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的理学思想对客家族规家训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307
颗粒名称: 杨时的理学思想对客家族规家训的影响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262-2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是中国历史上的理学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客家族规家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客家文化中,家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杨时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仁义道德、家庭和谐等价值观念,为客家族规家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理学思想 客家族规 家训 仁义道德 家庭和谐 价值观念

内容

客家先贤杨时出生在北宋南剑州所辖将乐县,他是两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杨时理学思想与客家人的“黄金律”“天理、良心”道德观关系密切。客家人的“天理、良心”道德观在客家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天理、良心”即是客家精神不可或缺的内涵,也是客家人心灵内修的动力。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学与客家人主张的“天理、良心”道德观的贡献就在于能把中华民族凝聚起来,这正是今天我们弘扬杨时理学思想与客家人的“天理、良心”道德观之价值所在。本文拟就从杨时的理学思想对客家人道德观的影响进行分析,意在说明弘扬杨时的理学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重在提倡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一、杨时的理学思想与客家人的“天理、良心”道德观相同,认识一致,相辅相成
  理学是以儒学道德伦理为核心,并与世俗化佛教、道教相融合的哲学。杨时是理学的承启人,他的理学思想给客家人的“天理、良心”道德观以很大的影响。
  杨时的理学思想的最高范畴“理”,是从二程理学中的“天下只有一个理”继承而来。杨时的理学思想的“理”从天理到人道,从穷理(指内心静养)到格物致知。他认为天理“纯亦不己”是宇宙的准则。杨时说:“盖天下只有是理”“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王,纯亦不已”可见,天理在杨时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个是“纯”,即整个世界上下、左右、前后都处于规则状态,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二是“已”,即不停地运动着。天理运动产生自然界和人类。天理是世界之母,其阴阳对立运动生成了自然界和人类。杨时认为:“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长。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夫盈天地间皆物也,而人居一焉。”从天理衍生出人道,所以杨时把天理分成了不同层次,“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而行曰道”。
  穷理(内心静养),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的途径。杨时继承程颢的“内心静养”,同时继承程颐的理一而分殊,把“内心静养”和“格物致知”看成是认识天理的两个方面。
  客家人的“天理、良心”道德观认识层面是从“天理”到人之“心性”。天理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生存繁衍的最高哲理。客家人从民族大义从发,体认“天理”和“良心”。“天理”就是“本然之善性,仁、义、礼、智、信的纲常伦理”;“良心”就是诚心、正心。做人要有“天理、良心”,“要行善、诚心”。不论是私塾学堂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宗教教育、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等无不突出“天理、良心”道德观。
  客家人十分重视“天理、良心”道德观的培养教育,这体现在:一是客家人重视学校教育,“学而优则仕”。客家人把子弟送到私塾、学堂、书院读书,教育子弟从小刻苦学习,为了成才、光宗耀祖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客家人以家规祖训教育子孙,牢记祖先忧国念祖、积极用世、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列祖列宗训词体现“天理、良心”道德观。客家先贤罗从彦写在罗家祠堂的训词是:“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宇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敦苦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习之不朽”。三是倡导家风纯正,即孝敬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忘,人亲骨头香;夫妻要互敬互爱,公与婆好比称与砣,家和万事兴;勤俭持家,不能坐吃山空,要滴水成河,积土成山;子不教父之过,做人要诚实吃苦,不能鬼头鬼脑;做人嘴要甜,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的处世理念具有很强的汉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杨时的理学思想为客家人家规祖训、教育后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闽西北客家先民原生态地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兼容并蓄由此形成客家文化。正如廖开顺、刘善群、蔡登秋先生编著的《石壁客家述论》中指出的那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客家伦理道德是在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实践中形成的。石壁客家伦理道德的内涵其实就是儒家道德文化,在理学兴起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如果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话,客家人把这些观念融入了族规家训中,则突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观念。在他们意识中最重视“忠、孝、节、义”,把不忠、不孝、不义和不节视为大逆不道。与此同时,也相当重视“仁、礼、智、信”,把不仁、非礼、愚味、失信视为最大不敬和缺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儒家的仁义观从最一般、最根本的家庭关系中入手,再由家庭人伦发散到社会政治,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进而使客家人仁义观念更深入人心。如果说孝是忠的基础,那么忠就是孝的延伸。客家人秉承祖宗传承下来的“淳朴、善良、坚毅、勤劳、忠义、包容”的优良家风,影响着世代客家人,直至今天仍在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向来有聚族而成的传统,历史上中国家庭以具有完整性的系代家庭为主体,成员众多。“四代同堂”“五世其昌”的景象随处可见。这些系代家庭极其重视以家规族训的形式对族群家人进行教育,家训因而成为润泽滋养人们最富养分的精神食粮。如闽北四贤中的朱熹,他在《朱子家训》中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平民化、普及化,明确了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中国优良家教的形成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我国民间的百姓族谱,都记载有各个姓氏的家规家训。自汉代起,家训族规随着朝代的演变逐渐变的丰富多彩。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族谱中记录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以慕的治家良策,成为后人“修身”“齐家”的典范。
  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闽学和中国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朱熹就十分重视族规家训的作用,他所创作的《家训》《家礼》成为后人普遍的家训方法。朱熹不但自己身体力行道德规范,而且善于相机教导子女行为向善。有一次朱熹去看望女儿,女儿事先不知父亲要来,没有什么准备,晚饭只是做了一些葱汤、麦饭招待父亲。因为食物粗淡,女儿心中深感不安。朱熹看出女儿愧疚的意思,却不动声色,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饭,朱熹即景抒怀,写了一首感情真挚、意趣盎然的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诗的意思是,这葱汤和麦饭两样东西很不错啦,葱能补丹田之气,麦饭可以充饥,填饱肚子,对身体都很有补益。你不要说这两样东西粗淡一般,没有滋味,你要知道,前面的村子里还有缺衣少穿没米下锅的人家啊!父亲的诗使女儿减轻了愧疚不安,受到了节俭朴素和同情贫苦人的教育,还学到了一些养生知识。这真是:一举数得节俭诗,育女深情品中知。
  笔者为撰写《将乐百家姓》书稿,曾在田野调查中翻阅了众多族谱,发现各姓氏族谱中所记载的族规家训内容丰富翔实。或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或崇高仁义、诚实守信,或尊师重教、重礼谦逊,或和睦宗族,团结乡邻、或勤奋读书、勤俭节约,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等。这些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富有教育意义。应该说是客家人道德伦理的处事结晶,体现了客家家族文化的正能量。如将乐弘农杨氏祖训家规中的“十个不准”:“不准虐待父母,背离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不准歧视兄弟,姐妹妯娌。不准在族淫乱,禽兽行为。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不准包办婚姻,骗取钱财。不准血表结亲,影响后裔。不准奢侈淫逸,败坏风俗。不准纵子非为,罪及父母。不准好逸恶劳,拨弄是非。不准铺张浪费,腐化之为。不准偷盗赌博,触犯凌戚。不准骄横无惮,欺族凌戚。不准叼唆进馋,制造事端。不准窝藏坏人,陷害好人。不准酗酒滋事,扰乱秩序。不准趋炎附势,行为越轨。不准损害公益,肥私利已。不准打击报复,颠倒真理。如有故意违犯,讼之公理。家规国法昭彰,族众谨遵。今立明训家规,告诫族人。汝等遵依执行,乐及平生。如若置之度外,纵性非为。轻者必当损财,重者丧身。此有合族拟订,示尔谆谆。族众谨遵勿忘,福萌子孙。”这“十不准”是杨氏族人在漫长迁徙岁月中总结出的刻骨铭心的警示。对忤逆不孝、兄弟阋墙、虐待子女、伤风败俗、好逸恶劳、偷盗赌博等有悖伦理的行为,予以坚决反对,并谆谆告诫宗族家人严守勿忘,遵规执行。从这里不难看出《弘农杨氏族谱》中的这些祖训家规不仅是润泽滋养宗族最根本的精神食粮,更是寄托着客家人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
  客家家训教育着客家人要常怀浩然之气,坦坦荡荡立于天地之间,真正做到正直为人、清白做事。清朝康熙主政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他在《诫子孙》的家训中通过回顾家史,分析原因,警示家人要“尊敬师长,忠实朋友,喜欢做善事,分担别人的痛苦,这是我们祖上之所以从中道寒微而后发展起来并庇荫我们后代子孙的原因。”李光地在给家族拟写的《本族公约》中写道:“用善教育人叫作志虑忠纯,用德爱护人可称人格高尚。”李光地自身严于律已,因此一生为官清廉,政声卓著。
  宋朝,将乐县有一个读书人叫廖子尚,他的太太姓陈。子尚的母亲过世早,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心,对他弟弟比较好,对他不好。他心里慢慢地就不平,有怨。后来他娶妻子,继母对他妻子也不是很好。他就不平,想要去找继母理论,都是妻子把他劝下来。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留下的田地与银两,结果继母把最差的田给他,给自己和弟弟留了最好的田地,还把不少钱都私吞了。廖子尚真的受不了了,要去找继母,再次被妻子拦下来。妻子用《朱子治家格言》的话语教育丈夫“伦常乖桀”。意思说若冲突了,“立见消亡”,整个家很快就败掉了。这位妻子很有见识,肚量大,结果很快的,继母生的儿子染上赌博和抽大烟,把钱全部败光了,母子几乎沦为乞丐。这个时候,妻子很懂人情事理,赶紧对子尚说去把继母和弟弟接回来,尽弃前嫌。廖子尚听了妻子的话,把他们母子接回来,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帮弟弟戒赌戒烟,最后感动了继母和弟弟,这个家就消除了嫌隙,慢慢和乐了。后来,廖子尚的妻子生了三个儿子,全部考上进士,且都做了朝廷命官。这就是被记入廖氏族谱的家风小故事,由此可见,海纳百川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刚,只有秉持刚正的个人品质。才能做到律已慎独、无愧于心,这就是家训的魅力所在。
  三、客家人的族规家训,践行了杨时的理学思想,流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客家家训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传统观念,逐渐成为客家人所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着所有的客家人。而且耕读传家,勤俭崇廉,开拓进取,成为客家人经营创业的方法手段,体现务实正义的人生道路。在客家家训的熏陶和感受下,客家人自觉地形成了崇文重教,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
  将乐县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山所王学恩所长几十年如一日,守卫在深山老林,他不但工作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获得“国家优秀护林员”称号,而且在培养教育子女上也取得斐人的成就。王学恩因常年在护林点,家里大小事务都由妻子刘五金一人承担。为方便孩子上学,1992年他家从龙栖山迁到县城居住。妻子刘五金没有文化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当时一家五口靠丈夫一人的工资过日子,生活相当拮据。她便寻思在自家房子整出一间小店铺来,许多年来凭着自己吃苦耐劳和人缘好,硬是将小小便利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坚持到现在。母亲对待孩子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外,总是运用家训循循善诱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与做事的原则。女儿考上当时人人羡慕的重点中专,现在厦门工作。两个儿子学习上你追我赶,上了重点大学且都是硕士毕业。现分别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交通部工作。
  2015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最美家庭”揭晓暨五好家庭表彰会”。会上表彰了将乐县一个身残志坚的幸福三口之家,使张先震家庭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家庭”。谈起张先震,其家庭事迹确实感人。
  14年前的一篇报道,引出一个重残人和城里姑娘的一桩美好姻缘。2000年6月,福州美女叶东星看到有关张先震卧床7年多仍坚持写作的新闻报道的事迹,深受感动,她通过写信、打电话向张先震倾诉了爱慕之情。最终,两人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结了婚。叶东星从2001年离开繁华都市福州嫁到将乐偏远山乡万全,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对重残丈夫不离不弃,对儿子精心哺育,循循善诱。成为丈夫的精神脊梁家庭的主心骨。有妻子做坚强的后盾,张先震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先后在《人民日报》等2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出版散文选集和童话,获各类奖项21个,成为福建省作协会员和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
  笔者曾采访过张先震夫妇,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坚持到今天,并且全家人生活的如此坚强?张先震说:“我从小生活在万全,是张氏族规家训教导我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我虽残疾,但有这么好的妻子细心照料我,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的家庭,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下去呢?”由此可见,只有不忘族规,把家训牢记心中,勇于实践的人,生活并不会辜负他。
  笔者例举以上多个典型事例,目的只想证实:杨时的理学思想和中华民族古老的族规家训我们不能丢弃,必须传承。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与支撑,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滋养,离不开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对现代文明的传承颂扬。我们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依托历史,立足现实,着重传统,面向未来。深入挖掘杨时文化的内涵,保持“忠厚持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家教家风,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遵德钙质得以延续,使传统的家训族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相适应,推动传统文化历史弥新,发扬光大,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道德之基,精神之本。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廖远骝
责任者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