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旁观者”的思想史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468
颗粒名称: 四、“旁观者”的思想史意义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89-191
摘要: 本文探讨了“旁观者视角”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方法论,强调了它在发掘“他者的声音”、认识思想多元性和社会背景的作用。以田浩的《旁观朱子学》为例,文章指出田浩通过研究南宋道学的社会网络,突出了学术群体的互动和多元性,丰富了对朱子学的理解。此外,文章提到“旁观者视角”需要关注非主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还强调了古代与现代的互动和现代意蕴的重要性。
关键词: 思想史 多元性 社会背景

内容

相对于正向直观与反向直观,“旁观者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具有特别的思想史意义。或者说,“旁观”作为一种思想史研究范式,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旁观者视角”注重发掘来自“他者的声音”,有意凸显思想的多元与一元、片面与全面的紧张,丰富了我们对思想史的理解,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在《旁观朱子学》一书中,田浩采取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的阐释,深入考察了南宋“道学”由早前的宽泛化理解为一个广泛的学术团体到朱子是逐渐走向窄化成为“遵循朱子教导的御赐范畴”(第25页)。田浩倾向于用“Fellowship”来指称宋代道学,以此来强化我们对于当时存在于儒家知识分子和官员内部自愿团体内之相互影响及网络(社会、政治的与哲学网络)的意识。“Fellowship”是一种群体、圈子或者合作团队。它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存在于秉有许多共同关怀与信念的人们中间的一种自愿联系或者友谊网络与合作关系。群体内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被各种各样频繁且史无前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个人造访、书信往来、门派论辩、撰写墓志铭、联姻、书院教育、社仓建设、提拔任职等等,以期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群体网络。因为道学群体的这种特别关系是如此密切地关注社会政治议题,以致说这一群体有点发展成弗莱德·多勒米尔(FredDallmayr)教授所认为的必须但却缺见于儒学中的“第六种关系”(即公民关系)先驱的性质,至少具备某些潜质。在这里,田浩有意突出了“群体”(Fellowship)与“谱系”(lineages)的差异。“谱系”在思想上中,“意指把以特定的思想家或概念为中心的世代(generation)联系起来的思想流派,但是在中国,他们更为经常以特定文本或地域为中心”(第26页)。在田浩看来,“群体”也意味着比“谱系”更为广泛、多样的人群。“Fellowship”这个字眼突出了人群内部的水平关系与网络,而谱系则凸显了一种世系的既定或权威序列。从而,“朱熹划分了界限并变成了宋代道学群体内部一个特殊谱系的中心人物”(第27页)。在随后的演变中,朱熹的特殊谱系又渐渐成为唯一的谱系,成为朱熹自己设置的“道统”的代名词。田浩宣称:“如果我们对道学的演变及程学传统的发展没有多元性的观察,那么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学术史甚至朱熹思想及其传播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仍是片面的。”(第15页)从该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田浩对元代思想史研究的关注,并重视作为“反对者”的陈亮和何去非良苦用心。正如陈来先生指出,本书书名的“旁观”显示出,田浩教授所主张的,是“与主流宋代理学研究突出朱熹单线发展所不同的另一种视野。”“这种视野关注宋代儒学社会发展的社会网络,强调儒学思想家群体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为宋代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具体的视域和场景。本书的出版,不仅将有力地促进宋代的思想史研究,而且为整个宋明儒学的研究演示了一个新的方法示范。”(封底)田浩的努力本身也代表了一种他者的声音。
  其次,“旁观者视角”刻意放慢历史的脚步,给“非主流的”、“民间的”声音以更多的“慢镜头”,注重主流与非主流(或暗流、支流)、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力图再现或还原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场景,再现被历史或被主流遮蔽的某些环节。
  思想史是主流与非主流彼此互动、彼此消长的历史。没有支流也无所谓主流。我们都会关注思想史上的主流,把握思想史律动的脉搏。但思想史的支流同样是一种历史存在,在历史长河中也许还起到一些关键性的作用。表面上,田浩是以朱熹为中心展开论述,其实,他的着笔最多的还是那些历史上的次一等级的非主流思想家,只是因为朱熹是这个时代的中心,谁也无法绕开朱熹,追随者自不必说,自立门户者也必须阐述自己立论的缘由。于是,《朱熹的思维世界》、《旁观朱子学》这两本书都特别突出了陈亮与朱熹、吕祖谦与朱熹的比较与不同。只不过《旁观朱子学》中的主题略有不同,并且增加了何去非与朱熹关于诸葛亮是否为儒将的对比分析。这些本来是思想史上的支流余绪,田浩却不厌其详,充分展示出这些原本就活跃在思想史上的暗流,让他们集体发声,形成不同的思想史景观。就这样,田浩的《旁观朱子学》在一个更丰富的话语和历史环境中,更具体地把握和理解南宋道学的多元展开。这一研究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赞同。
  再次,“旁观者视角”也注意到古代与现代的互动与交融,从现代性的视角揭示出某一思想流派的现代意蕴,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多元化审视。
  在很多当代思想家眼中,儒家思想是一种“Lost Soul”,无论是社会生活、礼仪制度,还是民间行为、人际关系等,现代社会都已很少有儒家的东西。所以,要想用抽象的儒家思想来恢复儒家传统,虽好玩,但已没有了社会基础。基于这一信念,田浩力图从礼仪制度和家族价值系统的视角来重新评估朱子学的现代价值,重建儒家知行合一的传统,这一视角十分独特。《旁观朱子学》不仅花费大量的笔墨书写朱杰人先生对《朱子家礼》的现代改造,还着力宣扬《朱子家训》的“普世价值”。田浩不仅把《朱子家训》翻译为英文,也十分赞赏世界朱氏联合会从民间社会开始、从家庭伦理落实儒家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在一次访谈中,针对“波士顿儒学”注重儒家价值来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田浩还是委婉地保持批评的立场。他认为,“实际上,历史上的儒学思想以及其他一些思想传统,包括宗教,一直在演变。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就需要深刻去体会那种历史演变的意义,它会帮助我们去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状况。”(第257页)对儒学的现代发展,田浩持审慎的态度,他目前正在研究民间组织“世界朱氏联合会与民间儒学的复兴”这一课题,期望通过一个独特的旁观者的理论视角来揭示出传统儒学的当代复兴,揭示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尽管经由“旁观者视角”得出的现代性还是与传统的现代价值的揭示有所不同,但田浩坚信,任何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最初都是由民间开始的,他对儒家的文化复兴充满了信心。
  最后,“旁观者视角”这一研究路径趋近于美国史学界的“观念史研究”进路,这是未来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广义的观念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关注那些在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中发挥作用的“关联性观念”(articulate ideas)和不是那么有关联性的观念。所谓“关联性”(articulation),就是需要识别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思想史更多关注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定位这些观念和话语,观念史更多关注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演变,关注特殊的类型、文本和论点之特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阿兰·梅吉尔教授指出,当代美国思想史或观念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史学界的兴趣转向了社会史,到八十年代早期转向了文化史,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到2000年以来,认真对待关联性观念的观念史重新得到了重视。[2]在《旁观朱子学》一书中,田浩的思想史研究开始不自觉发生了转变。当我们把目光落在田浩关于“吕祖谦和朱熹有关学生学习理论构建”(第四章)、“何去非和朱熹对诸葛亮作为‘儒将’的评价”(第七章)、“陈亮与中国的爱国主义”(第八章)、“张栻的哲学与朱熹”(第九章,主要讲性、心、仁与修养等)、“朱熹论天和天心”(第十章)、“朱熹与道学的发展转变”(第十一章)等问题时,我们发现全书有一半的篇幅在论述朱子学中的价值观念及其发展演变。田浩从社会思想史到观念史的转变与当代美国史学界的“观念史研究”的转向暗合。或许我们可以说田浩的《朱熹的思维世界》运用的是社会史的方法,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运用的是文化史的方法,到了《旁观朱子学》,田浩的研究路径开始向观念史研究倾斜,可以说,该书开启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旁观朱子学》系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一书的续笔,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其对朱熹思想的认知,是新世纪研究朱子学的一部独具风格的力作。尽管书中的个别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但丝毫不影响该书在方法论意义上的突破与创新,为宋代思想史甚至一般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典范。苏轼《题西林壁》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视域往往带来不同的观感,作为旁观者往往能跳出山外,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别样风景,这也许就是旁观的妙处所在。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朱子学年鉴-2011-2012》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2011-2012年朱子学年鉴。内容包括本刊特稿2篇、朱子学研究新视野7篇、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6篇、朱子学研究新著38篇、朱子学书评3篇、朱子学研究优秀硕博士论文82篇、朱子学研究论文荟萃54篇、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4篇、朱子学国内外学术动态6篇、朱子学研究机构介绍3篇、朱子学研究学者介绍13篇、2011-2012年朱子学新书索引、2011-2012年朱子学论文索引556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