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与中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837
颗粒名称: 论朱熹与中医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78-279
摘要: 本论文记述了朱熹在理学研究之外,也对中医有着深入研究,并在其思想中借鉴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该文提出了朱熹的中医思想,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朱熹对中医的贡献,包括学习、政治、理论、仁爱和脉象等方面。
关键词: 朱熹 理学研究 论文

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指导教师:蔡方鹿教授)
  对朱熹的研究,大都关注的是其对理学的继承与集成,忽略了朱熹对中医的继承与贡献。朱熹深通医理药理,论证问题时处处以医理药理为依据。该文拾遗补缺,以朱熹文献为基本,对比中医经典,从“论学”“论政”“论理”“论仁”“论脉”等方面探讨朱熹的中医思想。在以医论学方面,提出为学先立志,立志先护肾;“心平气和”,做学问根本之法;以吐泻之法除心中偏邪之见;护恶如宝,膏肓之疾;收敛身心:中年读书人的养生之法;气血有强弱,志气不可夺等观点。朱熹引用中医之理,于人可论伯夷、柳下惠、王安石之学;于理可论阴阳、论仁、论道心人心、论已发未发;于事可论亲情;于政可论皇家墓穴的选址。在以医论证方面,运用预防劳复病、治疗羸病等道理谈论治国之理。朱熹甚至用考证儒家经典的方法考证了切脉的位置,这是朱熹对中医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研究朱熹的中医思想,是为了以朱熹之理复兴中医。用“理在事先”追溯中医之根本,用“理一分殊”理清万病之因,用“道器并重”指导中医之器的研发,用“源头活水”指明中医的发展方向。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4

《朱子学年鉴.2014》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书分为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等九个栏目,收录了《朱熹人性论与儒家道德哲学》、《对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2014年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