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阐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352
颗粒名称: 二、阐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24-2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作为儒学研究的热点,对朱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强调了朱熹的教育实践和爱国思想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朱子学 朱熹 儒学研究

内容

长期以来,儒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因其研究文本、历史人物的年代久远使我们有一种神秘感、距离感和陌生感。朱子学是儒学研究的热门,但在普通大众看来仍蒙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与人们普遍对朱子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不无关系。《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的出版,积极承接传统,普及朱子文化,建构了一座与读者沟通的桥梁。
  朱子一生重视教育,不仅著书立说,而且传道授业、会友论辩,通过书院教育活动促进学术与教育相结合,推动其理学思想的传播。《四书章句集注》这一理学集大成的著作,是其在书院教育活动中的主要教材和经学教育的基础。
  他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至今影响深远;批评了当时学校以及科举制度的流弊,认为读书“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的教材设置,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治学次第,体现理学与经学的教育内容。提出由《大学》到《论语》,到《孟子》再到《中庸》的理学教育次第,强调这个次序不可更改,才能达到穷理的目的。
  朱熹的教育实践处处透露着他的民本思想。从白鹿到岳麓重振官办书院的轨迹,可以看出朱熹是宋明理学家中书院情结最浓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第四章《司教化与育群材》阐述了朱熹的书院兴学之梦,也让我们了解到由他在各地创建、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数量达到60多所,对中国的书院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寒泉到考亭创建私家书院的轨迹,也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到朱熹讲学和著述的实践与创新,以及中国理学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如何在他的带领下形成并走向成熟,并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毋庸置疑,朱子学的道德规范更强调个体身体力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章《见贤思齐“道”与“统”》,简要介绍了朱熹时代的书院祭祀与讲学活动是紧密结合的,有利于学生吸取先圣先贤的教益,熏陶其道德与品行。同时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书院祭祀,除了主祀孔圣之外,朱熹开创了两大先河,即配祀孔门四大弟子和祭祀本学派先贤通过祭祀活动将儒家正统文化精粹传承给孔门弟子,可以起到激励诸生勇猛奋发的作用。随后介绍了朱门领袖黄榦如何阐扬理学思想,论定道统地位,在朱熹去世后将其作为各地书院、祠堂崇祀的对象。第三节则介绍了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古老的书院祭祀与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结合,逐渐形成了祭祀朱子的现代版,体现了作为一种礼仪制度的与时俱进。紧接着此章也带领我们了解了韩国朱子后裔的家祭大典和台北朱氏宗亲的祭祀大典,以及海峡两岸的“朱子之路”敬师礼如何让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逐渐回归。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朱子之路”的师生们通过研读朱子文献、演习与实践,将传统的礼仪重新发扬光大。
  朱熹的成才也离不开长辈和老师的帮助。从第六章《不知何日去朝真》,我们了解到朱熹的父亲朱松对他幼年时期的成长影响较大。朱松的人生格言“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是其对朱熹最初的道德教育准则。朱松身上儒家的忠孝气节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其内心的爱国热情。而其老师李侗力主抗金、反对和议的思想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无比关切的情感也成为朱熹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很重要的来源。接下来此章从两条主线来阐述朱熹的爱国思想,第一条是“文章尽显爱国心”,第二条是“扬忠义、贬奸佞”。朱熹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文中的许多篇章也表达了他怀念中原故土、不忘收复山河的爱国情怀。而立“忠节庙”表彰以身殉国的将士的做法,以及“手迹倒翻”的故事,也体现了其厚重的爱国情结。作者指出朱熹的爱国思想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爱国民族斗争,成为后人反对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这种爱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应该着力加以继承和弘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被政治化了的儒家意识形态,需要用现代的符号系统来阐发,而方老师的阐释方法深入浅出,极具创新性,又充满亲和力和时代感。通读此书,发现作者不但提炼了朱子学的普世价值,而且开拓了重塑朱子学传统人文精神的独特道路。文中不乏其对于朱子学研究的深刻洞见,展现了其深广的文化心理空间。长期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更使他的诠释方式拥有一种切身感,反映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知识和现实关怀。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丽奇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