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の「慎独」の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576
颗粒名称: 朱熹の「慎独」の思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26-227
摘要: 本文以朱子学中《大学》和《中庸》中的“慎独”思想为核心,探讨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整合以及经书系统性整合的特点。文章批判了佛教,并强调了朱熹对于“慎独”的重视。作者分析了《大学》中的“慎独”与“诚意”的关系,并探讨了一念之“几”的分析。接着介绍了《中庸》中的“慎独”工夫,指出其与“戒慎恐惧”的不同,同时指出王阳明和王龙溪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朱熹的“慎独”观念。
关键词: 慎独 朱子学 大学

内容

(日)小路口聪《东洋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纪要》2012年第20号
  该文以《大学》以及《中庸》中的“慎独”思想为核心,在关注层面上更兼顾到本体论之层面与工夫论层面的整合、经书之间的体系性整合的朱子学特点。文章首先以对佛教的批判意识开题,并联系到程灏的论天道之“纯亦不已”,而天道之连续不间断性正是天之所以为“诚”的表现,人之生命与本质都由天赋予,故最终之境界也应当是与天一样的连续不间断的“纯亦不已”,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做“慎独”的工夫。在《大学》中,“慎独”属于“诚意”之工夫,作者分别分析了“自欺”和“自慊”,指出朱熹强调了非为他人的自足性状态(“为己”与“为人”)。这种无待于外的工夫必定最终归结到自己当下一念之发动,由此文章过渡到对一念之“几”、也就是一念刚出现之瞬间的分析,学者往往能明辨善恶,但是当下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好善恶恶”,此即是“自欺”,就是“不诚”,就是与道体不相似。作者接下去进一步对《中庸》的“慎独”工夫进行了介绍,指出“戒慎恐惧”与“慎独”在朱熹的工夫论体系中的不同意义,前者指向“未发”工夫,后者是“一念萌动”之处的“已发”工夫,但不论已发未发,都当戒慎恐惧,如此方能做到工夫之连贯性。作者最后指出,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王龙溪的“一念独知”思想都可以上溯到朱熹的“慎独”论上。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小路口聪
责任者
陈晓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