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216
颗粒名称: 三、结语
分类号: K825
页数: 1
页码: 4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时作为“二程”洛学正统继承者的儒学思想,并强调了他对原典的崇尚和启迪哲思的重要性。秉持仁义之道,维护孔孟正道,致力于致君尧舜、淳正风俗。《经筵讲义》以修己安人、亲贤远佞为核心,旨在实现德政,具有普世情怀。
关键词: 儒学思想 二程洛学 原典崇尚 启迪哲思 修己安人 亲贤远佞 致君尧舜 德政

内容

杨时作为“二程”洛学正统继承者,又几十年强探力索、涵泳深思,其儒学思想根基稳固,深邃广博,且能崇尚原典,不落言筌。先圣之学并非难解难懂,只是道理晦暗不彰,然而学问之道,惜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恨。杨时立身讲堂,最为“老”师,及至侍经筵,又有“帝师”之名,言传身教为世之轨范。讲义书之成文,流传后世,立德立言,传信为重。通观《经筵讲义》,其中引用《礼记》、《尚书》、《论语》、《孟子》等等,随处可见。杨时为免圣学流于口耳,用力崇尚原典而不落言筌,以启迪哲思。
  从儒学的观点看,杨时立于仁义,维护孔孟正道,致君尧舜,圣之时者。杨时《言默戒》:“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杨时以七十二岁高龄应诏,朱熹评价为“龟山之出,人多议之,惟文定之言曰‘当时若能听用,须救得一半’,语最当。”[5]杨时其行为立场不但要能与儒学在宋代之兴盛相关联,而且希望儒学能够有益于致君尧舜、淳正风俗。因此,《经筵讲义》每言“愿治之君,可不戒之哉”[1],其言多基于时政,以期有补于时政。
  综观以上分析,可见杨时《经筵讲义》有是修己安人,亲贤远佞。《尚书》讲义以“德惟一”立论,以“亲贤远佞”为旨归;《论语》讲义以安人爱民为宗,以进德修身为要。杨时《经筵讲义》儒学思想,实由修己安人、亲贤远佞为实现德政的前提,俱有普世情怀。

知识出处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朱子与南剑州建州》

本书围绕朱子与南剑州建州展开讨论,涉及朱熹的生平、思想、政治实践以及他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影响等方面。同时,还探讨了杨时、李侗等儒家学者与朱熹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剑州建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深入理解朱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探讨南剑州建州在闽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雪芳
责任者
廖建成
责任者
杨时
相关人物