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朱子与孝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25
颗粒名称:
朱子与孝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41-245
摘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朱松、朱子以及朱子学说中的孝道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孝道既是一种家庭伦理关系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基础。孝道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家人,并将这种关爱与尊重延伸到社会关系中。朱子将孝道视为一种基本道德原则,认为孝道的实践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朱子
孝道
朱子学说
内容
“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这是朱松1134年冬写下的《将还政和》。这年9月,母亲程氏逝世,百日而窆,朱松为母丁忧。与父亲去世时心情大为不同,那时,“方腊乱,以贫不能归”,故将父亲“葬政和县护国寺侧”。这次母丧丁艰,朱松实际上已把政和作为自己不是故乡的故乡,更让他欣慰的是有“颖悟早慧”十分孝顺的儿子朱子同行。
朱子“佩苇遵考训”,以先人为榜样,一辈子与孝同行。生平第一部著作就是《诸家祭礼考编》。在儒家那里,孝道是通过礼来表现。孝是事亲观念,礼则是具体仪式和行为准则。它将孝转化为世俗的孝行,把孝道伦常落到实处。祭礼当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朱子称:“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而免丧。是时祭祀只依家中旧礼。礼文虽未备,却甚齐整。先妣执祭事甚虔。及某年十七八,方考订得诸家礼,礼文稍备。”束景南先生说,正因朱子如此,“为其后来作祭礼、家礼、古今祭礼之滥觞矣”。
朱子毕生精力主要放在《四书》的研究上,孝道是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他十分推崇张载的《西铭》,以孝的理论逐字逐句阐述其中大义,指出天是父道,地是母道,而人是子道。“推人以之天,即近人明远。”“事亲如事天,即是孝;自此推之,事亲如事天,即仁矣。”由此出发,把天地万物视为“民胞物与”“故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为儒家的孝道思想找到了本体宇宙论的依据,李存山教授说,《西铭解》是朱子成熟时期的重要著作。
1186年,朱子57岁。他对自己的孝道思想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孝经刊误》。这篇著作有这几个特点:第一,打破了权威,大胆地将《孝经》前六章合而为一作为经,余下至十八章作为传;第二,实行经传分离,将《孝经》经与传分开,使经具有了哲学的意蕴;第三,开启以“理”说孝的先河,把《孝敬》的积极内容纳入了“理学”的体系,认为孝为“古今共有之理”,孝是理的发用流行,是理的必然要求,理是孝的终极依据,是孝的全部正当性,从而使孝道上升到世界观层面。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朱子学说,那就是“理”,而朱子一辈子研究的视线却始终离不开一个“孝”字。
孝道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原点。“百善孝为先。”
孝,似小实大
孝很小,小到晨昏间的一声问候;病榻上一次抚摸;游子在外一句信息;清明墓前一炷香火;寂寞祠堂里一块牌位……
孝,实际很大。大可比天,是天分,是天职,是天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朱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敬之所由生也。”“今人将孝悌低看了,‘孝悌之至,通于明神,光于四海,’直是如此。”他还说:“不孝之人,天所不容,地所不载,幽为鬼神所责,明为官法所诛,不可不深戒也。”
孝的思想形成于周代,发展于春秋战国,及至汉代已运用到治国安邦。朱子不仅赋予这种亲情和道德以天理的光辉,而且阐述了孝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孝为行“仁”之本,“五常百行”之本,可谓“至德要道”。朱子曾用“种苗”和“水流”形象地说明这个原理。“譬如一粒粟,出生为苗。仁是粟,孝悌是苗,便是仁为孝悌之本。”仁与孝是体用关系。“仁孝同源,故孝者必仁,而仁者必孝。”朱子说:“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论行仁,则孝悌为仁之本。”“人如水之源,孝悌是水流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三坎也。”朱子描绘了从孝出发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境界:“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好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天下平。”在朱子眼里,孝可以移为忠,移为仁义礼智信,直至内圣外王,直至修齐治平。人人都能尽行孝道。“推爱亲之心以爱人,而无所疾恶,推敬亲之心以敬人,而无所慢易。”“则天下之人皆在吾爱之中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便可实现“孝治天下”。
孝,似浅实深
孝很浅,讲的都是大实话,“廿四孝”的故事更把孝道解释得直白通俗。
孝,实际很深。一句简单的话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还涉及不少史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朱子引赵歧的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为什么会说“无后为大”?有专家认为是为舜辩护。因为孟子后面还有一句话:“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读过廿四孝《孝感动天》故事的,都知道舜的生母死后,其父娶了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长大后凶残无比,三人“日以杀舜为事”,但舜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照顾。帝尧闻舜如此大孝,欲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朱子说:“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正矣。”意思是,舜如果把娶娥皇的事报告父母肯定行不通。只能在不违背礼与“无后”之大不孝之间两者相权取其轻。其变通做法等于报告了父母,是正确的,仍然符合孝顺之道,还是事亲之“和”。
孝,似易实难
孝很容易,似乎是举手之劳,人皆可为,时皆可行。《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富贵人家似乎更易如反掌。
孝,实际上很难,行孝难在它是系统。朱子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对父母孝顺要围绕尊亲、敬亲、悦亲展开,且要循礼周严。就孝道来说,还有事兄、事君、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立德、立功、立言,方能光宗耀祖庇荫子孙。行孝似乎贯穿人生始终。
行孝难在它是恒常。行孝不是三天两头的殷勤,三言两语的甜蜜,而是一以贯之坚持,长年累月奉献,痴迷初衷不改。《论语》中有段孔子与学生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颇有意思,宰我认为替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反问:“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孔子感慨:“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予父母乎!”孔子认为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啊!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难道你宰我就没有受到父母三年照顾吗?孔子反驳弟子的话,当代傅佩荣先生找到了依据。美国医院做了试验——三岁前的孩子需要有一个人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怀,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虽然时代发展了,“守丧三年”并不现实,但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永远相互关怀的情感,尽孝当是恒孝。
行孝难在“色难”。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朱子也认为是这样的:“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孝要建立在“心至于是而不迁。”孝是血管里涌流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亲情,是打心里深处发出的至高无上的最高道德指令。
行孝还难在及时。这是由于生命的无常和无奈决定的。正如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所说:“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