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寻访延平四贤的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01
颗粒名称:
寻访延平四贤的遗迹
分类号:
I267 .1
页数:
6
页码:
174-179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延平四贤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历史上的四位学者,分别为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他们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朱熹的贡献被尊为“朱子”。延平四贤的学术源流涉及到多个地区、多个学者、多个流派,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体系。
关键词:
延平区
四贤
朱子文化
内容
延平的滨江大道和延平湖之间的延福码头,矗立着一座三檐四层的仿古建筑——双溪楼。它是延平的一张文化名片,承载着历史记忆,在几度兴废之后,于1994年重新建造。门前悬挂一幅牌匾,题有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理学名邦”,充分彰显延平的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登斯楼也,凭栏眺望,滔滔建溪和沙溪脉脉汇合,苍苍的九峰山和玉屏山遥遥相对。怀想延平这座山城,建县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五县之一,古为州、军、路、道、府的所在地,既有山的雄伟,又有水的秀逸,更有文的风采。
延平有“理学名邦”之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延平四贤:从北宋到南宋相继诞生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延平四贤”一说最早出自明朝嘉靖的《延平府志》。四贤先后从祀曲阜孔庙,足见在儒家备受尊崇。其中朱熹地位最高,列入“十二哲”,后人将朱子与孔子相提并论,恐不为过。
这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不足百年中延平为什么会产生四位大儒?他们之间又是怎样一种递相授受的师生关系?八百多年过去了,他们在延平还留下些什么?延平后人又为他们做出了些什么?诸多问题齐涌心头,愈加激发我寻访延平四贤遗迹的愿望。
一
武夷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陈利华曾出版一本《从“南平”到“延平”》的专著,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考察延平历史文化,的确给人打开了一扇窗。
福建在历史上被称作“南蛮”之地,它的过化中兴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原文化的四次南迁。中原人涌入,带来兴学之风。“独先天下兴州学”,最有代表性的遗迹是宋碑亭。
宋碑亭现存于延平区剑津中学内,石碑两侧楹联为“独先天下兴州学,屹立西山励后贤”,碑立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较宋仁宗皇帝诏令办州学早20年,开天下州学之先河。而且,无论体制、学田的设置,还是教授的配置,都与范仲淹的主张一致,可谓全国首创。从此,“五步一庠,十步一塾,家弦户诵,文风鼎盛”。宋时南剑州在鼎盛的文风浸润下,诞生了延平四贤,也多了一个探究缘由的例证。
率先成就了“闽学鼻祖”杨时。杨时自幼聪慧,敏于好学,8岁时就能赋诗作文。15岁游学邵武,不久就转到南剑州上州学堂。他有幸结识吴仪、吴熙两位隐士高人,从此与延平结下不解之缘。
杨时在延平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位于南山镇凤池村的“立雪祠”和王台九坍“立雪堂”,就是后人对他最诚挚的纪念。“程门立雪”典故,则妇孺咸知。
宋代著名儒学家程颢、程颐,同是洛阳伊川人。游酢、杨时向“二程”求学,非常谦恭崇敬。故事就发生在宋元祐八年(1098年),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天空正下着雪,为了不打搅先生休息,立在雪中等候。故事之所以流传,原因在于教书育人,功德无量,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尊敬师长,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据史载,罗从彦拜师杨时的经历,与朱子拜师李侗非常相似。延平四贤是递相授受之关系,更是尊师重教之典范。
凭借“立雪”心诚,游酢、杨时不负众望,终得洛学之真传,成为“洛学正宗传人”“道南第一人”。游酢、杨时学成南归,程颐送别他们时说:“吾道南矣!”杨时、游酢不负恩师的重托,“载道南归”,选择了武夷山一带作为他们传播理学之地。朱子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武夷山日后成为“道南理窟”,成为游酢、杨时“道南”和闽学兴盛以至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之象征。
探究“延平四贤”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眼前这条闽江。有学者认为,“闽江是朱子理学形成的源流,更是朱子理学走出武夷山、传播东南亚、影响全世界的源头。”
是啊,逝者如斯。历史上的遗迹,都有可能颓废、坍塌、湮没和消弭,唯有河流不舍昼夜。早在宋代,闽江及其支流就已经是南平通往福州水路交通的大动脉。矗立在建溪与西溪汇合处的“双剑化龙”,源于历史上的典故。相传“莫邪”“干将”二剑在延平津雌雄相偎,化龙而去,故延平又名“剑津”“剑浦”“剑州”。这个典故既反映了延平的山水形胜,也物化为延平现今的城市市标。
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子的名句,那么“延平四贤”的学术源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和以朱子为代表的闽学,在思想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二程奠基于前、朱子集大成于后的理学成为主导两宋以来中国学术思想长达八百年之久的哲学形态。同为延平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游酢的第十六代裔孙游居敬在《请从祀疏》一文中,对延平四贤的亦师亦友关系以水作比:“而其师友渊源之所自,譬之水也,则杨时肇其端,罗从彦浚其流,李侗洪其派,而朱熹汇其波澜而要其止宿者也。”
杨时是将乐县人,古时属南剑州管辖。上文所述,杨时少年时求学州学堂,后又在此短暂讲学、传道,南剑州的山山水水对他影响之深,有记、诗多篇为证。最著名的遗迹是藏春峡,只可惜“八百年来如反掌,林园芜没余片壤”。他一生精研“二程”理学,得道之后“倡道东南”,对闽学的肇端卓有建树,“无龟山无朱子”。为了纪念这位理学名家,明成化元年(1465年)经皇帝恩准,在其故郡立祠,赐额为“道南”,由延平府敕建。中间主祀杨时,两边配祀“豫章先生”罗从彦、“延平先生”李侗,从此奠定“南剑三先生”之美誉。遗憾的是,如同许多朱子遗迹,其遗址荡然无存。所幸的是,南宋末年,杨时五世后裔举家迁往南剑州,其后裔为祭先祖,建有龟山祠。
罗从彦素有“道南第二家”“授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在闽学“疏其流”承前启后、功莫大焉。宋朝时礼部祭文称他“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文一脉,万古是师”。但在延平四贤中,因为杨时有“程门立雪”典故、李侗是朱子的老师、朱子是理学集大成者,故此他们的知名度均在罗从彦之上,我分别到访了罗从彦的出生地太平镇儒罗村、归葬地水南街道上地村和罗从彦特祠水南街道罗源村。罗从彦在世时一生清苦,百年之后依然落寞。尽管罗从彦特祠和他的墓园均列为延平区文保单位,但较之李侗、游酢祠堂还是显得寒酸。新出版的《罗从彦故里行实录》一书,就得到了罗从彦文化研究会、罗从彦祠堂管理委员会的资助,在实证研究上迈出了第一步。
李延平(李侗,学者称其延平先生)在延平的遗迹当说最多,但他在世时为人低调、甘于清贫,遗存并不多。24岁时,始学于罗从彦。罗从彦是以静授道,对李侗影响殊深。师生二人“终日相对静坐”,情同手足,尽得其所传。从此李侗“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专心致志,静默澄心、体认天理,目的是“独使一乡,化为善良”,孕育出静中的万千气象。
有人说,李侗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成就了朱子,所言非虚。李侗与朱松同为罗从彦的门生,朱子曾多次听父亲说起李侗的学问造诣,仰慕久矣。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子在赴任同安县主簿途中,慕名前往拜谒已61岁的前辈宿儒李侗,从此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师生情谊,直至李侗过世。这10年,之于李侗、之于朱子都是不寻常的,一个是晚年收高徒,一个是才俊遇明师。这10年,据《南平县志》记载:朱子曾6至延平,4次受教于李侗。朱子对李侗的学术造诣十分敬仰,李侗亦对朱子的聪慧好学格外器重,此问彼答,穷理论难,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延平因此而留下李侗与朱熹讲学的西林院、天趣园、盘陀石、育德泉等遗址。当然,这些遗址有的与传说有关,有的据旧志记载。李侗也曾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两度到崇安五夫里紫阳楼看望朱子。他们的交往更多的是书信,有时一次连修7封。李侗逝世后朱子把前后六次向恩师求教的实录以及书信问答汇编而成《延平答问》,全书上下集约26000余言。上继往圣,下开来学,其功大焉!而早年留在延平的墨宝“鸢飞鱼跃”,后人研究的成果是:朱子在李侗的点拨下思想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离林重寺不远,就是位于炉下镇下岚村樟岚自然村李侗的故居旧址,清代建筑,损坏严重,唯剩下房基的石板条、石马槽等,给人以苍凉之感。倒是村头两株苦椎树,据传是李侗手植。听村民说,早些年已经枯萎,可是,近年突然枯木逢春,枝繁叶茂。当地村民普遍称奇。我突发联想到理学在历史上的兴废继绝的命运,老树新叶是否暗合某种天机,喻示美好的未来?
三
寻访延平四贤的遗迹,凭吊先哲的遗产,追思历史的记忆,感怀岁月的沧桑……然而,更多的遗迹我们只能从历史典籍中去徜徉、去感知。当地这些年高度重视延平四贤的文化品牌建设,且不说延平,即便是南平市,在新辟的滨江大道和滨江新城,都留有“朱熹路”“李侗路”“罗从彦路”“四贤公园”“四贤文化广场”等文化标识,在滨江的绿道边上,还塑有延平四贤的塑像。据说在新开通的高铁车站——南平北站,拟将添加更多的人文色彩,嵌入四贤的经典语录。四贤文化研究会成立,四贤研究文集林林总总。
在城镇化进程中,在弥补注入先贤文化元素的同时,延平区还积极探索四贤文化的深化。譬如在大坝村开设了朱子文化教育基地、民间开办了“理学讲堂”等,有意识地将四贤从学术研讨向基层普及延伸、从文化宣传向现实教育转变,这对于培育匡正政风民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有益的。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由南剑州知州陈宓仿白鹿洞规式在城南九峰山下建“延平书院”。古有诗曰:“延平书院龙津渚,夜夜文光烛太空。”极见当年延平书院教育之盛事。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延平书院荣获宋理宗的赐额,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由皇家承认并予以荣誉支持的官办书院,与中国“四大书院”(应天、岳麓、嵩阳、白鹿洞)一样名扬九州。延平书院里,保留过延平四贤的许多遗迹。是“理学名邦”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后人缅怀先贤的礼敬殿堂,修复之后,该书院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戎章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