄烨(清康熙皇帝),出自《朱子全书·序》:“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注解】
①绪:丝头,喻指开端起源;前人未竟的事业。《诗·鲁颂·閟言》:“缵禹之绪。”
②立:做出,定出。
【赏析】
朱夫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自孔孟以来失传千百年的儒家学说;他开启愚昧,并且为后世制定了亿万年不变的义理法度。对联充分肯定了朱子在继承孔孟儒学方面的成就,以及朱子理学对教育后人、制定规则等方面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二
自天地笃生此公,上下系千古万世;
为圣贤阐明吾道,根本在三纲五常。
【撰联】
官贤,字子选,福建将乐人,明代温州府推官。博学多才,喜吟咏,工草书。善画,尤工画草虫。
【注解】
①笃生:生而得天独厚。《诗·大雅·大明》:“笃生武王,保右命尔。”郑玄笺:“天降气于大姒,厚生圣子武王”
②阐明:讲明,主要侧重于把深奥的道理讲明白。
③吾道:孔子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④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赏析】
自从天地厚爱诞生了朱文公,就连接着上下千古万世的儒家学说;为孔孟阐明了他们的观点,其本源来自于“三纲五常”。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三
两峰屹立势西南,兆文公运同庚戌;
一鉴倒涵天上下,从泗水泐出源头。
【撰联】
曹杰然,全州人。隆庆元年(1567年)尤溪知县。
【注解】
①两峰:指公山与文山,位于尤溪县城南北。
②文公:指朱熹。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③庚戌: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传统用以纪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岁在庚戌;朱熹出生于公元1130年,岁亦在庚戌。
④一鉴:这里指半亩方塘。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⑤泐[lè]出:石头依其纹理而裂开、解裂。《周礼·考工记》:“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
【赏析】
文山与公山屹立于尤溪县衙的西北面和南面,是朱文公与孔子同是庚戌年出生的预兆;半亩方塘的水倒映着天光云影、上下一色,它的源头来自于山东泗水的涓涓细流。对联讲述了朱熹出生干支纪年的奇异性和朱子理学的正统性。天造地设,一脉相传。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四
高山仰止,尼山耶,文山耶,一东一南各随所地而出;
流水盈科,泗水乎,沈水乎,其源其脉到底以海为归。
【撰联】
罗明祖(1600~1643年),字宣明,号纹山,福建省永安市贡川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著有《纹山全集》18卷、《评书》100卷。
【注解】
①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仰望。止,至、临、停止。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②尼山:原名尼丘山。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尼山,一代圣人孔子出生的地方。
③流水盈科:盈,满。科,坑。意思是流水这种东西,不填满地上的那些坎坎洼洼,它是不会前进的。
④沈水:尤溪河的别称。
【赏析】
高山仰止,尼山啊,文山啊,一座在东方,一座在南方,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高耸而出;流水盈科,泗水啊,沈水啊,虽然其源脉不同,但最终都归大海。寓意是孔子和朱子出生的年代不同、地点不同,但学说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五
所学四子了生平,惟诚意,惟正心,振邹鲁濂洛关闽之绪;
以订群书为己任,曰知行,曰居敬,阐尧舜禹汤文武之传。
【题写】
纪廷誉,字声寰,晋江人,万历年间尤溪教谕。纂修《南溪书院志》。
【注解】
①诚意:真实的思想。朱熹《中庸章句》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②正心:端正心性。《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正而后身修。”
③知行:读书与实践。出自《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屑,可以能行焉。”汉·郑玄注:“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
④居敬:持身恭敬。《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赏析】
朱熹把学习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四书》作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思诚意,思正心,重振邹、鲁、濂、洛、关、闽的学说;他以修订四书五经为己任,说知行,说居敬,阐述尧、舜、禹、汤、文、武历朝的故事。对联讲述朱熹学习、著述的经历。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六
诚意、正心,握大人格君之把柄,四字岂颠扑得破?
穷理、主敬,开下学向上之路头,两语已包括得全。
【撰联】
韩仲雍,明朝万历三十二甲辰科(1604年)进士,福州副巡按使兼巡海道。
【注解】
①格:推究、匡正。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朱熹《四书集注》:“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③主敬:主宰,专一;程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程颐认为:“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
【赏析】
诚意、正心四个字,把握了大德匡君的方法,岂能颠扑得破?穷理、主敬两句话,开辟下学上达的路子,已经能包括齐全。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正堂对联之七
道若揭日月而行,
功不在孟子之下。
【撰联】
郭以隆,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选贡,江西赣州人,沙县县丞。
【注解】
①道:儒道。
②揭:举起。
③功:造诣。
【赏析】
朱熹对儒家道学的阐述,就像举着日月而行走;他对儒家学说的研究,造诣不在孟子之下。对联充分肯定了朱熹在儒学研究上的成就。
【书法】
采用宋代书法名家集字。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园楹联集锦》
出版者:海峡书局
本书共收集南溪书院、书斋祠、毓秀亭、开山书院、牌坊、照壁等处的楹联66幅,内容有:对联照片、对联作者、对联赏析、书写作者。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