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几十年心系百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98
颗粒名称: 为官几十年心系百姓
分类号: I267 .1
页数: 4
页码: 167-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真德秀是南宋时期的官员和学者,他从小聪明好学,1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在困苦中抚养他成长。他在政治上主张为国为民的原则,忠于职守,努力工作,并提出建议来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浦城 西山先生 宋代

内容

真德秀,字景元,后改作景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出生于浦城贫寒之家。祖上姓慎,因避孝宗讳(孝宗名眘,眘为慎的异体字),更姓为真。晚年在家乡西山读书写作,人称“西山先生”。据《宋史》记载,真德秀4岁开始读书,“过目成诵”,7岁就能作文。他的学生、诗人刘克庄在为其写的《西山真文忠公行状》中说,老师小时候“入小学(即县学)夜归,尝置书枕旁,灯膏所熏,帐皆墨色”,可见其学习之用功。不幸的是,他15岁时父亲去世,是母亲在困苦中抚养成长。庆元四年(1198年)中举,第二年考取进士,其时才20出头,称得上是少年得志,风光无限。
  及第后,真德秀被授予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判官,开始从政之路。他在这个位置上连续做了7年,“孜孜职业,不以高第胜流自居”,公务之余依旧刻苦向学。《溪山伟观记》一文这样自述道,“退自幕府,辄兀坐亭中,翻阅古今书”,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其学识的深厚基础。开禧元年(1205年),他以“选人”(后选官员)身份就试博学宏词科,录取后被福建路安抚使萧逵聘为幕僚,协助处理政务。不久,应召为太学正(即太学的教员)。开禧三年(1207年)“迁博士”(提升为学官)。值得一提的是,真德秀在太学任职时,20岁的宋慈(之后的著名法医学家)正入学受教。作为老师,真德秀发现宋慈所作的文章,言之有物,非常欣赏,便处处予以关照。可以说,宋慈后来能有出色的表现,与他先前的这位老师不无关系。
  从嘉定元年(1208年)到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先后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兼礼部郎官、军器少监、起居舍人兼太常寺少卿等职。在从政道路上,他坚持为国为民的原则,忠于职守,努力工作,希望能让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南宋朝廷有所改变。为此,他不断上奏书提出建议,《宋史》说他,“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如为政之道,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开公道,窒旁蹊,以抑小人道长之渐”,意思是广开言路,倾听多数人的意见,就可以抑制那些歪门邪道而得势的不正之人。二是“选良牧,励战士,以抑群盗声张之锐”,即选用好的官吏,勉励守疆的士兵,就可以击退内外敌人的嚣张气焰。再如对北方强敌金国的态度,他也有比较客观冷静的看法,一方面坚持民族气节,反对称臣纳贡,另一方面又不主张草率征讨,而是建议巩固内部,积蓄力量。可见真德秀的内外策略都相当切合实际。
  然而当时的宰相史弥远大权独揽,重用宵小之辈,真德秀为人正派耿直,耻于攀附,他对同僚刘爚表示“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有不肯为从官之人”,随后即向朝廷提出外放的请求,并获批准。嘉定八年(1215年),他以秘书阁修撰的身份出任江南东路转运司副使。在向皇帝辞行时,他郑重地提出“国耻不可忘,邻盗不可轻,幸安之谋不可恃,导谀之言不可听,至公之论不可忽”。句句良言,但宁宗不太乐意听,淡淡地说:“卿有余,到江东为朕撙节财计,以助边用。”
  所谓江东,包括赣东北、皖南、江苏西南,当时正闹旱蝗灾害,饥荒严重,哀鸿遍野。真德秀上任后首先抓赈灾工作,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接着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地主盘剥,惩处贪官污吏,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虽然只有两年,但真德秀外放江东的杰出表现,让许多同僚刮目相看,认识到此人实乃一位有才干能为老百姓做事的官员。
  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出知泉州。宋代的泉州,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商业活动非常兴盛,号称东方第一大港。后来由于执掌贸易大权的地方官员对外商肆意敲诈勒索,使他们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从而失去了与中国贸易的兴趣,到了真德秀知泉州时,来此做生意的外国商船已经少到了一年只有三四艘。真德秀深入调查研究,果断推行优惠政策,减免许多不合理的征税,迅速收到成效,前往泉州的外国商船很快就增加到年36艘。这不仅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还做了许多好事,如抑制豪强对百姓的压迫与盘剥,加强海防,打击海寇的骚扰。离任前,他诚恳地向同僚李公晦征求治泉的得失。李说,“君为政三年,其可以无愧者二,尽己之忠与不息之诚也。”真德秀对国家与人民,确实是做到了忠诚二字。
  离开泉州后,真德秀先是以集英殿修撰知隆兴(今南昌),后又以宝谟阁待制、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长沙),这两次也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进徽猷阁,并第二次出知泉州。老百姓知道后欢欣鼓舞,“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为了不辜负庶民的希望,真德秀在任期间,认真清理历来累积的案件,整顿吏治,解决南外宗(皇族)扰民问题,重视文化教育,下决心平寇定海,政绩显著。尤其是严禁预借赋税,为老百姓解困,受到众口交赞。当时有人因此责备他对老百姓“宽恤太骤”致使财政紧张,他回应道,“民困如此,救之当如解倒悬,宁以一身代其苦,不以此为悔也”,充分表达他的爱民之心高于一切。
  绍定六年(1233年),真德秀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第二年(即端平元年)正月上任,但到了六月便被召入京。仅五六个月,真德秀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开时,“帮人竞为彩旗以送,自谯门至舟次,弥望数里不绝”。
  晚年的真德秀,先后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最后官拜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但在职的时间都很短。端平二年(1235年),告别人世,享年58岁。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楚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