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为邦本、勤政爱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31
颗粒名称: 二、民为邦本、勤政爱民
分类号: B277.4
页数: 1
页码: 3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他强调忠于国家、利国利民。在南宋遭受金国入侵的危机下,朱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进谏朝廷,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以强化国家的统治秩序并抵御外敌。
关键词: 朱熹 农民 儒家 地主 问题

内容

朱熹是“民本思想”实践的典范,重民思想是儒家优良的传统思想,面对南宋危机他心急如焚,“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将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他清醒地看到:严重威胁封建统治的主要是因为贫困引发的农民武装反抗,主张“恤民隐”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安邦兴国”的根本,也是儒家一贯坚持的“民为邦本”的思想体现。
  1153年,朱熹在同安初任主薄时,一面爱民以仁,一面治吏以法,县署中挂起“视民如伤”的大匾,以此为座右铭,告诫自己要时刻关爱百姓。
  1178年,朱熹知南康军,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以防富豪隐田漏税,减轻贫民不合理的赋税负担,解决了“贫者无业有税、富者有业无税”的不平等问题。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勇
责任者
狄建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