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71
颗粒名称: 学术专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0
页码: 198-210
摘要: 这是一部关于朱子学的学术专著,主要探讨了朱子学在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朱子的思想世界、口语文献研究、对经典的诠释等方面。此外,还包括对朱子学在现代的跨文化意义、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以及朱子学在东亚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关键词: 朱子学 宋代 思想世界

内容

朱子新学案
  (繁体竖排版,新校本,第1~5册)
  钱穆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2120千字
  该书对朱子学的讲论,通贯全部,鞭辟入里,是研究宋明理学,以至研究中国学术史必读的经典著作。全书五大册,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思想之部:第一、二两册,又分为“理气”与“心性”两部分。二、学术之部:第四、五两册,又分为经学、史学、文学三部分,并添附校勘、考据、辨伪与游艺、格物之学。三、行事之部:第三册的主要内容,考述朱子早年从游延平的始末,及其对北宋五子与南宋湖湘之学、浙东之学的评述,以及朱陆异同等篇。书末有索引,有利于查考。书首的提纲,分32段来论述朱子学的大要,也为读者提供方便。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余英时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706千字
  该书以朱熹为中心,遍考第一手史料,将文化史与政治史贯通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宋代政治文化解释的新典范。与传统朱子研究以哲学、思想为中心不同,作者将注意力转向朱子生活的现实历史世界,突显其一向为人忽视的政治关切、政治理想一面,进而呈现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政治文化。全书分为上篇“通论”与下篇“专论”两部分,共十二章。上篇包括回向“三代”——宋代政治文化的开端、宋代“士”的政治地位、“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君权与相权之间——理想与权力的互动、“国是”考、秩序重建——宋初儒学的特征及其传衍、党争与士大夫的分化等内容,下篇包括理学家与政治取向、权力世界中的理学家、孝宗与理学家、官僚集团的起源与传承、皇权与皇极等内容。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
  陈来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418千字
  该书是研究朱熹思想,在史料学方面用力甚深的一部著作,对朱子书信一网打尽,逐条考证系年,对研究朱子、宋明理学和宋史的学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工具书。作者精审确凿的考证既借鉴了以前清代学者的成果,又通过文献本身而做内证、事证、人证、义证,以确定系年,考证坚实可信。此次增订最主要部分在于添加了一份索引,索引囊括了全书2700余封信,简明切用。另外,增补了《延平答问》中的十几封信,删除了原书中重复考证的条目,使全书更为完善。通过对这些书信的整理、考订,不仅使朱子思想见解的先后发展变化的脉络有线索可以寻溯,而且勾勒和探索了南宋学术史、思想史的资料和实况。
  中国儒学史·宋元卷
  陈来、杨立华、杨柱才、方旭东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515千字
  该书以叙述儒学思想史为主,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宋元的儒学史;全书框架和结构的设计以思想家和学派为单元,以突出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贡献为目的,在写法和具体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和创新。全书分为宋代部分和金元部分,宋代部分集中介绍了北宋前期的儒学与经学(胡瑗、孙复、刘敞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苏轼、吕大临、谢良佐、杨时、胡宏、张栻、朱熹、朱熹门人(黄榦、陈淳、程端蒙等)、陆九渊、陈亮、叶适等人的儒学思想;金元部分集中介绍了赵秉文、李纯甫、许衡、刘因、吴澄、许谦、金履祥等人的儒学思想以及元代陆学(刘埙、陈苑、危素、赵偕、郑玉等)。
  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
  陈来、朱杰人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813千字
  该书是2010年10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的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朱子学对日本的贡献、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关于朱子“格物致知”及其相关问题之讨论:“继别为宗”或“横摄归纵”、南宋乾淳诸老及其文化逻辑、朱子《太极解义》研究、朱熹之前“道统”一词的用法、朱熹生的哲学、朱子论“自得”、从南宋到明代初期的朱子学“官学化”——从科举、孔庙祭祀制度改革的视点、朱熹与其《戊申封事》、朱子学在南宋巴蜀地区的流传、从朝鲜儒学“主理派”之思想看朱子理气论之涵义、“性之本体是如何”——朱熹性论的讲究、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以《大学》为规模的方法论反省等内容。
  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陈来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该书是有关朱子学的相关论文,收录了朱子学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朱子四德说续论;朱子思想与现代政治伦理;朱子太极体用论;朱子议礼二题;朱子文化复兴的潜在力:以中国学生《朱子婚礼现代版》的民意调查为例;论朱熹的“心之本体”与未发已发说;论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特点;朱熹与刘沅;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宋明理学道统与政统论;朱子学在韩国高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韩儒郭钟锡(俛宇)的心论其对朱子思想的理解;日本汉学与朱子学——江户时代大阪“怀德堂”的学术;近三十年(1980—2010)英语世界的朱子研究——概况、趋势及意义;朱子学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陈淳与黄榦争论读书次序等文章。
  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
  ——朱子学会成立大会
  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550千字
  该书为朱子学会成立大会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一级学会“朱子学会”于2011年10月9日在厦门大学成立。“朱子学会”的成立,不仅为厦门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全球朱子学学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全书选录40多篇论文,充分彰显了朱子学的丰富性、包容性和总结性。主要内容包括朱子理气关系的三种不同解读;周敦颐是怎样走向圣坛的;朱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及其展开;朱子论智;朱熹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世俗化的朱子:朱子学术的世俗关怀及其时代意义——以“礼”学为例;“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领会朱子“诚”、“信”思想的一个视角及意义;朱熹的“新民”理念——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考察;朱子新安后学对“理”的解构及其意义等。
  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
  陈明娥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410千字
  该书为李无未、李如龙主编的“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丛书之一。朱熹著作中的语言反映了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真实面貌,是研究宋代语文及近现代汉语语言的宝贵资料。该书利用语言理论与方法,结合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词汇、语用等多个角度对朱熹文献的语言进行研究,综合考察朱熹文献语言特点和语料价值,全方位的探讨朱熹词汇整体面貌和发展规律,全面展示朱子语言的真实面貌,以拓展朱熹文献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研究,朱熹注疏类著作口语语汇研究——以《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为例,朱熹文献口语词例释,朱熹口语文献的词汇特点等。
  《朱子语类》语法研究
  李焱、孟繁杰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330千字
  该书为李无未、李如龙主编的“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丛书之二。《朱子语类》对研究汉语的发展史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之前的研究对其语言学的价值挖掘不够,对其语法的研究也没有将全本《朱子语类》作为考察对象,属于断代的专书研究,同时缺乏一种定量分析。该书则对《朱子语类》中的语法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建立了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的研究,尽可能不遗漏一个实例,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朱子语类》语法体系框架。全书分为词法和句法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代词、介词、副词、量词、连词、语气词等内容,下编包括平比句、差比句、被动句、处置句、正反疑问句等内容。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语音研究
  李红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250千字
  该书为李无未、李如龙主编的“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丛书之三。《仪礼经传通解》是朱子晚年亲自主持编纂的一部礼制方面的鸿篇巨制,也是他的绝笔之作。《朱熹<礼仪经传通解>语音研究》探析通解音注的分类与挑选,筛选出有效可靠的音切,从中探讨时音与方音的音变,分析音注之来源,以揭示宋代福建读书音的语音系统,寻找时音音变的蛛丝马迹,探究宋代福建方音的面貌并与现代闽方音相对比,为闽方音的发展史梳理脉络。全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礼仪经传通解》的注音体系,《礼仪经传通解》反切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仪礼经传通解》直音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仪礼经传通解》语音系统分析等。
  朱熹口语文献修辞研究
  叶玉英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50千字
  该书为李无未、李如龙主编的“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丛书之四。全书从朱熹的思想理念传意策略、教育传意策略、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法修辞以及其他修辞策略等方面研究了朱熹口语文献语言中的修辞艺术。朱熹始终坚持以接受者为修辞主体的表达,这一传意策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其修辞观的核心则是“修辞立其诚”,围绕这一核心,朱熹又提出“理精后,文字自典实”、“文道一贯”、“文字自有一个天生腔子”等修辞观,强调“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文字奇而稳方好”,作文靠实,不可架空细巧。同时也广泛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拈连、回环等各种修辞方法,重视调动声训、叠音、平仄等语音手段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讲求节律的运用,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保罗·蒂里希与朱熹——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比较研究
  区建铭著,唐清涛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250千字
  该书通过分析中国大儒朱熹(1130—1200)和美国神学哲学家保罗·蒂里希(1886——1965)在人类本性观点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阐述二者是如何诊断并试图医治人类源自世俗世界的有限性、无知和错误而造成的存在困境,揭示出朱熹思想的宗教维度和朱熹如何可以成为与基督教神学展开对话的参与者。全书由三部分组成:蒂里希部分、朱熹部分以及比较部分。在蒂里希部分,阐明蒂里希的存在论(包括存在的范畴,存在论的两极性,在人类的有限存在与非存在、无限存在的关系中人类有限性的意义,以及人类本质的和实存的本性)、上帝的观点、爱的概念,认为爱是人类实存问题的动力解决。在朱熹部分,分析朱熹的理和气之存在论结构、人性概念及“仁”的概念,认为朱熹的“仁”具有解决人类疏离问题的作用。在比较部分,不是单单罗列蒂里希与朱熹关于人性的思想,而是精心选择了三个相互关联、共属一体的概念:统一、活动、复合来作为比较工作的基本范畴。
  东亚朱子学新论
  张品端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350千字
  该书选收2008年以来在武夷学院举办的三次朱子学国际会议参会论文31篇,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包括朱子怎么创造“朱子的世界”——从文化运动的观点着眼、朱熹理治社会论、朱熹对宋儒认知和处理儒、佛关系的检讨和超越、朱熹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日本、朝鲜对朱子学的接受及其特征、朱熹思想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等内容。中篇为“朱熹‘人与自然’和谐”,包括人与自然如何能够和谐——谈朱子的生态观、朱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及生态意义、朱熹及其自然科学努力的历史地位、朱熹生态伦理观审视等内容。下篇为“朱熹书院文化、文献学”,包括朱子的书院实践与理学书院观、南宋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以朱熹为中心的分析、书院祭祀中的道统意识、韩国朱子祭享书院的特点、朱子《学校贡举私议》述评、日本的《朱子语类》研究概述等内容。全书内容大致涵盖目前朱子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
  (美)田浩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06千字
  该书是美国学者研究宋代朱子学的一本专著,由“思潮与经济发展”、“教育与创造力”、“模范与文化”、“哲学与思想史”和“方法与对话”五部分组成。书中所主张的,是与主流宋代理学研究突出朱熹的单线发展不同的一种视野,这种视野关注宋代儒学发展的社会网络,强调儒学思想家群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为宋代思想史以及整个宋明儒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具体的视域和场景,演示了一个新的方法范例。该书内容跨越古今,对于宋代儒学核心范畴的细致清理,对于历史发展错综复杂样态的清晰揭示,对于多元性以及道学演变的强烈关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出色范例。
  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美)田浩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330千字
  本书以南宋道学史为主题,致力于论明朱熹与南宋道学群体的广泛交往互动,是道学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该书主旨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当将朱熹放置于同时代的儒家思想家的大框架中,我们对于朱熹及其思想是否能有新的理解?是否能更进一步地欣赏那些与朱熹同时代的思想家?第二,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共同关注的一群儒家学者所组成的道学“团体”,是如何发展演变成自成一家的思想学派,乃至南宋末期正式成为政治思想上的正统学说的。其他儒家学者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在朱熹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他自己的言行是怎样影响着道学团体的狭化。全书分四部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南宋第一代学人:张九成与胡宏、张栻、朱熹与张栻、吕祖谦、朱熹与吕祖谦、陈亮、朱熹与陈亮等,代表了南宋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即在一个更丰富的话语和历史环境中,更具体地把握和理解南宋道学的多元展开。
  功利主义儒家
  ——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175千字
  该书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道德与事功”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导言;第一章,儒学两极化及其在宋代思想中之演进;第二章,陈亮思想与性格的发展;第三章,争论过程中的性格因素及二者关系;第四章,政治中的道德问题;第五章,历史中的道与其他价值;第六章,从收复华北及学派分化看政治与朱陈之辩;结论。
  孔子、孔圣和朱熹
  周予同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222千字
  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其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最高水平。本书辑入作者所著孔子、朱熹的两部传记以及研究战国至两汉的孔子圣化史的论文及其有关文章:“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从孔子到孟荀——战国时的儒家派别和儒经传授、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纬谶中的“皇”与“帝”。从经学史的角度,再现孔子、孔圣到朱熹的传记史,评述了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人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著述,有助于经学史研究者知人论世。
  绘事后素——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
  方旭东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211千字
  该书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一系列个案研究的论文集,以《论语》、《孟子》、《中庸》、《荀子》等古典为论述对象,充分吸取历代诠释成果,揭示经典内在理路,展开对中国古典解释学的总结与反思,探索儒家之道对未来世界的引领价值。全书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经典解释,包括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估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尽心与知性——朱子对《孟子》“尽心知性”的诠释问题等内容。第二组是哲学研究,包括孔子政治哲学的道德论底色——上博简《民之父母》篇论析、超越“忠恕”之道——《中庸》“道不远人”章义疏等内容。附录《通过诠释以建立哲学:内在机制与困难》则说明了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的关系。
  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
  ——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
  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
  丁为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740千字
  该书从谱系学出发,依据朱熹文本资料,紧扣朱熹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展开对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系统考察和探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朱熹的学术经历、师承关系、哲学思想与学术性格的形成和特色,与陆象山、吕祖谦、陈亮的学术争鸣、思想交锋,以及朱熹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注释及注释所反映的朱子思想,彰显了朱熹哲学的个性特征及普遍性品格。下卷从朱熹学说的历史境遇出发,依次分析宋、元、明、清朱熹理学思想的历史影响,特别是重点阐发了近现代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牟宗三等对朱熹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推陈出新途径。该书用谱系学的方法研究朱熹哲学,开辟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有助于理解朱熹哲学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性格,也有助于说明朱熹哲学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和误解的问题。
  《诸儒鸣道集》研究——兼对前朱子时代道学发展的考察
  田智忠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368千字
  《诸儒鸣道集》是唯一由宋人所编纂的一部传世理学丛书,而且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我国第一部丛书,其中所收录的许多著作,也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其版本与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作者试图解决关于《诸儒鸣道集》中的那些最基本的疑问,进而梳理出由《诸儒鸣道集》所反映出的前朱子时代道学发展整体脉络与趋势。主要内容包括:从避讳角度看《诸儒鸣道集》的原刻时间、从刻工角度看《诸儒鸣道集》的原刻时间、从版本学角度看《诸儒鸣道集》原刻时间的上限、从反证角度看《诸儒鸣道集》原刻时间的下限等。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
  刘贡南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150千字
  该书以道的传承为视角,在细心研读朱熹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朱熹治经所蕴含的生活经验,彰显宋明儒学的实践性格,是对传统朱熹研究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全书研究的不是朱熹的诠释思想或诠释理论,而是通过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阐述朱熹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从而揭示这些理解和思考的哲学内涵或普遍意义。
  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
  蔡振丰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206千字
  该书是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专题计划中“东亚朱子学”研究成果的结集,含台湾大学和韩国首尔大学等学者的八篇论文。以东亚为视野,研究朱子学在中、日、韩各地发展的同调与异趣,并集中探索东亚朱子学的发展过程,如朱子本人的思想进展,朱子门人及其后学的推衍创新,及朱子学的域外发展等,进而呼应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课题,展现21世纪朱子学的新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化时代朱子“理一分殊”说的新意义与新挑战;从“存在空间”论朱子的身心空间观及人安居于天地之论述;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朱子与罗整庵的“人心道心”说;从良知学之发展看朱子思想的型态;朱子对佛教的理解及其限制;界定并延伸儒学之界限——朱熹论科学与超自然主题;朱子穷理学在德川末期的物理化等。
  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以东亚为视野的讨论
  蔡振丰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230千字
  该书以第一手的文本研究为主,深入进行对丁若镛(茶山,1762—1836)四书学的细部诠释,及其整体理论架构的讨论。书中将丁若镛的四书诠释与中国学者做对比研究,亦以日本古学派伊藤仁斋(1627—1705)及荻生徂徕(1666—1728)的四书解释作为对照,使研究具有东亚的宽阔视野。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将丁若镛四书学置于东亚儒学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厘清了丁氏四书学的基本性质与天主教义的差距;三是将丁氏思想放在东亚社会转型过程中去衡量。具体内容为:问题与方法;丁若镛与朱熹四书诠释取向之异;丁若镛人性论与洙泗学、朱子学及西学间的距离等;人性论的延伸——丁若镛四书诠释中“仁”、“心”、“性”、“天”的理论意义;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开展——丁若镛的文质论;丁若镛《中庸》诠释之特色——与日本古学派的对比;丁若镛的《大学》诠释及其四书学架构等。
  朱熹与经典诠释
  林维杰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257千字
  该书为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从诠释学观点探讨朱子解经思想的著作。除了“导言”之外,全书共有九章,分属四个部分:意义论、方法论、工夫论与转向论。意义论包括:物理与文理——格物穷理与读书穷理的关联、文理与义理——经典诠释中意义与真理的交涉。方法论包括:诠释与方法——《读书法》中的诠释学意涵、以心比心与经文互解——论《论语》的理解态度与解释策略、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对《孟子·万章》篇的诠释学解释。工夫论包括:知行与经权——作为诠释学模式的先行分析、知行与读书——诠释与工夫的先后与相即关系、体与用——朱子体用论衡定。转向论包括自主与依他——朱陆异同的诠释学转向等内容。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
  ——附宋版《家礼》校勘本
  (日)吾妻重二著,吴震、郭海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398千字
  朱熹《家礼》在中国礼学史上之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惟对于12世纪以降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乃至行为方式都有深远影响,而且其影响波及前近代的东亚社会——如江户日本及李氏朝鲜。本书主要把朱熹《家礼》放在朱熹家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加以考察,考察《家礼》思想内容,阐释朱熹博采古今众家的礼学特点,并结合晚年的礼学著作和语录来探讨其礼学思想的变化发展。全书由“研究篇”和“文献篇”共五章组成。在“研究篇”中,对以朱熹《家礼》为中心的儒教礼仪研究之现状与课题、江户日本的儒教礼仪研究、《家礼》刊刻与版本、宋代家庙与祖先祭祀、祭祀制度中的“木主”与“牌位”乃至中国、朝鲜、日本的有关“深衣”服饰等问题,进行了专门深入的历史考察和思想分析。作者在“文献篇”中,以南宋末周复本《家礼》为底本,另以其他9种刻本作为参校本,对《家礼》进行了巨细靡遗的严密校勘,为学界提供了一部完善而可信的《家礼》“定本”,是一项开创性的实证研究。
  朱熹
  陈荣捷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210千字
  该书从《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朱子本人著作立论。全书分四部分:一为朱子之思想,包括太极、理、气、格物与修养;二为朱子之活动,如其授徒、著述与行政;三为友辈之交游,与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的往来各占一章;四为朱子之道统观念、朱子后继与韩日欧美之朱子学等,朱子与佛教之交涉也有述及。所论多为中韩日学人所未言,不乏新资料。
  从康德到朱熹
  ——白鹿洞讲演录
  朱高正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263千字
  该书是作者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讲稿汇编,其以《白鹿洞书院揭示》和《近思录》为主要内容,着力阐明濂洛关闽的主要思想。主要包括《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当代意义,从《近思录》看新儒学的发展,近世欧陆理性主义与新儒学的会通,“格物致知”与全方位的读书法,理学中“存养”与“克己复礼”的工夫,联邦德国的公民教育,“朱子学”对现代人修身的意义,从“新儒学”谈太极拳、新儒学对中国现代化与重建国际秩序的意义,“必也正名乎”——重点《传习录》有感,黄直卿《乾、坤二爻释义》解,古本大学新校本,古本中庸新校本,了凡四训新校本等内容。
  朱熹评传(套装上下册)
  张立文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459千字
  该书凝聚了作者35年研究朱熹思想的心血与成果,以朱熹的理气为核心范畴,探讨朱熹在经济、政治、哲学、自然科学、教育、美学、论理学、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分析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结构,诠释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之所在,肯定其在中国思想史与朝鲜、日本思想史上的地位。全书十六章,包括由禅返儒集成理学、理气道器分殊流行、宇宙天文气象自然、形神魂魄鬼神屈伸、象数义理变易交易、一二动静变化中庸、格致心思持敬知行、心性情才天地气质、美善文道诗理自然、重农开源井田货币、天理君权德刑人材、理欲义利三纲五常、心术王霸元会道统、经史次第春秋正统、人伦教育小学大学、朝日官学独尊朱子等内容。
  谢无量文集(第3卷)
  朱子学派·阳明
  学派·王充哲学
  谢无量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315千字
  该书是作者文集的第三卷,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朱子学派》1915年初版。分两编共七章,十余万字,全面评价了朱熹的思想体系与学说等。二是《阳明学派》1915年初版。分四编共二十章,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及其与陆象山的关系,王阳明的哲学、伦理学观点,总结了王阳明对前人学术观点的评论。三是《王充哲学》1917年初版。分两编共五章,介绍了王充的生平与学术渊源、著作旨趣,重点探讨了王充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评论哲学。
  朱熹《诗》韵研究
  陈鸿儒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361千字
  朱熹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作了注解本《诗集传》,《诗集传》的一大特色,就是给《诗经》的韵脚安上“叶音”以帮助人们诵读《诗经》。《朱熹<诗>韵研究》作者使用了文献考证、历史比较、数理统计、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朱熹《诗》韵。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客观辨正《诗集传》叶音,重点论证《诗集传》叶音是朱熹心目中的古音;第二章平面研究《诗集传》叶音,重点归纳论证朱熹《诗》韵及朱熹的古韵观念和学术成就;第三章历史比较《诗集传》叶音与吴棫、陈第、顾炎武、江永《诗》音,重点论证朱熹在中国古韵学史上崇高的学术地位。该书有助于重新认识《诗集传》叶音及其在中国古韵学史上的价值,重新认识南宋古韵学以及朱熹对中国古韵学的历史贡献,重新认识中国古韵学史以及中国古韵学起步阶段重要古韵学家的功过和历史作用。
  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
  ——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
  周元侠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269千字
  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南宋朱熹运用当时的语言,集合前人和时人的《论语》注,对《论语》所做的时代性解释。“集注”的传统形式加上宋代的理学视域,使得《论语集注》较之传统义疏体形式简明,却意味深长。《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对《论语集注》这种经学传承和理学创新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论语集注》由“注”转为“经”的超越时代的现象给予解释学分析,全书包括南宋之前的《论语》注释概况,《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及其学术意义,《论语集注》的文本结构及其经学价值,《论语集注》的理学视域(上)——以朱熹对学、政、礼、仁等范畴的解释为例,《论语集注》的理学视域(下)——从朱熹对“性与天道”章的解释谈起,后世对《论语集注》的解释及其解释学意义等内容。
  朱熹诗词研究
  胡迎健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360千字
  该书是江西省社科院2009年重大科研项目成果,汇集了朱熹鲜为人知的诗词,在严格校勘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的思想变化及其文学观做了高度概括与剖析。书中内容分为上下编,上编包括:朱熹生平与创作道路、朱熹诗学观略述、述怀言志诗、忧国忧民诗、山水游览诗、凭吊怀古诗、即景遣兴诗、田园乡间诗、咏物寓意诗、唱和赠答诗、哀挽诗、咏史诗、哲理诗等内容。下编包括朱熹诗的艺术渊源、朱熹诗不同体式的特点、朱熹诗的艺术特征与风格等内容。
  《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
  王树瑛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323千字
  该书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文库”系列之一,对《朱子语类》详尽剖析,对汉语中的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是非问、反问、附加疑问等)做了几近“穷尽式”的追根溯源的研究。
  朱子语类学归
  冯青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290千字
  《朱子语类》是朱熹师生问答语录的总汇,涉及哲学、宗教、科技、生产、史实、民俗、经济、教育、服饰、职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大宏博,若无津涯,不易把握其要义。《朱子语类学归》从中精选朱熹语录1300余条按35个主题理气、天地、心性、德性、圣贤、仁义、礼乐、存心、持敬、主静、修身、格物、克治、学校、讲学、读书、师友、知行、政事、语言、文学、诗教、历史、民俗、辨伪、品评、规箴、异端、释道、惑溺、荒政、仇隙、兵事、悔恨、刑罚等重新编排并略加注释,展示原书的思想和精华。针对一般性词语中的偏者、难者,人名、地名、职官、典章、赋税制度等也略加注释。每门开头都做一个简单的题解,所选语录除了能代表朱子思想之内容外,还考虑其现实的价值,同时兼顾其思辨的技巧与严密的逻辑体系。
  朱子文化大典
  《朱子文化大典》编委会,福州:海风出版社,2011年10月,1500千字
  该书是全国各地30多位从事朱子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和成果,内容涵括朱熹的生平事迹、思想源流及其理学思想、经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文学思想、自然科学思想、朱子理学体系的建构等。全书重点阐述朱子文化思想源流及其传承发展,揭示朱子理学的内在价值,分析和阐述了朱熹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总结,在对儒学的传承中革古出新,从而对中国哲学、经学、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翔实记录了社会各界和世界朱氏联合会在推动海峡两岸朱子文化的交流,推动朱子学的全球化进程中所创立的成绩。全书共分五卷:《朱熹生平事迹》、《朱子文化源流》、《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朱子经典文化通览》、《朱子文化与传播机构》。
  异议的意义
  ——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
  杨儒宾著,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2年11月,464页
  该书探讨近东亚反理学思潮的思想史意义。东亚的反理学与理学几乎同时成立,同步发展,只是势头大小与理论成就高低颇有不同。惟重要的反理学哲人,从叶适、戴震、阮元以至丁若镛、伊藤仁齐、贝原益轩、荻生徂徕等人,皆具有深刻的哲思。作者将反理学的思潮分成相偶论与礼论两种类型,相偶论在深层的意义上可含摄礼论,它与体用论恰可作为反理学与理学两者典型的思考模式。全书共分成十一章,分别探讨东亚地区反理学思潮的类型。作者采跨文化的视角,寻找东亚内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儒者的反理学之共同倾向。此角度意味着东亚内部有类似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资源,它所呈现的理论因此具有超乎历史因素之外的理性知识的因素,这种视角与比较哲学的设定不一样。该书尝试将反理学思潮整编到更宏观的儒学世界中去,认为反理学思潮提供了一种多元性、交互性、他者性格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提供了儒家很好的人文化为的图像。理学与反理学因此不必是对反的,反而可视为辩证发展出的有机性整体。
  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
  (美)白诗朗著、陈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260千字
  该书概述怀特海、朱熹和南乐山的创造性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七个章节。前三个章节:创造性、上帝和世界问题,上帝观的发展,南乐山的挑战解释了为什么怀特海、朱熹和南乐山会有创造性这一观念,以及为什么对于比较过程思想来说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后四章包括新儒家的引入、新儒家的插曲、再度统一的世界、神圣事物的统一等内容。书中解释了依据比较哲学神学的跨文化方法,现代西方和中国宋代的两种十分不同的哲学体系之间,何以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比较联系。
  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
  (英)彼得·沃森著、姜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5月,567千字
  该书是“人类思想史”丛书的第一本,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人类本身,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全书分为“从露西到吉尔伽美什——想象的进化”和“从以赛亚到朱熹——灵魂的浪漫史”两部分,叙述始于近200万年前手斧的发明。作者探究了人类最初的语言和词汇、神的诞生、艺术的起源,以及金钱所造成的深刻的智力影响;描述了书写的产生、古代法律思想、科学、哲学及人文科学的起源,以及祭祀和灵魂在宗教中持久不衰的原因。第一部分包括四章:语言出现之前的创意;语言的产生和对寒冷的征服;神的诞生,房屋和家的演变;智慧之城。第二部分包括九章:祭祀、灵魂、救世主;“精神上的突破”;科学、哲学和人文科学的起源;犹太人的思想;耶稣的思想;亚历山大里亚;公元零年的西方与东方;法律、拉丁语、读写能力和文科;异教徒与基督教徒;地中海与日耳曼传统;书的近乎消亡;基督教艺术的诞生;巴格达和托莱多的法尔萨法和奥尔加;印度数字,梵语和吠檀多;中国的学术精英、理学及毛笔文化。
  朱熹思想结构探索
  ——以“理”为考察中心
  (日)藤井伦明著,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2月,269页
  该书所收各章论文,为作者针对朱熹思想中,历来学者所持见解、诠释多有出入的重要概念,诸如“诚”、“理”、“知”、“心”等,尽可能就朱熹的著作,依据朱熹本人的思考模式、思维逻辑而来加以分析、检讨,试图阐明朱熹思想世界之真貌,以及朱熹思想之整体结构性。透过该书的探讨、分析所描绘出的朱熹思想世界之样貌,其显然并非一以外在“静态式”之“理”为基础而建构出的思想;而是一以内在“动态式”之“理”为基础而开展出的思想。也就是说,对朱熹而言,这世界的所有自然现象以及道德行为,原原本本系内在之“理”活泼泼地发露、开展,而且朱熹思想的存在论、心性论、工夫论等,无一不是以此一动态式之“理”为基础而建构出的。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宋代理学中“真实无妄”之“诚”析论、“从凡夫到圣人——理学工夫论之本质”、流行之“理”——朱子之“理”的再检讨、朱子伦理学说的道德成立性结构——以“理”之展现为探讨中心、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工夫论进路诠释、朱熹思想中的“心”——“心统性情”析论、朱熹思想之整体结构等。
  エマソンの思想の形成と展開一朱子の教義との 比較的考察― (日)高梨良夫著,金星堂出版,2011年4月
  该书是美国作家爱默生(Emerson)与宋明儒学、尤其是朱熹之思想之间的比较研究。高梨在认定两者之间有很大共通点的判断之下得出了如下结论:两者之思想都并非抽象之形而上学、而是从人间伦理到宇宙自然之间的“生命”思想,他们都以“理”或“道德之法”作为思想之核心,但是这同样也以生命原理为基础。在以超越之世界存在为前提的情况下,两者都重视形而下现实世界之事物以及现象的展开。同时高梨指出,在明治、大正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将爱默生更多地视为与阳明学、朱子学或者禅宗佛教之“空”思想一致的把握与理解有失偏颇,爱默生在接受东方思想之影响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西方基督教文化之脉络而形成其独特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爱默生与新儒教(东洋思想与爱默生、新儒教之形成与展开、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人所理解的爱默生思想与新儒教的类似性、新儒教与爱默生)、自我探究与实现、宇宙自然与人间伦理、世界之根本原理与生成等。
   (陈晓杰)
  朱子家礼と東アジアの文化交渉 (日)吾妻重二、朴元在编著,汲古书院,2012年3月
  2009年11月3日,由韩国国学振兴院以及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据点(ICIS)共同在韩国举办了“朱子家礼L束ァジァの文化交涉”的国际研讨会,2012年正式出版同名论文集。该书主要围绕朱熹的《家礼》在东亚各国(中国、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之传播与受容而展开。《家礼》作为冠婚丧祭之指导性读物,在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作为日常之通过仪式或者葬礼实践的重要指导,但是在目前为止的仪礼研究相对于思想等研究领域的大幅落后情况下,相应地对家礼之受容情况以及多元化展开的研究也很少。该书即以此为主要问题意识和焦点,从思想(《家礼》与朱熹的礼学思想乃至朱子学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传播(东亚各国的《家礼》传播以及版本、文献相关研究)以及具体思想家对于《家礼》之实践与思考等角度,做出了多方位的详细考察。
   (陈晓杰)
  入門朱子学と陽明学
  (日)小仓纪藏著,筑摩书房,2012年12月
  作为启蒙性读物,该书以非专业人士为对象,对中国的儒教以及朱子学、阳明学进行了介绍与解读。该书一开始就强调士大夫阶层对于阅读古典之快感,以及儒教之生生世界观,与近年来研究开始强调儒教之宗教性的潮流一致的同时,小仓特别注重道德能量(energy)、美意识等等,这可能与其对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偏爱有关。另外,小仓特别指出,儒教的鬼神观很重要,并将生命哲学等西方思想的要素进行融合,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全书主要包括儒教的“宇宙快感”与“宇宙认识”、首先理解儒教、朱子学之门槛、朱子学之核心——“理”是什么、阳明学之核心——“合一”、围绕“空虚”而展开的思索、鬼神与社会、气与生命等内容。
  (陈晓杰)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